
【摘要】課堂教學評價通常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其實質是將教學工作的實際表現與其理想目標或預定目標加以比較、判斷,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過程。高職院校的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不強,沒有恰當的多元的課堂教學評價是其原因。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及其分析,得出了這個結論。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評價
【作者簡介】金義芬,江蘇揚州人,江蘇旅游職業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大學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一、調查背景
《英語新課程標準》為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評價要求,指出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情況的評價。評價內容和主體要求體現多元化。要改變只注重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方式,更注重形成性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知識目標的達成,學生學習技能的獲得,學習策略的應對和文化素養的養成。從這一觀點出發,結合《英語新課程標準》和高職院校英語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們提出了以能力為本位進行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即圍繞“四種形式”: 教師自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開展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評價。
二、調查的目的和方式
1.調查的目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要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英語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基礎學科,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積極性不高,加上大多老師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法,我教你學,我問你答這樣的模式比較枯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學情緒,老師也會覺得上課很累。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只有通過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提高我們教育教學質量并將學生的知識本位轉化為能力本位。
2.調查方式。
(1)問卷調查分類進行,有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調查內容分為四部分: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評價、學生對評價方式的滿意程度。
(2)隨訪方式。調查問卷完成后,可就某個方面現場進行提問,學生隨機回答,發表自己的觀點。
三、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以江蘇旅游職業學院的英語教師和部分不分年級和專業的隨機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教師問卷40份,收回40份;學生問卷500份,收回500份。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教師問卷調查結果。
(1)教師基本狀況。本次抽樣調查的比例為: 男教師占13.4%,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占被訪人數的62.3%,是教學的主力,24.6%的被訪教齡在5年以下。100%教師具有本科學歷,碩士研究生占71.3%,大部分教師都受過專業訓練,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規范的課堂教學。被調查的教師職稱結構也比較合理,其中副高職稱及以上教師占27.2% ,中級職稱老師占53.1% ,構成了教學的主力。教師構成比較合理。
(2)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的認識。關于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解,我們調查了這樣5個問題:
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表明: 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有28位教師只注重學生考試的結果,沒有學習過程性考核。有12位教師認為一定要有過程性考核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這樣有利于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效果。其余教師則認為教學評價可有可無。
正因為職業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加上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要求我們必須有一套科學的、適宜的評價方法。及時評價,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借助教學評價的力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2.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學生對評價方式滿意度的調查:
從表中數據看,被調查的500位學生對自評活動這個評價方式的滿意程度達57.2%。隨訪中我們了解到對自評活動這個評價方式認為滿意的主要原因是這樣的評價活動很有趣,很喜歡;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一是這方面學習有困難,二是性情靦腆,不愛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
被調查的500位學生對互評活動滿意程度達62%。隨訪中了解到對互評活動認為滿意的主要原因,一是這項活動很有主見,不像考試那樣;二是這項活動充滿挑戰,有競爭性。對互評活動認為不滿意的主要原因,一是這方面表達有困難,單詞總是忘記;二是害怕不恰當,感到壓力大。
被調查的500位學生對教師評價活動滿意程度達69.6%。隨訪中了解到學生對教師評價活動滿意的主要原因是,80%的考試題目來源于復習提綱,課外題約占20%,大部分學生考試前都能按照考綱去復習,因此,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考試,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并拿到好成績。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這部分學生英語基礎比較差,復習時又不太認真,因此,考試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困難。
五、結論與啟示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是必需的,只有注重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才能實現每節課的情感目標與能力目標。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總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與標準,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我們將對課堂教學評價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深入研究,盡快找到解決的方法,使評價方法、標準日益完善、切實可行。
參考文獻:
[1]王鳳.論現代教學評價的功能與特點[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