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剛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新課導入;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綜合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83—01
教學生活化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去實施,才能做到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而導入新課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學生課前緊張、恐懼的學習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準備。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為他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課導入生活化。以“終身受益的權利”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在上課前首先讓大家說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都享有哪些權利。學生們眾說紛紜,生命健康權、人身自由權、人格尊嚴權、受教育權……筆者隨即引導學生,提出:在這些權利中,哪項權利伴隨我們一生,使我們終身受益?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項權利?國家對這項權利有哪些規定和保障呢?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馬上就有了學習興趣。這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帶著問題與筆者一同進入新課教學。
二、組織形式生活化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采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不但深受學生喜愛,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以“百善孝為先”一課為例,筆者首先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兒行千里母擔憂》,引出課題“百善孝為先”。接著,讓同學們端身正意,齊讀《弟子規》,從中感受古圣先賢的諄諄教誨。然后,提出問題:我們為什么要孝敬父母?母親受十月懷胎之苦,孝敬父母是我們的道德義務、法定義務。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本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了。此外,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加深體驗,筆者還布置了家庭作業,讓他們周末回家為父母洗一次腳,并以小作文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三、教學活動生活化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適宜采用活動學習的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以“我們崇尚公平正義”一課為例,筆者依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本,以有利于學生發展為宗旨,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的基礎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礎上踐行。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如下活動:首先,讓學生觀看視頻《鍘美案》,并提出問題:你對包拯“鍘美”是怎樣看待的?引出本課的主題“公平正義”。然后,展示正義女神的塑像并解釋其含義,引導學生崇尚公平、維護正義。接著,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列舉身邊不公平、非正義的現象,對這些不公平、非正義的現象,談一談自己應有的態度和采取的行動。最后,通過大量案例,讓學生加深理解,消化本課重難點“理智面對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自覺樹立公平合作意識”。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有展現認知的過程,有渲染情感的過程,有親自體驗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四、綜合實踐社會化
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英國學者麥克菲爾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課前或課后,教師應該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以“網絡交友新時空”為例,筆者在教學本課前,首先,讓學生做一個小范圍調查:周圍的同學上網的目的是什么?查資料、打游戲、聊QQ微信、看視頻等所占的時間比例是多少?網絡對他們學習生活的影響如何?網上交往又有哪些特點?網上交往能夠代替現實的人際交往嗎?在網上交友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然后,讓學生根據調查采訪搜集到的資料,寫一篇《我們應如何對待網上交友》的調查報告。學生通過實際調查采訪,清楚地認識到網上交友是把“雙刃劍”,更進一步明確了網絡交友的利與弊,從而也懂得了網上交友要慎重,應充分利用網絡優勢為自己所用。這樣處理教材,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體驗和感悟。
總之,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需要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圍繞著新課標開發并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使生活化教學可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高效,推動學生學習,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成為真正的社會人。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