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廷明
【關鍵詞】 語文教學;表演性朗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73—01
表演性朗讀從字面上來理解其實并不難,主要指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通過表演的方式去解析課文,從而完成朗讀任務,這樣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根本上來分析,也就是加工一些簡略隱晦的字面表達以及豐富課本的情感表達,這樣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高度活躍。在實際的過程中,學生也應時刻保持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并配合教師、跟著教師的思路,如此才能確保表演性朗讀的質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語文教學中表演性朗讀的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小學語文課堂表演性朗讀的選材
1.片段式表演朗讀。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豐富,其中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文章,這些都是需要學生感悟與體會的,因此也就需要學生去感悟與體驗。但是并非所有文章都需要進行全篇朗讀,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選擇某一個精彩的片段進行表演朗讀。以教學《聽聽,秋的聲音》這篇文章為例,這首現代詩總的來說篇幅很短,且這首詩主要是通過描寫秋天大自然的聲音,以詩歌的形式贊美秋天。對于這種篇幅很短的現代詩,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分段表演性朗讀,如此也能讓學生能更好地想象秋天的美。
2.全文式表演朗讀。每一種表演方式都有一定的優勢,全文式的表演朗讀讓故事更加完整,并且讓學生在飽滿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內涵中發揮自身的想象。以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性朗讀,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中融入自身的情感。這樣,學生也能在表演性朗讀中感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體驗。
二、小學語文課堂表演性朗讀的安排
1.單人朗讀。從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來看,有部分文章故事情節的變化起伏很小,且涉及的人物也少。對于此類文章,教師在安排學生進行表演性朗讀時可以安排單人進行,給學生自主完成表演性朗讀的機會,讓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進行表達與演繹。以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這篇文章為例,文章的篇幅不長,作者通過描寫故鄉的楊梅表達對故鄉的熱愛。這篇文章就十分適合學生進行表演性朗讀,學生在朗讀中也能形成清晰的思路,從而更好地把握與表達文章的情感。如此,學生才能在表演性朗讀中從語言上、動作上、語調上進行適當發揮,體會作者對故鄉楊梅的喜愛之情。
2.多人朗讀。根據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況來看,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的性格以及各個年齡段的需要,在教材中融入了很多人物性、故事性、生動性的文章。比如,以《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的教學為例,從文章的體裁來看,這篇文章屬于虛構類的短篇小說,其通過在地震中父親的各種表現體現出父愛的崇高與偉大。文章中涉及到的人物有作者的父親、消防隊長、好心人、警察、兒子等,且文章對話比較多,為學生進行表演性朗讀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也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這篇小說中,從而逐漸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近年來,我國對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主動融入更多的教學方式。比如,表演性朗讀方式的運用,調動了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分配到相應的人物。比如,有的學生分配到的任務是旁白,有的學生分配到的任務是角色扮演,也有的學生分配到的任務是點評。可見,在課堂上學生進行表演性朗讀有利于學生深入到教學內容中,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難度是比較大的,為了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其中表演性朗讀就是教師行之有效的一種嘗試。在日后的工作中,教師也應繼續努力,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確保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表演性朗讀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結合自己對文章的了解進行表演性朗讀,將教學內容準確、生動地呈現在教師與同學面前,也有利于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