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秀珍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誦讀;含義;作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083—01
誦讀也就是背誦與朗讀,是語感形成的基礎,是分析、研討語言的前提,是積累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見,語言能力的培養哪條也離不開誦讀,語文離開了誦讀,就不成其為語文。那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該如何開展誦讀呢?
一、誦讀的含義
從概念關系上看,朗讀是一般概念;誦讀是被涵蓋在朗讀之中一個特殊概念。
從概念的內涵(特殊性)看,“誦讀”被賦予的基本含義主要包括如下兩點:1.誦讀的對象是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讀成誦。《語文課程標準》在附錄里推薦了數十首古詩,語文教師可以此為推薦對象。2.誦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以至于達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并能夠積累、培養、發展語感。由此,我們大概可以把誦讀看作與美讀非常接近的一種朗讀方式,在“使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的基礎之上,對朗讀者的情感投入提出較高的標準。
二、誦讀的作用
1.積累精品語言,奠定語文基礎。誦讀時選錄的詩文大多應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經過歷代淘洗后的精品,語言經典,情感豐厚,意蘊深遠,語言更講究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更講究起承轉合,因而更宜于誦讀。積累下來,終身受益。
2.積淀人文意識,張揚個性品質。我們的詩文語言規范,有強烈的人文意識,本身就富有個性化的言語特征。誦讀過程是一個展示個性的活動過程,而且可以真正體現教學相長的教育理想。語文教師在持久的誦讀過程中,不僅在教,同時也在學。
3.落實整體認讀,提高綜合素養。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正音正字,整體識字,大量識字,有效識字;可以實現體察語氣,梳理層次,感悟語言,感悟藝術形象,領會思想感情,品味語言特色,體會意境意蘊。誦讀可以出聲顯韻、表情傳神、喚起聯想想象、感受領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更利于滲透吸收,培養語感能力,提高鑒賞能力。
三、誦讀的策略
1.語文教師要苦練誦讀技能。所謂“誦讀技能”包括以下幾點:(1)屬于比較純粹的基本技術層面主要有:用標準的普通話誦讀,讀準字音,努力克服方言土音(含北京土話)的干擾;能夠正確、流利地讀出每一句,努力不讀破句子,不犯語義方面的邏輯錯誤;朗聲誦讀要具有自信,讓現場每一個聽眾都能夠清晰無誤地聽到。(2)屬于純粹技術層面之外的專業技能,也聯系著相關的專業能力和素養。誦讀基本技能訓練及其擴展,便是和這個層面密切關聯著,包括對文學作品語言的感受力和鑒賞力;美讀的技巧運用,主要涉及情感投入、語氣語調的處理和聲音傳送等問題。
2.處理好四種關系。(1)急讀與緩讀。急讀就是用很快的語速朗讀,比如一首七絕或七律,一段百十來字的文言文,用一口氣讀下來,當中不要換氣。緩讀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美讀”,讀出抑揚頓挫,讀得搖曳生姿。教學實踐證明,交錯使用急讀和緩讀,對于調節教學節奏,營造和諧氣氛,高效率地背誦古詩文具有特殊功效。(2)平實地朗讀與美讀。誦讀是就文學作品而言的;美讀乃是誦讀的較高要求,或者稱作審美式誦讀。非文學文本以及文學色調比較淡的文章,一般只需要平實地朗讀,不能強求生動,拿腔作調。先要鼓勵學生達到誦讀的基本要求:讀音準確(排除方言干擾),聲音響亮,語速大體適宜,比較流利,能有一定的語氣(能帶著感情來朗讀)。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從平實地朗讀到逐漸接近于美讀,這是學生一般都要經歷的訓練過程。(3)誦讀與涵詠。誦讀最忌諱只動口而不動心。教學中,誦讀的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要注意把誦讀與涵詠有機聯系起來。涵詠是讓自己的心像魚一樣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體會,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從某種意義上說,誦讀是被涵蓋在涵詠之中的,從誦讀起步,一邊誦讀一邊體會,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蘊深處,默默地達成與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對話。誦讀既是推進涵詠的手段,也是體現涵詠成果的手段,兩者不能割裂。(4)誦讀的扎實與靈動。誦讀要中規中矩,扎扎實實,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能力訓練、素養發展,這是底線,要牢牢守住,堅決摒棄那種華而不實的浮夸之風。但成功的語文教學應該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在誦讀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方面,還要追求實而不死、活而不飄、又實又活的良好狀態,努力營造具有親和力和靈動感的教學氛圍。這方面還存在著極大的探索空間。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