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念隱喻常用于認知、理解經濟學語篇中的專業術語和經濟現象。通過在自建的經濟學英語語料庫中析出“market”的詞語搭配特點,發現容器隱喻的使用規律,揭示經濟學語篇中的隱喻思維。并進一步分析容器隱喻的修辭功能、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
【關鍵詞】語料庫;經濟學語篇;容器隱喻
【作者簡介】邢新影(1980.12-),女,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
【基金項目】2018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基于語料庫研究的商務話語隱喻認知能力構建”(18YYE710);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項目“基于隱喻認知功能的商務英語詞語語義識解”(WY2018016-A)。
經濟語篇中的隱喻現象受到經濟學家和語言學家的廣泛關注。經濟學家從專業知識角度研究用于構建經濟理論的隱喻(McCloskey, 1985;Henderson, 1986)。語言學家則從語言學角度采用話語分析法探究經濟學文本中的隱喻表達、典型分布規律以及交際功能(Deignan,2005)。二者在目標和方法上不盡相同。前者側重對闡釋經濟原理有重大意義的隱喻,后者偏重修辭學意義的隱喻。此外,語言學家多采用如《經濟學人》《財富周刊》等報刊體裁文本。這些以大眾讀者為目標群的雜志,不能反映經濟學專業話語特征的全貌(Alejo, 2010)。本文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采用自下而上的語料庫分析法,以經濟學專業教材為研究范圍,從闡述經濟學專業理論的文本中析出以“market”詞語搭配為代表的容器隱喻,并進一步用話語分析理論研究其隱喻使用功能。
一、經濟學術語中的容器隱喻
經濟學專業術語常使用容器隱喻來闡釋概念,使其更形象、生動,易于理解和接受。如barriers to entry(準入壁壘)、spillover effects/externalities (溢出/外部效應) 、open market operations (公開市場操作)。術語釋義也常包括in, out, inner, outer等方位詞,如下例。
1. Spillover effects occur when firms or people impose costs or benefits on others outside the marketplace.(《微觀經濟學42》)
2. The crowding out effect means when the government borrows to finance its budget deficit, it crowds out the private borrowers who are trying to finance investment. (《經濟學原理》45)
3. The inner loop of the circular-flow diagram represents the flows of inputs and outputs. The outer loop represents the corresponding flow of dollars.(《經濟學原理》24)
二、經濟學話語中的容器隱喻
“Market”原指買賣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經濟學家把其概念擴展到在交易場地所從事的交易活動。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使市場交易主體、方式、范圍不斷多元化,market的經濟學意義也更豐富。隨著“market”與冠詞“the”的搭配使用更加頻繁,經濟學家又將其意義抽象化,用the market指代以市場作為主要資源配置手段的經濟體系。本文采用由《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經濟學原理》三本經典經濟學教材組成的小型語料庫(類符數 11,098;形符數355,473)的自建語料庫,使用語料庫檢索軟件Antcont3.2,檢索關鍵詞 “market”在左、右三個詞語范圍內的搭配情況。然后根據概念隱喻理論和作者判斷,確定含有隱喻之意的檢索項,再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
從介詞搭配看,“in the market”是“at/on the market” 4倍。在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中,前者是后者2倍。與 “at/on the market”相比,“in the market” 更明確地界定出市場范圍,把市場作為獨立空間分離出來。某個市場所容納、承載的交易活動是獨有的、具有排他性。市場之外的客觀因素可能會影響市場內部的經濟運作,但不能決定市場主體的活動。在動詞搭配中,enter/exit/leave/clear the market的形符數分別為26,17,8和17。容器隱喻之意體現在買賣雙方進入、撤出市場,或就交易條件達成一致使市場出清。從形容詞搭配看,external/ open market形符數分別為111和27,表明市場的開放性,市場主體可以買入、出讓、轉移所有權,實現市場內、外部因素的互動交流。
三、經濟學話語中容器隱喻的功能
1.修辭功能。亞里士多德開辟了對隱喻機制的修辭學意義探究之路。他認為,“隱喻機制首先具備澄清、美化和添加異域色彩的功效”。隱喻性話語賦予常規的字面表述以清晰度、生動性,激發出種種意象圖示,讓人印象深刻。經濟學話語中充斥著大量的闡述經濟理論、政策的專業術語。以日常生活的物質體驗為基礎進行類比表述有助于人們正確認知經濟學概念。容器隱喻以內、外的空間方位分割,引申出了entry(進入)、injection (注入)、input(投入)、leave (退出)、leakage (漏出)、output (產出)、price ceiling (最高價)、price floor (最低價)、exogenous variables (外生變量)等概念隱喻,使表達更精煉、生動、新奇。
2.認知功能。從話語層面看,經濟學語篇中經常使用大量的被動語態和不及物動詞以減少主觀因素對建構經濟話語的影響。市場是容器,容器的四壁既是物理意義上的界限,也是抽象意義上的經濟規律。人類雖具有主觀能動性,但也要遵從市場規律,即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因此,容器隱喻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客觀的經濟現象、規律。此外,容器隱喻還包括表征內部結構以及內外部要素流動的概念隱喻。比如,沉沒成本(sunk cost)、開放經濟(open economy)、循環流通模型(circular-flow diagram)、關稅壁壘(tariff barriers)、流動資本(circulating capital)、產能過剩(overcapacity)、資本儲備(capital stock)等。
3.社會功能。束定芳(2000)認為,隱喻的社會功能主要體現在密切社會交往關系和鑒于委婉、禮貌之需。有些隱喻意義由于使用頻繁已經成為經濟學行業用語,如liquidity(流動性)、narrow/broad money(狹義/廣義貨幣)、market clearing(市場出清)等,通過對這些約定俗成的隱喻使用達成一致,經濟學界的業內人士可以提高默契程度和溝通效率。還有些隱喻意義是為了委婉地描述不合法、不理想的經濟現象或行為,比如black market(非法交易場所)、deadweight loss(凈損失)。
參考文獻:
[1]McCloskey, D., 1985.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Wisconsin.
[2]Henderson,W. Metaphor in Economics[M].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1986.
[3]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4]Rafael Alejo. Where does the money go? An analysis of the container metaphor in economics: The market and the economy[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10:42 1137-1150.
[5]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003.
[6]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征[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