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Halliday和Hasan的詞匯銜接理論及陳曉春歸納的銜接在對話中具有的相互作用的功能為理論框架,對《艾倫秀》中的對話進行了分析。本文主圍繞功能一,即探究具有聯系兩個講話人話語功能的詞匯銜接手段。研究發現,該功能主要通過詞匯銜接中的復現關系實現,尤其是簡單復現。復現起到拓展會話內容、表達同意意愿、強調或確認前述信息、回答部分一般疑問句及緩解尷尬氣氛的作用。同現則主要用于探索新的子話題,達到拓展會話內容及維持對話進行的效果。
【關鍵詞】詞匯銜接;對話;相互作用功能
【作者簡介】丁旭虹(1994.12-),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浙江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
Halliday和Hasan在其著作《英語的銜接》中闡述了銜接這一語義概念。當解釋一個表面要素必須依賴文本中另一個要素時,這種語義關系就會出現,使文本之間產生連貫性。他們將銜接分為兩大類: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這一領域研究真實對話中銜接手段的較少。本文選取《艾倫秀》第108期中的對話為語料。對話雙方為艾倫及嘉賓奧普拉,均為著名主持。訪談對話常具有一定連貫性,適合作為語料。因篇幅限制,本文主呈現詞匯銜接的應用。引用陳曉春歸納的銜接在對話中的相互作用的功能,圍繞具有功能一的詞匯銜接手段進行分析。
一、理論框架
Halliday和Hasan將詞匯銜接分為兩大類:復現和同現。復現分為簡單復現和復雜復現。復雜復現分為同近義詞復現,反義詞復現,上下義詞復現,概括詞復現。同現指任何涉及語言中以某種方式相互關聯的一對詞。陳曉春歸納了銜接在對話中相互作用的功能,主要包括:一,聯系兩個講話人話語;二,使得話語更容易理解;三,強調自己的觀點;四,依需使用或廢棄銜接手段。本文關注最能體現對話交互性特征的功能一。
二、數據分析及討論
分析發現,實現功能一,復現(83%)的使用率遠高于同現(17%),簡單復現(45%)占比最高。接下來將以實例展示各詞匯銜接手段的表達效果。
1.簡單復現。(1)Ellen: Icon, philanthropist, actress, and tequila lover, please welcome Oprah Winfrey! Oprah: How are you? Not just any tequila though. Ellen: No.You like a special tequila. 對話中“tequila”反復三次。艾倫以龍舌蘭展開對話。簡單復現不僅體現對前一說話人的認可,也使語義更明確易懂。且依次增加新信息,擴展了對話內容。(2)O: ... I cant remember in my life having that much fun. And the truth is... E: In your life?。?O: In my life! E: Well. O: In my life. 對話中,“In my/ your life”反復四次。艾倫打斷了奧普拉,表達對此信息的驚訝和懷疑,提取出可深挖關鍵信息。奧普拉在回答中也使用了簡單復現,起了強調作用。也用于回答部分一般疑問句,使對話聯系更緊密,節奏更快,關鍵信息更突出。(3)O: ... Did I feel like... E: Like it was ....這里艾倫打斷奧普拉,重復“like”一詞,并添加新信息。此處正討論一敏感話題,打斷并幫助完成話語的方式緩解了尷尬。
2.復雜復現。E: Yeah. I had it back for you only. O: Yeah, they said Ellen has a special tequila for you...兩句有著相近語義,奧普拉在復述的同時添加了新信息。在建立話語聯系的同時,拓展了對話內容,突出關鍵信息,推動對話進行。
3.同現O: .... Was it the location? .... E: Yeah. O: The bar? Was it that? E: ...No, my birthday party last year was at our house, ...對話中,同現常被用來創造子話題。這里奧普拉首先提到“location”“the bar”(地點相關詞),接著艾倫提到“our house”相關內容,展開了新話題。
三、結論
實現功能一的詞匯銜接手段中,復現最多,且多為簡單復現,具體表達效果如下:復現多用于拓展會話內容、表達同意意愿、強調或確認前述信息、回答部分一般疑問句及緩解尷尬氣氛;同現主用于探索新話題。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I [M]. London:Longman, 1976:4
[2]王丹.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中語篇銜接、連貫的實現手段初探[J].語言文字應用,2014,(4):116-125.
[3]陳曉春.爭論性對話中的連貫[J].外國語,2001,(4):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