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瑜
本文結合濰坊食品谷的資料,分析了價值共享型盈利模式的運行機制。在系統分析食品企業盈利模式演化趨勢的基礎上,以“共生、共贏、共享”為優化目標,構建以創造共享價值作為核心驅動因素的價值共享型盈利模式。
濰坊市是農業大市,禽肉出口量占全國八分之一,山東省三分之一,出口到全球各個地區的農副產品加工品多達1300多種,濰坊市的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位居山東省首位,蔬菜出口量為全國的十分之一,濰坊市采用農藥安全監管信息追溯系統,經銷網點全部信息化管理。形成產業品牌、地域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節會品牌五位一體。截至2017年1月,濰坊市共有農業領域中國馳名商標13件,山東省著名商標90件,“三品一標”認證1608個,壽光菜博會、昌邑綠博會以及青州花博會等全國性節會品牌。做為濰坊市的傳統優勢產業,濰坊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糧食果蔬、畜禽屠宰肉類加工為主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并且形成了區域配套鮮明,核心功能突出,龍頭企業強,市場覆蓋廣的鮮明體系。2014年濰坊市規模以上食品企業51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25億,占山東省的10%,其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的龍頭企業282家,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1家,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3家,出口120多個國家與地區500余種食品,2014年出口交貨值占山東省1/6,食品加工業逐漸向全產業鏈縱深發展。201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61億,山東省第四位。中國食品谷以打造高端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促進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打造以食品加工業為核心,農業、物流、研發等多領域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面向全省、輻射全國、走出亞洲、走向世界的“食品硅谷”。現代化消費市場變得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與健康品質,中國食品谷從供給側結構改革出發,打造的引領食品產業轉型,高端要素聚集涵蓋全產業鏈,三產融合的綜合平臺,定位為“食品硅谷”。2016年成功舉辦以“食品與農業創新”為主的國際食品峰會,促進產業轉型,提升健康生活質量,形成“重品牌、重安全”以農產品到餐桌全過程安全控制閉環體,同時帶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現代農業與高端食品產業的轉型突破,濰坊市為建設國家食品安全區,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升級,2012年8月,提出規劃并進行建設。其核心構成為“一核,五區,多點,五中心”,“一核”為以寒亭區為中心的核心區,此區域為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三區重疊帶”,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五區”包括港口經濟食品產業園、壽光蔬菜種子谷、昌樂諸城肉食品加工基地、峽山有機農產品加工基地以及安丘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多點”即涵蓋農、工、商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食品加工與流通園區并存,具有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與大宗農產品現代化倉儲物流功能。“五中心”包括食品產業交流中心、食品產業物流交易中心、高端食品總部中心、檢驗檢疫中心、食品產業發展與創新研發中心。

中國食品谷發展目標,以食品安全為生命線,推進科技創新,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借智借力強化品牌戰略與聯盟作用,優化產業生態,形成制度創新與對外開放的食品產業轉型發展的綜合平臺與高端要素聚集區。打造包括食品產業創業中心、配送物流中心、人力資源中心、展示交易中心、生活配套服務中心、專業服務中心、檢驗檢測和認證中心以及品牌運營中心在內的八大中心,搭建包括研發孵化平臺、綜合交易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倉儲物流平臺、綜合服務平臺以及檢驗檢測認證平臺在內的六大平臺,其中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在整個平臺中起并聯與整合節點項目的作用。其倉儲物流平臺集貨源組織、保鮮配送、城際運輸、目的地分銷于一體,以品牌創新帶動食品及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立足于濰坊市豐富的農產品資源構建特色園區。主要包括諸城“山東省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食品)建設”、安丘食品(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設,實現信息、技術、設備共建共享,創新經營模式、帶動產業發展,提升基地品牌價值,實現傳統食品產業與新興電子商務深度融合的產業鏈,實現產業集群發展。濰坊市以延伸補強產業鏈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互聯網+”為突破口,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形成企業規模大型化、產品結構多元化、產業形式基地化、品種檔次高端化、生產技術高新化的發展方向。中國食品谷以核心突出、功能完善、品牌影響力強,園區配套以及體系完整的發展格局,實現食品產業轉型升級,擬實現2020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500億元的發展目標,完善食品產業鏈,優化食品產業結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聚集區。大力發展作為產業重要支撐的龍頭企業,以食品安全體系為切入點,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創新生產工藝,提升品牌影響力,培育和發展“食安濰坊”品牌。創新營銷模式,多渠道開發國際、國內市場,推進跨境電子商務便利化。以大數據技術與“互聯網+”兩化融合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建設食品可追溯體系,提升產業配套服務能力,組建包括濰坊市肉雞產品出口產業聯盟、速凍調理方便食品產業聯盟、安丘蔬菜出口產業聯盟、玉米淀粉深加工產業聯盟、濰坊白酒產業聯盟在內的食品產業聯盟。通過建設食品產業創客中心、組織開展協同創新、建設企業創新平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廣高附加值食品產品以及概念性食品為主的概念性食品,加速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開展食品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食品產業國際化。
推動共享機制。實行包括農民創業培訓合格證書、農業企業準入證書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農業經營準入制,實行行業協會聯盟制,實現個體權益的行業維護以及市場信息的通暢共享。中國食品產業縱向聯合與供給鏈管理的意義包括增強中國食品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適應消費市場變化滿足農業技術創新需要以及促進中國食品產業組織以及物流業的變化。應提高食品產業各環節集中度,完善組織與分配機制,改革宏觀管理體制,協調國內外供給鏈,壯大龍頭企業。企業為客戶創造的超過成本的價值是其競爭優勢的根源,競爭優勢體現為差異化與成本領先兩種形式。通過整合價值鏈的優勢環節獲取持續競爭力。構建合理的產業組織模式,加強包括投資政策、稅收政策、企業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在內的產業政策支持,加強行業協會的建設,產業價值鏈需要發揮協調性,實現各利益主體的協同,健全價值鏈協調機制。
發揮“互聯網 +”。“互聯網 +”作為食品安全的捍衛者,構建食品安全保護網,建立從產地環境質量監測、生產過程管理、產品質量檢測到包裝運輸的可追溯性數據庫,建立社會化合作平臺,發揮社會監督的保障力量,保障食品安全質量。食品企業應在“互聯網+”背景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產業鏈重要環節,進而促進產業調整以及國民經濟增效升級。“互聯網+”在品牌宣傳、營銷服務體系建設以及促進境外合作方面都將發揮及有效的作用。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兩化融合,全面優化行業結構,包括布局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以及技術結構等。 “互聯網+”在食品企業中體現出開放性、高效性、競爭性以及高投入性特征,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價值增值,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構建食品安全信息平臺與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完善食品安全規制體系,增強監管部門執法力度、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認知水平,重視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完善可追溯體系進行食品安全認證。建立食品安全治理網絡平臺實現多元主體參與。產業鏈運行效率會隨著消費者需求信息快速流通而提高。以實現整鏈利益為前提,建立信息共享,強化協調機制。
發揮“標準化+”。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首次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以標準化推動食品企業供給側改革是大勢所趨。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旨在通過“標準化+”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中國食品產業需求側特征主要包括進口食品消費能力持續增強、食品走向互聯網時代以及高健康、高品質的食品需求大幅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有關資料顯示,中國進口食品年均增長速度近五年在15%左右,美國食品加工業協會預測中國在2018年將成為全球最大進口食品消費國。食品電子商務具有產品多樣化、便攜度強以及成本低的優勢,促進了食品消費模式發生改變。食品產業供給側特征主要體現為高品質產品供應不足,低品質產品過剩。追溯系統則是披露食品信息的有效途徑,可追溯性激勵企業增加努力程度,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利潤影響不同。促進企業合理競爭,形成大中小并存的競爭性市場結構。健全產品質量控制體系與行業標準,構建合理的進入壁壘,完善市場的退出機制,保持潛在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合,推動價值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