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萌嫡
對于廠商們而言,在競爭已經如此激烈,卻難以判斷出新的創新趨勢的當下,對于折疊屏這種新機會,會本著“寧可抓錯,不能放過”的態度進行押寶,以減少5G普及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讓自己不落后于人。
高喊了三四年口號之后,一度被認為是“概念噱頭”的折疊屏手機在2019年開始走向現實。
短短四個月時間里,柔宇、三星、華為、小米、OPPO、努比亞等多家廠商相繼發布可量產折疊屏手機或概念機。這股“折疊”熱潮為創新乏力的智能手機市場帶來新看點,也成為5G到來之前掀起的一波預熱高潮。
在折疊屏成為焦點之前,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5個季度出現下滑,并且,在調研機構Gartner的預測中,這一趨勢在2019年仍將延續下去。手機廠商需要5G的普及來幫助自己重新回到上升渠道中,折疊屏則是適應5G普及而被追捧的潛在使用場景之一。
現在還難以判斷折疊屏手機會不會成為5G時代的主流設備,一切都還在探索之中,持質疑和悲觀態度的企業也不在少數,小米、OPPO、聯想等手機廠商都對折疊屏大規模普及抱以不同程度的疑慮。在多家機構的預測中,2019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僅為100萬臺。
受限于高昂的生產成本導致的昂貴價格,折疊屏手機的普及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快速實現。CNN引述佛瑞斯特研究公司分析師Thomas Husson的評論稱:“無論這款新手機有多創新,技術有多先進,要讓一定數量級的用戶體驗到折疊手機和5G科技,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但是,對于廠商們而言,在競爭已經如此激烈,卻難以判斷出新的創新趨勢的當下,對于折疊屏這種新機會,會本著“寧可抓錯,不能放過”的態度進行押寶,以減少5G普及過程中的不確定性,讓自己不落后于人。
追求更大的顯示屏一直是智能手機升級體驗的核心內容之一。尤其在提升屏占比的路徑上,各大廠商更是費盡心思,但是,全面屏手機通過擠占前置攝像頭與指紋識別來提升屏占比的進階方式接近天花板,難以作出更大的突破。
當5G普及能夠給用戶帶來高速率、低延遲的網絡體驗時,折疊屏在更高清視頻體驗、更便捷地辦公體驗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和想象力。盡管柔宇科技在2018年10月就已經推出了折疊屏手機,但手機頭部廠商的發聲才真正讓折疊屏手機進入到更大范圍的討論中。
春節前夕,小米總裁、聯合創始人林斌在微博上曝光了小米雙折疊工程樣機,隨后雷軍在公眾號跟進,并引發了一場柔宇與小米的“互撕營銷”,成為折疊屏手機諸神之戰的開端。
柔宇科技副總裁樊俊超在朋友圈直言:除了三星 LG,(其他廠商)都是買別人還無法期內沒有商用折疊屏產品的考慮。但是,兩天之后,沈義人在微博發布了OPPO折疊屏手機的樣機組圖,并稱“人足夠多的話,可以考慮是否要量產。”
同樣在折疊屏手機上不甘落后的,還有推出了柔性屏腕表型手機的努比亞。這款被命名為努比亞α的設備,通過彎折一塊4.01英寸的柔性屏,實現了將屏幕佩戴在手腕上的想法。TCL也在自家的MWC展臺上展示了多款折疊屏設備,同時還專門分出了一個區域來展示華星光電的折疊屏技術。量產上市的概念性柔性屏,整機就更差十萬八千里才能上市銷售。
正是依靠這款自主研發的柔性屏,2018年10月31日,創業6年的國內科技獨角獸公司柔宇科技推出“柔派手機(FlexPai)”,摘下了全球首款可折疊手機的名號。柔宇科技認為柔派將讓手機行業進入“下一個十年”。
韓國媒體《朝 鮮日報》在當時發表評論稱:盡管三星電子和中國華為拼上自尊心就此展開了激烈競爭,卻出乎意料地被中國技術初創企業搶先一步發布產品,奪走了“世界第一”的寶座,令全球IT(信息技術)業界大為震驚。
柔派手機發布后一直處于缺貨中,隨著三星和華為折疊屏手機相繼發布,小米、OPPO、努比亞、摩托羅拉、LG等傳統手機廠商也都紛紛公布折疊屏手機相關的消息,all in 折疊屏的柔派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先發優勢。
以三星折疊屏手機發布為節點,折疊屏手機的節奏開始由傳統手機廠商主導。2019年2月20日,三星在舊金山的年度旗艦發布會上搶先發布了折疊屏Galaxy Fold,在一定程度上為折疊屏手機進行了背書。
4天后,西班牙當地時間2月24日,華為就在巴塞羅那世界通信移動大會(簡稱“MWC”)推出旗下首款商用5G折疊屏手機Mate X。一時之間,關于折疊屏的討論甚至高過了5G,盡管被罩在了玻璃罩子中,三星和華為的折疊屏手機產品還是成為了MWC上的明星產品。
OPPO在MWC上并未發布折疊屏手機,其副總裁沈義人還在2月23日舉辦的OPPO創新大會之后表示,OPPO在短

三星發布折疊屏手機
然而,折疊屏手機經歷漫長時間發展之后,離真正拿在消費者手中還是比較遙遠,這波熱潮事實上也并沒有能引起所有廠商的興趣。不僅沈義人認為折疊屏現階段本質上更像翻蓋手機,小米、聯想、LG等廠商也都對折疊屏現階段的實用價值表示了懷疑。
“三年前聯想在Tech World就展示了折疊屏概念機,今年各家廠商發布的折疊屏產品并沒有超出當時的技術范疇。”2月26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MWC2019期間向媒體直言,柔性屏技術并不是什么突破性的黑科技。
2016年聯想推出過兩款柔性屏概念手機:“手環式”手機「Cplus」和“折疊式”手機「Folio」。Folio采用柔性OLED屏幕及鉸鏈設計,完全展開時是一臺7.8寸大屏的平板電腦,對折之后則變成了5.5英寸的便攜手機,唯一不足的是折疊后比普通手機更厚重。
“折疊屏手機的量產性不好,經過折疊后內部空間進一步縮小,電池容量被限制,續航難免會受到影響。”雖然小米也通過視頻展示了自己的折疊屏手機,但是雷軍依然不看好折疊屏手機現階段的商業化價值。
LG電子移動和電視產品線總裁Brian Kwon也透露稱,經過仔細評估后他們決定暫緩推出折疊屏手機。市場對折疊手機只有100萬臺左右的接受空間,考慮到LG手機業務的現狀,過早嘗試對提高市場份額幾乎無益。
發展至今,折疊屏手機還不夠成熟,除了屏幕變大和可以折疊外,折疊屏并沒有帶來用戶體驗上的巨大提升。主板和電池都不可折疊的前提下,在空間利用和電池容量之間尋求平衡,成為折疊屏手機暫時還難以完美逾越的鴻溝。
實際上,現階段想要追求折疊屏手機的輕薄,就必然會選擇部分犧牲電池容量。三星Galaxy Fold 的雙電池設計將電池容量提升至4380mAh,與旗艦機GalaxyS10+的4100mAh不相上下;同樣采用雙電池結構的華為MATE X,合計容量為4500mAh 。
華為MATE X配置了55W 有線快充頭,由“雙電池+快充頭”的搭配來彌補電池容量的不足。一種可能性是:廠商仍在上探電池容量和造型設計之間平衡的極值,存在于待機長與高能耗之間的矛盾尚未出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手機進入5G時代,能耗還會進一步提升。
更關鍵在于可折疊手機除了產品本身需要克服一些成熟性問題,還得與此前相對成熟的全面屏手機有較大差異性,做到更明顯的用戶體驗感提升。
而且,與常規全面屏手機相比,除技術價值之外,折疊屏的核心價值在于用更有限的空間攜帶屏幕更大、更好的智能終端。在這一點上,折疊屏手機也需要繼續進行優化。
多數全面屏手機的屏幕尺寸都能達到6~7英寸,而目前發布的幾款可量產折疊屏手機,包括8英寸的MATE X、7.2英寸的Galaxy Fold ,屏幕最大尺寸都不超過8英寸。在這個尺寸上,傳統7.9英寸的iPad mini早已被人們遺忘多時,距離蘋果最近發布的一款也是三年前的iPad mini 4。

努比亞“腕機”

在重量和厚度上,在折疊屏中已足夠“輕”的Mate X 重量仍達到了295g,而華為另一款旗艦機Mate 20 Pro,僅重189g,重量足足增加了106g。在“薄”的方面, Mate X 折疊后機身厚度11毫米,三星Galaxy Fold的厚度為17毫米,而華為Mate 20 Pro的厚度為8.6毫米。
這只是開端,作為手機的新品類,各家的折疊方案都還在摸索試探中。通過簡化鉸鏈設計和縮減能耗,未來折疊屏手機可能會變得更為“輕薄”。
但是,主流應用適配的內容增量不多也會進一步掣肘用戶換機意愿。vivo5G研發總監秦飛在面對媒體采訪時談到了自己的顧慮,“如果各大主流應用沒有適配,展開來不增加內容,只是把圖標變大,叫好不叫座的概率會有點高。”
柔性屏技術的發展支撐了這一輪折疊屏手機的走紅,為手機廠商提供了創新的可能性。
柔性OLED屏幕較LCD、剛性OLED更加多變且輕薄,與當下主流的可折疊化、輕薄化趨勢更適配。而且,由于折疊的特性,導致現有折疊屏表面使用的是一種樹脂材料,而不是玻璃。
至少在我們已經看到的折疊屏產品上,總有著一種濃濃的塑料感。新產品新技術的背后是越來越高的制造成本和研發投入,由此帶來的折疊屏手機昂貴售價也成為制約用戶購買意愿的關鍵因素。動輒上萬元人民幣的售價與產品應有的驚艷度并沒有形成正比。
更何況,本身材質的特殊性且現階段技術不成熟導致的良品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柔性OLED屏幕無法像LCD、剛性OLED屏幕那樣快速得到普及。據業內有關人士透露,即便是以屏幕技術引以為傲的三星,可折疊屏幕良品率也僅僅為10~20%。
折疊屏手機之爭也是產業鏈上游柔性顯示屏供應鏈的一次對決。某種程度上,折疊屏手機熱潮的出現,與國內柔性OLED屏幕產能的提升關系密切。

京東方柔性顯示屏
2017年中國京東方科技集團(BOE)宣布建成柔性顯示屏第六代生產線,才打破了只有三星可以生產柔性OLED顯示屏的魔咒。
作為OLED方面的后來者,京東方在2018年實現了B7柔性屏產品線的量產,良品率已達較高水平。同時,這款柔性OLED屏幕已經達到1毫米折疊半徑、10萬次壽命,不遜色于三星和LGD的同類產品。
逐步成為頭部品牌的上游供應商,京東方的柔性OLED顯示屏正在被業內認可。今年華為、小米推出的折疊屏手機采用的就是B7柔性OLED顯示屏,未來京東方將為華為供應100萬塊OLED屏。
除了京東方之外,中國的柔宇科技、華星光電、國顯光電、維信諾、深天馬等公司都開始大力布局OLED相關領域。
其中,華星光電在2017年9月建成中國第一條G4.5柔性OLED的中試線,并成功研發7.2寸可內外雙向折疊的顯示屏。同年,華星光電投入350億元建成第6代柔性OLED顯示屏生產線,這是國內第一條主攻第6代柔性顯示屏的生產線。目前這條產線已進入良品率爬坡階段。
2017年柔宇成功研發出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徑小于1毫米、卷曲次數達5至10萬次的全彩AMOLED柔性顯示屏。2018年6月,柔宇科技投資110億元在深圳啟動類六代全柔性顯示屏量產線,預計滿產規模超過每年5000萬片柔性顯示屏。
據媒體報道,這條產線投資成本更低的原因是完全沒有采用國外顯示屏技術產權,在材料、工藝、器件、電路設計等方面擁有1800余項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
隨著國內柔性OLED產能逐步落地釋放,原先產能緊缺的問題得以改善。并且,未來這項技術的成本會下降,創新的步伐也會隨之增加。手機廠商在上游供應鏈也會有更多選擇,反過來供應鏈的成熟也會推動其進行更多折疊屏方面的嘗試。

從各個機構給出的預估數據看,2019年折疊屏手機市場行情并不樂觀。IHS Markit預測,2019年折疊屏手機市場規模是200萬臺,到2022年是6000萬臺。
與此同時,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已經連續下滑5個季度。未來一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持續下滑的趨勢也難以避免。瑞士金融服務機構Credit Suisse預測,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14.1億部,比2018年下滑3.3%。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智能手機頭部廠商“OV華米”銷量穩步增長,國內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66%上升到78%。其中,華為、OPPO和小米更是直接沖進了當年全球智能手機公司出貨量前五位。
即便在2018年還保持了出貨量增長的華為、OPPO、VIVO和小米,也在關注中國市場的同時,將更多資源和經歷投入到海外市場中去尋求更多增量。但多份機構報告均顯示,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少數新興市場的增長仍不足以抵消中國市場的衰退。
由此帶來一個結論: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的擴張都難以挽救整體銷量下行的態勢,即便如三星、華為等主流廠商也亟需另辟蹊徑,打開新的上升渠道。百萬級出貨量的折疊屏不足以承擔這個重任,5G才有可能。
在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移動業務負責人常程看來,折疊屏手機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就是除了形態帶給用戶的新鮮感之外,還能帶給用戶什么東西?如果真的如常程所言,“視頻將主宰下一個時代”。那折疊屏手機的存在有著一定的必然性。
對折疊屏的重視,某種程度上直接源自于5G普及所能帶來的視頻內容的體驗提升。在5G時代,更高清晰度的內容需要更大的屏幕呈現出來。作為這種判斷的延伸,折疊屏手機的這一輪熱潮中也蘊含著手機廠商對高清視頻將成為5G頭一個爆款應用場景的判斷。
5G帶來的新一輪技術競賽已然提早爆發,手機廠商不會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承接5G時代體驗的技術方向,折疊屏手機如此,拍攝技術的創新也是如此。沒人能確定5G到來會帶來什么樣的變革,但人人都明白網撒大點兒,捕到的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