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佳媛
本文從傳統征信模式與弊端出發,通過分析區塊鏈技術的技術特點和優勢,積極探求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征信體系的優勢與不足,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待技術早日落地,新型征信體系早日構建。

大數據時代來臨與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經濟新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化解處置”。可見“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是政府對金融領域的重要執政方針,而征信又是金融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傳統的征信模型下的信用數據維度不足、隱私保護不力等弊端暴露明顯,嚴重影響金融業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保護和智能合約”等特點的區塊鏈技術走入大眾視野。本文將嘗試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和特點,探討其在征信領域應用的可行性,為技術早日落地與征信新業態發展提出看法與建議。
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代表的中心化模型是最基礎的模型,其運作模式是業務機構按照相對單一的、標準化的形式收集數據,并主動將其提交給數據中心,待數據中心對數據進行合并處理以后再統一反饋給相關機構。比較成熟的是第三方中心化模型,以“百行”為代表,對主體消費、貸款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并利用特定模型得出信用,再將數據提供給授權機構服務。而目前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一般采用累加模型處理自身業務平臺數據。
第一,數據維度不足,評價不準確。信用數據應該是多維數據的集合,少量的數據或者單一的標準很難讓評價客觀準確。銀行等金融機構數據來源于負債記錄、法院系統等;芝麻信用則由分析螞蟻金服用戶在淘寶天貓等平臺的消費與支付數據得到。每家機構所持有的數據有限,維度單一,標準不同,又彼此不共享,在此基礎上的數據分析難以較為準確和全面地對用戶信用情況進行評判。
第二,二次數據阻礙處理與查詢。上傳到中心庫的數據將會被進行進行二次加工后展現,使得信息使用方難以知曉用戶業務的詳細情況,并結合本公司特色與需求靈活變動。而受限于大型公司的閉環模式和隱私政策,用戶本人都對個人信息數據的采集加工知之甚少。同時,在數據加工之前的數據篡改帶來的結果更是影響巨大。
第三,數據隱私保護問題突出。征信行業需要高標準的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但我國目前征信技術架構對用戶的關注較低,并未實現和重視對用戶數據主權的保障,使得隱私泄露等問題頻發。
區塊鏈作為一種由不同節點共同參與的開放式賬簿系統,具有“弱中心化、不可篡改、匿名保護和智能合約”等特點。它可以在技術層面實現“有效保護數據隱私的基礎上有限度、可管控的數據共享與驗證”。
第一,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拓展數據維度。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庫,在應用時只需通過腳本編程,就可使得信用數據自動流通,并根據數據權屬、隱私安全、利益需求、數據側重等不同因素合理解決大數據來源和分配。這是對傳統征信模型中各大公司獨自劃分標準、獨自掌握數據的彼此封閉現象的創新,會極大地拓展征信數據維度,提高數據質量,使得征信發揮更好的作用。
第二,不可篡改,增強數據安全性。區塊鏈記錄的數據,會在各個節點記錄分布,得到全網共識,篡改數據成本極高(51%的算法攻擊),難度較大。同時,即使出現某個節點數據丟失或摧毀,也不會影響整體風險。這對傳統中心化征信模型中自行保存數據、極易遭遇技術沖擊和人為破壞以及操作不當導致數據泄露和錯誤等弊端,提供了極好的解決方式,較高程度確保信用數據的安全可靠,也便于監管。
第三,保護數據,保護隱私。區塊鏈作為一種純數學加密技術,可以實現在不暴露現實身份的前提下實現信息共享。公匙和私匙的技術設定,可讓查詢者既能查詢所需數據又能不訪問原始數據不侵犯隱私,對某些行業的敏感數據查詢更是便捷安全。這種通過加密技術保護用戶身份信息,并且賦予用戶自主選擇公布信息的權利,讓可控的數據共享成為現實。
區塊鏈技術的較為成熟的技術特點和優勢,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降級成本,但還未建立的成熟的運用和監管體系,也可能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我們在明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優勢的同時,也需要合理并清醒地看待其不足。
區塊鏈技術采用非對稱密碼機制,為保障主體身份信息,私匙成為個人資產持有的唯一證明,極為重要。一旦私匙丟失,就無法對原有資產操作,甚至無法為征信機構或其他機構授權。及時重新加入,也無法實現對原本數據的更新,會對用戶主體造成較大的利益損失。目前已有提出的區塊鏈錢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該潛在風險。
區塊鏈技術中受制于原始設定,每筆交易記錄并確認需要約10分鐘,在不斷擴張的市場交易數據沖擊下,交易時間過長、消耗資源過多等效率問題亟待解決。
區塊鏈技術依托于較成熟的密碼學算法,環環相扣,無法篡改與刪除數據,這既是優勢也是弊端。依照征信業務管理條例,個人不良信用信息具有一定有效期,超過5年即應該刪除。技術與法規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區塊鏈技術的落地與應用。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點弱化了政府和監管參與,沖擊了傳統的管理模式和法律制度,這對人們現在中心化的生活方式具有顛覆性的影響。雖然社會上已經有很多關于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呼聲和探討,但技術與現實的摩擦,在面對大眾的認知和監管部門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顧慮時顯得尤為突出,這種謹慎觀望的態度會不可避免在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是產生阻礙。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使得信用數據爆炸式增長,加快區塊鏈技術的落地來較好地解決該問題的同時,也需要我們保持警惕,趨利避害。既要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并科學結合其發展特點來促進征信業的發展,也要合理規避應用中可能存在和出現的風險,預防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目前眾多區塊鏈技術應用平臺采用“去中心化”架構,但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使得監管難度重重。這不僅是建立統一有序、便于監管的區塊鏈征信體系的需要,也是促進征信信息共享,打破“信息孤島”現狀,降低信用風險,推動征信發展的迫切需要。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有悖傳統征信模式的新模式,需要政府監管機構加強知識宣傳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培育。讓消費者在明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優勢與不足的前提下,確保其知情權,并引導消費者接受關于財力、風險承受能力等多層次合理的評測,再做出相符合的投資行為。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根本,促進區塊鏈技術的快速穩健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技術人才。
政府需要主動搭建平臺,依托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招賢納士,以較高福利吸引優秀人才通過實驗室或基地研究等方式積極參與區塊鏈技術應用與研究。
區塊鏈技術在全球已經引起廣泛關注,我們需要積極參與國內外區塊鏈業界交流,主動關注發展新趨勢與新動態,深入研究技術發展和應用,并參與區塊鏈技術應用國際標準和協議的制定。同時,還需加大對各種應用模式的創新與探究,“膽大心細”,先謹慎地小范圍試點,待市場環境與應用方案成熟后再逐步推廣。
建立全面開放、高度共享、安全高效的征信體系,無疑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從理論上來說,不論是保護隱私安全,還是促進“官方征信”與“民間征信”的融合,區塊鏈技術的自身特點為征信發展提供了新的希望。我們需積極參與,深入研究,理性看待,準確把握,謹慎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