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生團 劉振奮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展現出巨大的活力與對我國農村經濟的推動作用,在新的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是我們每一個關心農村問題的人應該思考的,本文主要就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問題與措施進行探討。

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國家發展大局的充分考慮,是促進億萬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利武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首先就必須要考慮貧困農村的問題,從以往經驗來看,發展集體經濟對貧困農村發展具有巨大推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條件下,通過集體經濟這樣的一種發展模式,才會更快的推動貧困農村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貧困農村與集體經濟就好比實踐和認識,用集體經濟理論加上具體貧苦農村實踐,推動兩者共同發展,即可發展我國集體經濟理論,探索有效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又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有重要推動作用。
自建國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總體上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在人民公社下的農村合作化時期,主要將農民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在集體中使用,由集體進行組織生產,按勞分配,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在廣大農村地區出現了社辦、隊辦集體企業,,這些企業受到國家政策與地方政府的約束,內部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強調“一大二公”,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時期即改革開放后的充分發展時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廣大農村地區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組織替代了以公社為單位的農村經營組織,充分調動了農民積極性,集體經濟從此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尤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不同農村地區實行了不同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各地都不斷探索出符合當地發展的“因地制宜”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善山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村集體經濟不斷得到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有著集體經濟代名詞的南街村更是把集體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早在1991年,南街村就通過發展集體經濟把工農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天下第一村”華西村通過“投資建廠”“控股入股”等方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
在新的時期新的條件下,要通過不斷的發展變革,才能充分保持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時代在發展,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進步,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貧困農村才會得到更完善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依舊存在不少問題,集體經濟正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才獲得更好的發展,當下,我國面臨的集體經濟發展問題主要有:
各地實際情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別,有些貧困地區基礎設落后,人們基本生活問題還并得不到有效保障,完全沒有資金進行集體經濟發展,地方政府本身也沒有足夠的財力物力去支持當地集體經濟發展;而有些地方基礎設施較完善,土地肥沃;不同地區的情況總是不一樣的,表面的東西雖然有時候容易看到,但深入的問題卻難以發現,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不能一概而論,盲目借鑒是不可取的。
近郊村依托區位優勢發展村辦企業,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而遠郊的多數邊遠鄉村,既無村辦企業,又無土地(含水面)資源,無自主創收能力,收不抵支。同樣是農村,有些地區通過正確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獲得非常大的發展,基礎設施、教育和養老等都得到保障,手中存款大幅增加,而有些地區,雖然集體經濟有所發展,但發展滯后,人們得不到滿足,隨著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更容易激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如何去平衡集體經濟的發展這也是一大難題。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管理者還是村委等,缺乏系統完備的知識,接受新思想新方法的能力較差,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充分激發集體經濟內在發展活力,部分人員沒有長遠的目光,格局小。個別村組集體經濟的合同簽訂不夠規范,發包費、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體雖有經濟收入,但收入太低,有個別承包者長期拖欠承包費,村、組收取承包費困難;缺乏監督與資金管理機制,容易造成腐敗等問題,影響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
基礎設施的建設對集體經濟的發展大有裨益,基礎設施涉及農村的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基礎設施落后,發展集體經濟就缺乏基礎,缺乏動力,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農村地區大多電網設備差但用電成本高,道路建設質量差、流通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等一系列問題,都嚴重阻礙集體經濟在農村尤其是貧困農村的發展,再加上政府不充分的支持,集體經濟在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的地區難以取得發展,貧困問題依舊存在。
發展集體經濟有助于促進村莊發展,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但發展集體經濟雖然好,如果不能因地制宜的探索出一條符合本區域發展的集體經濟模式,那集體經濟就很難給本區域帶來效益與發展。發展集體經濟需要特定的區位、資源、人才等條件,要充分利用每個村莊的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的發展集體經濟,不可貪求過快發展,一步一步發展,不斷探索各村莊發展集體經濟的特色優勢,利用特色資源優勢,比如旅游資源、農業資源等,通過重點發展,謀取政府的政策照顧,通過開辦集體企業,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同時要利用各地的人才優勢,發揮人才的推動與帶動作用,推動集體經濟完善發展。通過不同的發展集體經濟的形式,去充分實現集體經濟的發展。因地制宜,借鑒吸收也很重要,通過開辦股份合作型股份經濟合作社,激發土地、農民活力;通過村企聯合,統一經營,互惠互利,增加農民收取;通過資源開發,充分利用閑置的土地、林木、房地產等開辦自己的村級企業,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各個不同貧困村要充分考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通過借鑒吸收,自己探索等方式,推動符合本地區的集體經濟的發展,保障農民利益。
我國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拉大,但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一部分鄉村獲得充分發展,還有一部分鄉村很少獲得發展,以前城鄉收入不斷拉大,現在各鄉村收入差距也不斷拉大,這樣就很容易產生社會問題。平衡集體經濟發展,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政府要擔負起重任,對廣大農村要一視同仁,充分給予政策支持,既要支持,又要激發各鄉村自己的內在積極性;先富要帶動后富,成功發展集體經濟的鄉村要把自己的經驗與教訓,傳授給想要發展集體經濟的鄉村,各不同鄉村可以互相幫助,互利互惠,資源共享,實現共同發展。要想解決不平衡的問題,還需各集體經濟的參與者貢獻自己的力量,多為自己的集體經濟組織出謀劃策,推動自身富裕,推動集體經濟良好發展。

發展集體經濟,要有完善的管理體制,而完善的管理體制需要有足夠的人才來制定和實施。要著重篩選好村委領導人,有好的執行力才能更好的推進政策的實施,注重從致富能手、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優秀企業家、返鄉創業者和退伍軍人中選拔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或“兩委”成員,領導班子建設好,集體經濟發展才有保障。
要強化對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監督,防止資產流失,規范財務管理機制切實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的規范化管理,防止集體經濟財產濫用。要有充分的績效考核與激勵手段,實行規范化管理,多勞多得,要注重講究公平,要能激發與調動農民的生產與參與積極性。
推動人員管理、資金管理、技術管理向制度化方向發展,重大事情決策要公開化、民主化、透明化,確保集體經濟更加規范的發展。
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建設,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法律軌道中,加強監督管理,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現,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基礎設施是基礎,只有有了好的基礎設施貧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才會有基石,要做好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因地、因時制宜,政府更要大力支持,加大資金投入,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后續管理與配套設施建設;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農民自身有意識的發展,農民有需求,有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更好;要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加強教育、醫療、文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社會服務均等化,讓農民衣食住行都能安心。只有基礎設施建設好了,集體經濟發展才有保障,政府支持,農民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