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西,姚德蛟
(1.成都中醫藥大學 臨床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2;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32)
中國肺部結節診療指南將肺結節定義為直徑≤3 cm的類圓形或不規則病灶,影像學表現為密度增高的陰影,可單發或多發,邊界清晰或不清晰[1]。依據結節密度不同,分為實性、部分實性和磨玻璃結節,其中部分實性結節惡性頻率最高,磨玻璃結節和實性結節次之。研究發現良性結節可為炎性假瘤、結核球、錯構瘤、硬化性血管瘤等,惡性結節多為早期肺癌表現[2]。初始治療上,根據肺結節性質不同劃分為高中低危3層,對應可手術、抗炎治療或定期復查。而對于結節直徑較小(<5 mm)或肺內多發結節,不具備手術指征或手術操作困難,西醫治療有局限,中醫藥治療肺結節可彌補西醫治療的不足,在縮小結節大小、防治結節惡變、避免手術風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3],故中醫辨證論治對肺結節的治療有所裨益。
中醫并無關于肺結節的直接論述,可將其歸為“肺積”“息賁”“肺咳”等范疇。肺積為古病名,屬五積之一,又名息賁,指肺之積證,以寒熱、喘息、咳嗽,右脅下包塊,大小如杯為常見癥。《難經·五十四難》記載:“肺之積,名曰息賁”[4];《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曰:“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主皮中時痛,如虱喙之狀,甚者如針刺,時癢,其色白。”[5]楊玄操曰:“息,長也。賁,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氣不行,漸長而通于膈,故曰息賁。一曰:賁,聚也,言其漸長而聚蓄。”[6]《醫林繩墨·積聚》記載:“積者陰也,五藏之氣,積蓄于內以成病也,于是……癥之所因,皆因痰之所起,氣之所結耳……積者,痰之積也,血之積也。”[7]肺結節之治療,可參考“肺積”“息賁”,如《證治準繩·雜病》認為“治宜大七氣湯加桑白皮、半夏、杏仁,兼吞息奔丸。”[8]綜上所述,古籍早有“肺積”等相關記載,認為“肺積”多因痰氣所生,局部有氣血凝滯,久則化熱,癥見寒熱、咳喘等,治以行氣化痰、和血清熱為主。
結合中醫古籍記載及臨床實際,可見肺結節是一個氣滯血瘀、痰凝熱毒的過程,是肺中氣機阻滯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外邪入侵,首先襲肺;“諸氣者,皆屬于肺”,肺主一身之氣,外邪入侵,首先犯肺,必擾亂肺之氣機,而成氣滯、氣逆等實證,若病情遷延,或素體虛弱,亦可致氣虛等證。另一方面,“肺朝百脈”,肺中氣滯必將影響脈道的血液運行,而成氣滯血瘀。“肺主宣發肅降”,氣血失和,不能正常宣發和肅降,水液輸布障礙,聚生痰濁,痰瘀互結,化熱成毒,最終致熱毒痰凝,閉阻肺絡而發病。
本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臨證應根據病程長短及全身癥狀辨別虛實的主次,把握正虛邪實、標本緩急的關系[2]。根據其病因病機,標實主要為氣滯血瘀、熱毒痰結,病位在肺,與母子之臟關系密切。結合五行,本病本虛除本臟氣虛之外,亦要從脾、腎虛損考慮[3]。治療上以行氣活血為基本治則,貫穿始終,氣行則血行,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2]。清熱解毒為治療之重,一方面能消除有形毒結,另一方面可改善結節的炎性內環境。現代研究表明,正常情況下肺泡腔內由氣體充填,在病理情況下,當肺泡腔內的氣體被炎性滲出液、肉芽腫或腫瘤組織等取代時,就會造成局部肺組織密度增加,故形成CT圖像上可見的結節影[9],而炎性滲出物最為多見,故影像學所報多為炎性肺結節。腫瘤學“種子土壤學說”認為,腫瘤細胞如同一粒種子,其發生發展與種子的發芽類似,此過程有賴于周圍的土壤即腫瘤的微環境[10],而肺結節的發生發展亦可同理思考。肺結節的生長亦有賴于微環境,其微環境的核心特征就在于環境的低氧所伴發的慢性炎癥等,其發病可能與肺部的炎性疾病(肺炎、肺結核等)具有相關性,一定程度上與局部的持續炎癥狀態有關[11],而炎癥屬陽,故清熱解毒改善結節炎性微環境一定程度上能減緩結節的發展,故清熱解毒治法大有裨益。另外助以軟堅散結之藥,并辨肺、脾、腎三臟之所屬,給予對癥治療。
患者吳秀林,女,53歲,因體檢發現肺部結節,2018年9月27日至我院腫瘤科門診就診,自訴分別于2018-07-27、2018-08-02四川華西醫院行胸部CT示:右肺中葉結節(1.2 cm),多系腫瘤,肺癌可能性大;炎性病變?患者拒絕手術治療,經人介紹來姚德蛟主任中醫師處就診。癥見:咳嗽,少痰難咯,平素時感胸悶氣短,口干咽干,納眠尚可,二便調。舌暗紅、苔薄白,脈細數。四診合參,辨證為氣滯痰阻、熱毒蘊結,兼有肺氣陰兩虛,治宜行氣化痰、清熱解毒養陰。處方:瓜蔞10 g、薤白10 g、姜厚樸20 g、酒白芍20 g、山慈菇30 g、百合30 g、白花蛇舌草30 g、貓爪草30 g、鹽知母20 g、醋鱉甲30 g、黨參20 g、茯苓20 g、麩炒白術20 g、生甘草10 g、生石膏10 g。水煎服,每兩日1劑,每日3次。
治療近1個月后,未訴咯痰,咽干減輕,偶有咳嗽,余尚可,于2018-10-26復查胸部CT示:與2018-08-02 CT舊片對比,病灶明顯吸收。可見患者右肺中葉小結節影消失。效不更方,守上方再進10劑。服藥后已基本不咳,無咽干,患者病情基本穩定。CT影像見圖1、圖2。

圖1 2018-08-02 CT

圖2 2018-10-26 CT
臨床中發現肺結節病人越來越多,對于拒絕手術或無手術指征的這類病人,以中醫肺的生理特點為基礎,結合辨證論治,一定程度上能縮小結節、防治結節惡變、緩解患者癥狀。本文旨在為肺結節的治療提供參考,為未來更規范、有效地治療肺結節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