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玉瑩,吳國清,江里濤,吳 暉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 耳鼻喉科,福建 福州 350004)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被定義為72 h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1-2]。突發性耳聾通常表現為單側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雙側同時發病較少見,發病時可伴有耳鳴、耳悶脹感、嘔吐、眩暈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3-4]。目前,突發性耳聾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病毒感染、血管損傷、耳蝸動脈閉塞、迷路膜破裂、自身免疫系統混亂、細胞應激有關[5-6]。糖皮質激素是突發性耳聾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對于存在高血壓、骨質疏松、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口服或靜脈輸注等全身性使用糖皮質激素具有較為嚴重的全身性不良反應。激素耳內給藥方式可避免全身性不良反應,并且具有與全身性激素同等的療效,因此,目前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7]。
有研究認為,突發性耳聾與內耳缺血缺氧有關[8]。內耳的神經、血流以及代謝紊亂導致微循環障礙,微循環障礙會對凝血及纖溶系統功能產生影響,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從而使內耳缺血缺氧,進而導致耳蝸功能進行性喪失[9]。因此,抑制血小板活化、抗凝血、促進血液微循環可能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有效方法。益耳通竅湯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分別采用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和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聯合益耳通竅湯治療突發性耳聾,觀察患者平均聽閾及伴隨癥狀的變化,評價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12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收治的突發性耳聾患者60例,入組患者均符合突發性耳聾診斷標準[9],全部患者經耳鼻喉專科檢查、純音聽力測試、聲導抗、耳鳴匹配、內耳核磁、腦干誘發電位等常規檢查,排除中耳炎癥、聽神經瘤、鼻咽癌、占位、梅尼埃病等。全部患者均告知相關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2.32±6.02)歲;觀察組男15 例,女15例,年齡(43.12±5.8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進行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等治療,包括口服銀杏葉提取物、胞磷膽堿鈉片、倍他司丁片、氟桂利嗪膠囊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地塞米松鼓室內注射治療,5 mg/d,隔日注射,連續注射7次。每周測定純音聽閾,2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耳通竅湯治療,基本藥物組成:桃仁10 g、紅花5 g、赤芍15 g、川芎5 g、牡丹皮10 g、葛根15 g、熟地黃15 g、路路通6 g、石菖蒲9 g、煅磁石15 g、燙骨碎補9 g。由我院制劑室按水煎劑生產工藝制成水煎劑,加水300 mL,煎至200 mL,每劑煎2次,藥劑混合后過濾取上清液,每次服用200 mL,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治療2周,每周測試純音聽力,2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2周后對患者進行純音聽閾測定,記錄聽閾值變化。觀察并記錄患者聽力恢復情況和伴隨癥狀(耳鳴、耳悶脹感、眩暈等)改善情況。耳鳴嚴重程度評估指標及評分標準參照2007年9月全國耳鼻咽喉科學學術研討會及中華中醫藥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委員會正式討論通過的青島標準[10]。
分別根據受損聽力改善情況,以及耳鳴、耳悶脹感、眩暈3個伴隨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療效判定。
總體治療效果:依據患者癥狀及受損聽力改善情況進行判定[9],痊愈:臨床不適癥狀消失且受損聽力恢復至正常;顯效:臨床不適癥狀基本消失且受損聽力提高30 dB以上;有效:臨床不適癥狀改善且受損聽力提高15~30 dB;無效:臨床不適癥狀及受損聽力均未改善??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耳鳴改善情況:根據耳鳴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參考標準進行評定[10-11],痊愈:耳鳴消失,且伴隨癥狀消失,隨訪1個月無復發;顯效:耳鳴程度降低2個級別以上(包括2個級別);有效:耳鳴程度降低1個級別;無效:耳鳴程度無改變。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耳悶脹感改善情況:依據耳悶脹感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相關標準進行評定[12],痊愈:耳悶脹感消失;顯效:耳悶脹感明顯減輕;有效:耳悶脹感減輕,活動或疲勞后加重;無效:耳悶脹感無改善。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眩暈改善情況:依據眩暈嚴重程度評估與療效評定相關標準進行評定[12],痊愈:眩暈消失;顯效:眩暈明顯減輕,或偶有目眩,不影響活動與工作;有效:眩暈減輕,但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無效:癥狀無改善。痊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63.33%,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6.67%,兩組患者總體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Z=-1.408,P=0.159>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體療效比較 (n)
治療1周、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平均聽力閾值均低于同組治療前,同組治療前、治療2周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治療前、治療1周、治療2周后,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n)治療前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后t值P值對照組3067.03±15.6155.83±20.2749.23±21.613.6570.001觀察組3067.80±15.0254.70±18.8946.17±21.474.522<0.001t值-0.1940.2240.551P值0.8470.8230.583
對照組耳鳴治療總有效率為64.29%,觀察組耳鳴治療總有效率為82.76%,兩組耳鳴改善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44,P=0.025<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耳鳴療效比較 (n)
對照組患者耳悶脹感治療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耳悶脹感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兩組耳悶脹感改善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098,P=0.036<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耳悶脹感改善情況比較 (n)
對照組患者眩暈治療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患者眩暈治療有效率為92.31%,兩組眩暈改善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1.973,P=0.048<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改善情況比較 (n)
突發性耳聾病因尚不完全明確,糖皮質激素治療是目前臨床最常見的治療方法,而靜脈或口服糖皮質激素在內耳并不能達到較高的藥物濃度,且可能引起全身性不良反應。鼓室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可以將藥物直接引入內耳,保證藥物靶向定位并且減少激素用量,藥物維持時間更長,可減少全身副作用。
中醫認為,耳聾為經脈瘀阻、氣血凝滯、耳竅不通所致,血液循環不暢、氣滯血瘀是突發性耳聾的中心環節,因此宜通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進行治療。
益耳通竅湯是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的經驗方,由活血通竅湯加味而成,經多年臨床用藥觀察,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微循環的作用。本方中赤芍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量的作用;牡丹皮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川芎能夠活血行氣、擴增血管、抑制血小板活化;石菖蒲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雙向調節作用,不僅能夠鎮靜安神,而且能醒腦開竅、益智[13];葛根能營養濡潤耳竅,熟地黃能夠補血滋潤;路路通有祛風活絡、通經的作用,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14];煅磁石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平喘的作用;桃仁、紅花是活血化瘀最常見中藥,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凝血時間、改善血液黏稠度、擴張周圍血管的作用;燙骨碎補具有治療耳鳴耳聾的作用。因此,諸藥協同作用,能夠發揮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微循環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盡管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聯合益耳通竅湯治療突發性耳聾在總體療效和聽力閾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可以明顯改善突發性耳聾患者耳鳴、耳悶脹感、眩暈等伴隨癥狀,提高突發性耳聾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提示,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突發性耳鳴較單純西醫治療效果更為理想,部分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少有關。今后在工作中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探討,闡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提高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特別是改善臨床伴隨癥狀方面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