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清
摘 要:廣繡是嶺南地區一種特殊的民間手工藝,無論是刺繡的行為,還是作品均蘊含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民間藝人根據刺繡的行為、動作編創出一批舞蹈作品,被稱為“廣繡舞”,成為嶺南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而舞蹈《繡之說》恰恰是根據嶺南廣繡的刺繡行為而編創出的一個舞蹈作品,其個性化的表演特征與藝術風格既傳達出美的視覺效果和思想文化內涵,又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嶺南廣繡民間舞蹈的編創與表演特點,值得展開系統研究。基于此,文章在簡要介紹嶺南廣繡舞創作背景的基礎上,系統解讀《繡之說》的表演方式與藝術風格,借此深化對嶺南廣繡舞編創與表演特征的認識。
關鍵詞:廣東嶺南;廣繡舞;繡之說;藝術特征
一、引言
嶺南是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自秦朝開始便有大量中原移民的遷入,逐漸形成了廣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并由此漸漸形成了嶺南文化系統。該系統既造就了嶺南地區多樣化的舞蹈藝術形態,也催生了廣繡這一聞名遐邇的民間刺繡工藝,成為該地區民間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一類特殊的民族民間舞藝術“廣繡舞”。而經典舞蹈作品《繡之說》恰恰是采用嶺南廣繡舞的基本形式和藝術風格來創新性地表現當地獨具特色的刺繡行為,實現了不同民間文化之間的融合,其創新性編創與表演手法值得我們展開深入研究。
二、嶺南廣繡舞的創作背景
(一)嶺南舞蹈文化背景
嶺南自古以來便是一個文化氛圍濃厚、人才輩出的地方,由此產生了醒獅舞、英歌、錢鼓舞、鐃鈸舞、打柴舞、招龍舞、春牛舞、蜈蚣舞及采茶舞等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或者是用于消遣娛樂,或者是用于宗教祭祀,亦或者是用于節慶活動期間的表演。這些舞蹈大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對人們日常勞作、娛樂的行為活動或者是對所見、所聞動物的行為姿態的模仿與再現,傳達出獨特的民俗文化特色,廣受人們的歡迎和青睞。因此,部分藝術家立足于嶺南各種民間生活、藝術創作活動,也加強了對嶺南舞蹈的編創與表演活動。例如,舞蹈作品《西關小姐》便是立足于嶺南民間生活所衍生出來的一個經典的舞蹈作品,其個性化的表演方式、藝術風格與審美特征,使人們對于嶺南生活有了新的認識。而嶺南廣繡舞也正是延續了這一民間舞蹈創作理念和特征,從民間刺繡中產生靈感,吸收其個性化的動作和姿態,形成廣繡舞的基本舞蹈語言,最終催生出一類特殊的廣繡舞藝術形式。
(二)嶺南廣繡工藝背景
嶺南廣繡屬于粵繡之一,以構圖飽滿、形象傳神、色彩艷麗、針法多樣、裝飾性強而聞名,成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廣繡的針法以“釘、墊、拼、綴”為主,潛在地造就了繡工多樣化的動作技法與行為姿態。人們在長期參與刺繡活動、欣賞刺繡作品過程中,逐步對其動作技法、行為方式產生了審美認知,從而將此作為舞蹈創作與表演的重要素材。例如,“錢鼓舞”中有一套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里面便有專門的“繡花”表演的內容,與舞蹈動作糅合一起,以戲曲、舞蹈的形式展現了繡工在刺繡時的行為姿態。此外,嶺南本地也有大量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來表現刺繡過程中的行為動作和姿態,展現刺繡女子全情投入、如癡如醉的工作狀態。這說明嶺南地區民間舞蹈很早便嘗試著表現刺繡的題材,已形成了一定的動作技巧與舞姿形態,而這樣一批表達刺繡題材、展現刺繡行為、歌頌刺繡精神的舞蹈,被稱為是“廣繡舞”。經典舞蹈作品《繡之說》正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嶺南刺繡舞蹈特征和現代舞蹈創作技法所編創出來的一個嶺南舞蹈。
三、廣繡舞蹈《繡之說》表演特征
(一)題材內容
舞蹈《繡之說》的編導為楊迪,他曾經在廣東歌舞團有過十年的演員經歷,在此期間,參演過全國各大比賽,也代表著廣東省出訪過各大國家,拿過兩屆嶺南舞蹈比賽的金獎,在在編創和表演嶺南舞蹈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舞蹈《繡之說》就是立足于嶺南地區特殊的民間廣繡舞藝術,取材于嶺南地區傳統的刺繡工藝,但卻將其上升至更具舞臺表現性、更有人文情懷韻味的內容。具體來說,該舞蹈主要表達的是一群嶺南女子,情竇初開,利用刺繡的形式來表達對郎君的期盼與等待。舞蹈作品利用這一故事主線,融入了對嶺南地區傳統刺繡技藝的表現,對于嶺南女子婀娜的身姿、細膩的性格、豐富的情懷、勤勞的行為的表現與刻畫,借此傳達舞蹈作品個性化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意蘊,以提高舞蹈作品的藝術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表現女子漂亮的身姿、傳達其期盼郎君歸來的情感思想在當前舞蹈中是一個大眾化的舞蹈情感主題,然而在廣繡舞作品之中,采用嶺南女子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刺繡行為來表達這一情感則顯得更具生活韻味,也更具區域特色。這由此造就了廣繡舞個性化的舞蹈表演內容,從而也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情感認知與體驗,成就了包括《繡之說》在內的廣繡舞個性化的傳情達意價值。
(二)動作技巧
如同嶺南地區其他民間舞藝術一樣,舞蹈《繡之說》也取材于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勞作行為,提煉、總結其個性化的動作,形成舞蹈作品的基本動作元素,以展現舞蹈作品的故事內容以及由此所傳達出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意蘊。具體來說,廣繡藝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刺繡技法,包括直針、平針、套針、盤針等,由此也形成了豐富的手勢技巧和身體姿勢,為舞蹈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例如,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者以平手緩慢地向外推,表現的是平針技法,以勾手向內彎繞,表現的是盤針的技法,均來自于對刺繡動作的模仿和表現。舞蹈《繡之說》最典型的動作便是對嶺南女子刺繡行為的提煉與表現。例如,舞蹈一開始部分,一位身著傳統服飾的女子在舞臺左上角一針一線地刺繡,偶爾還會舉起袖舞來細細地欣賞,舞臺右上角一群女子,或者是站立,或者是跪在地上,也在仔細地、一針一線地進行刺繡活動。這一系列的動作表現出鮮明的寫實性的特點。隨后,舞蹈表演進入歡快的情境中,舞者以橫向小跳的動作,從左逐步跳向舞臺中央,伴隨著手部刺繡的動作,或者是上下、左右舉動繡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嶺南女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歡快愉悅的心情。隨后的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者采用了諸如跳躍、旋轉之類的技法,大大強化了舞蹈作品傳情達意的能力。
(三)舞姿形態
舞姿形態也是舞者在舞蹈作品中所呈現出的具有思想性、情感性、意蘊性的行為姿態,是舞蹈創作與表演的一種基本“舞蹈語匯”。舞蹈《繡之說》主要表現的是嶺南女子刺繡的行為,帶有強烈的寫實性、敘事性的特征,因此舞蹈作品從女子刺繡活動中提取了大量寫實性的姿態,進行藝術化處理之后,形成了舞蹈作品基本的舞姿形態。例如,舞蹈開始部分,舞者在靜態下或站立、或跪地進行的刺繡姿勢,隨后舞者在直線、圓形、點面等隊形變換過程中,配合特定的跳躍、旋轉以及手部動作所進行的刺繡姿勢等,表現出多樣化的舞姿樣式。而這些舞姿形態均表現出明顯的傾身、收胯、屈膝、提臂、低頭的體態特點,表現出明顯的“三道彎”式的體態特征。這一方面展現了舞者專心致志刺繡時的姿態,另一方面也刻畫了嶺南女子婀娜、柔美的身姿。另外,舞蹈《繡之說》之中也出現了右腳獨立,左腿向左后方伸直,身體前傾,左手握住繡物,右手伸向右前方的姿態,具有較高的難度技巧。而這仍然潛在地傳達出舞者刺繡時的狀態,通過不同身體姿勢所展現的刺繡動作,充分反映了舞者多樣化的刺繡技法,暗示了其高超的刺繡技藝,并由此也融入了不同類型高難度的動作技巧與身體姿勢,給人以美的、藝術化的舞蹈表演審美體驗。
四、廣繡舞蹈《繡之說》藝術風格
(一)淡雅秀麗的風格
舞蹈《繡之說》無論是舞者的裝扮,還是表演的動作舞姿,均傳達出明顯的淡雅秀麗的風格。舞者穿著簡單的紅白相間的服飾,梳著簡單的辮子,樸素、簡單而秀麗,給人以清新脫俗的美感。整個舞蹈表演既沒有過于復雜的、高難度的動作,也沒有激情澎湃的節奏韻律,而是在舒緩的、自然的舞蹈表演過程中,呈現出簡單、流暢的動作,配合以輕靈的背景音樂。這進一步彰顯了舞蹈作品淡雅秀麗的藝術風格特征。
(二)婉約細膩的風格
舞蹈《繡之說》表演過程中,在淡雅秀麗的意蘊風格之外還傳達出一定的婉約細膩的特色。這主要體現在對人物性格的刻畫與表現上。舞蹈開始部分,一位舞者獨自一人在舞臺右上角進行刺繡,偶爾還會舉起繡物細細的欣賞,表現了其細膩的性格,當有同伴過來觀看其繡物的時候,她立刻表現出一幅害羞的表情,進一步刻畫了其細膩、內斂的性格特征。另外,從整體上來說,整個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者的動作都帶有強烈的韌勁,細膩柔和而又婉約內斂,十分符合嶺南女子的性格特征。
(三)輕靈柔美的風格
舞蹈《繡之說》表演過程中,舞者的動作時而舒緩自然,時而又迅敏輕快,傳達出一定的輕靈柔美的審美效果。這使人感受到舞者自然、迅敏的表演過程中所產生的獨特的靈動氣質,不再是簡單的刻畫一個普通的女子形象,而使其具有更加麗質、高雅的神韻,也即是本文所提到的淡雅秀麗的特征。另外,舞者不時出現的傾身、收胯、屈膝、提臂、低頭的體態,以及在一些細節中出現的含蓄、內斂的性格,也彰顯了其柔美的神態,傳達出柔美性審美效果。
五、結語
舞蹈《繡之說》是將嶺南傳統廣繡舞與當前獨特的民俗活動刺繡相結合所編創出的一個舞蹈作品。采用現代舞蹈創作手法進一步將簡單的刺繡活動上升至嶺南女子利用刺繡的形式來表達對郎君的期盼與等待,動作技巧上以從刺繡活動中提煉處理的具象化的典型動作為主,融入了跳躍、旋轉之類的個性動作,舞姿形態上表現出傾身、收胯、屈膝、提臂、低頭的“三道彎”式的體態特點,總體上傳達出淡雅秀麗、婉約細膩、輕靈柔美的風。這充分反映了傳統技藝所具有的舞蹈表演價值,可以從傳統技藝中提取舞蹈素材,編創舞蹈作品,實現傳統技藝與舞蹈藝術的結合,促使傳統舞蹈推陳出新,呈現出優秀的舞蹈作品。
參考文獻:
[1]胡驍.嶺南民間舞蹈傳承與編創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2]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3]曹蕙姿.嶺南舞蹈的當代發展與特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8).
[4]李永祥.嶺南舞蹈的形態與特質[J].民間文化論壇,2011(10).
[5]冷建平.解讀嶺南舞蹈的文化視角[J].神州民俗,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