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桔 楊丹
內容摘要:本文從我國東部、中部、西南、西北、東北五區域視角,通過對泰爾指數的計算,考察了五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并利用分位數回歸實證分析了資本、人力、技術及制度要素的差異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影響。結果發現,東部和東北地區各省份之間的差異在減小,西北地區差異明顯上升,中部和西南地區略微上升。人力、技術和制度要素是影響東部地區差異的主要原因,而其余四個區域的差異主要來自于資本和人力因素;隨著差異的變大,各因素對東部和西南地區差異的影響在變大,對中部的影響在減小,對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影響資本因素在增大,人力因素在減小。
關鍵詞:區域經濟 ? 測度 ? 泰爾指數 ? 分位數回歸
引言
區域經濟差異是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即不平衡性的加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和政治矛盾,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的關鍵問題。如何均衡發展地區間的經濟,實現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政府關注的焦點。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只有弄清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的程度、趨勢和形成機制,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本文旨在對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進行測度,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影響地區經濟差異的因素,從而為縮小地區間差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對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測度及影響因素的研究,近年來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測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測度的方法。多數學者利用標極差、標準差、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等測度區域經濟的差異;考慮到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異質性,也有一些學者將空間因素引入測度模型中,利用測度分解公式對差異進行不同角度的分解。二是測度的視角。大部分學者對我國省際及東中西三大區域的差異進行測度分析并進行比較。在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資本投入、勞動力轉移、技術創新、制度變遷、產業結構等都是熱點研究對象,同時區位因素、城市化因素、經濟開放程度、初期收入、人口增長率、儲蓄率、受教育水平、失業率等也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重要因素。在實證分析方法上,面板數據模型、短面板動態空間誤差模型、地理加權回歸分析方法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視角多采用傳統的東中西三大區域,而沒有結合我國新時代經濟政策特征進行區域的劃分;研究方法上只得到了影響因素對于差異影響的大小,而沒有因素隨差異變化的變化趨勢。據此,本文將采用五區域視角,利用分位數回歸模型,對區域經濟差異的大小及影響進行動態分析。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測度
(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測度方法
衡量區域經濟差異的指標有很多,可以分為單指標測度和多指標測度,其中單指標測度又可分為絕對差異描述和相對差異描述,本文選取單指標測度中的泰爾指數對地區間差異進行了刻畫。基于信息理論中熵的概念可以得到衡量區域經濟差異的泰爾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yi為區域i的指標值,為所有區域該指標的平均值。按照此方法計算出的泰爾指數可以測度區域經濟的總體差異,其取值在0-1之間,并且值越大表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越大,不平衡性越突出。
(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測度
本文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搜集了1998-2017年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GDP和人口數據,采用指數平減法對GDP數值進行處理,并計算出人均GDP。根據我國近年區域發展戰略將31個省劃分為五個區域,即東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中部(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和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分別計算五區域的泰爾指數,得到五區域內各省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結果,相關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其中次坐標為東部地區的泰爾指數。
由表1五區域泰爾指數的計算結果及圖1可以看到,五區域內部的差異大小及趨勢有所不同。泰爾指數呈下降趨勢的區域為東部和東北地區,東部地區從1998年的0.0921下降到2017年的0.0531,下降幅度為42.3%,東北地區從1998年的0.0173下降到2017年的0.0061,下降幅度為64.7%,與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增長中心的擴散作用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的政策的頒布有一定的關系。中部和西南地區的泰爾指數呈不斷波動的變化趨勢,但整體上這兩個地區泰爾指數略有增加,幅度不大。近幾年來中部崛起、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實施以及一系列經濟新區的頒布,對這兩個地區差異的縮小具有一定作用。西北地區的泰爾指數呈現比較明顯的上升趨勢,從2005年開始增長顯著,在2009年達到最大值后出現了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不大,且其值始終高于西南、東北和中部地區,接近東部地區。從1998年的0.0211到2017年的0.0381,增長幅度高達80.6%,這主要是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使得西北地區各省份發展差異拉大,出現明顯的不平衡發展態勢。
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理論分析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時代特征,將影響因素分解為資本要素、人力要素、科技要素和制度要素,構建考察差異水平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
長期以來,資本要素都被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狹義的資本,即考慮物質資本的投入,具體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人力要素是資本要素的擴展,指勞動力的數量、質量以及結構,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科技要素是加快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核心力量。科技要素包括的內容很廣泛,本文從地區科學技術的基礎條件、投入狀況、產出狀況三個方面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形成綜合評價。制度是指一國建立的國家政策和經濟體制,是保障國家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是根據國家發展意圖,對區域經濟運行進行的規范、引導和干預。根據我國國情,本文認為制度要素的變遷主要表現在市場化程度提高、城鄉格局變化和對外開放程度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