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芳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企業國際化程度提高,與國外企業貿易往來頻繁。匯率波動、商品采購價格、銷售價格是影響外貿企業利潤的三大主要因素。本文比較了外匯期貨市場買入期權與傳統方式的區別,分析了套期保值的優勢,討論了在期貨市場買入期貨商品(期權)或賣出期貨商品(期權)對沖風險的方法,同時分析了套期保值業務面臨的內外部風險,從組織機構設計、計劃體系、套保管理與評估、風險動態監測等幾方面提出風險控制措施,以期能有效規避外貿企業經營風險。
關鍵詞 外貿企業 套期保值 風險控制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企業國際化程度提高。匯率波動、商品采購價格、銷售價格是影響外貿企業利潤的三大主要因素。為了讓企業提高競爭力、穩定收益、降低成本,可利用外匯套期保值與期現結合方式,規避匯率波動及價格波動風險。
一、套期保值與傳統匯率風險規避方式的區別與優勢
匯率風險主要分為折算風險、交易風險及經濟風險三種,因折算風險和經濟風險存在于特定企業中,不具有適用性、可比性及真實性的特點,本文不做過多討論,而僅對其中的交易風險進行分析。
交易風險,也稱為兌換風險,即兩種貨幣之間轉換時,由于匯率的波動引起與實際結算金額不一致而產生的匯兌損益。由于受多方面原因影響,外匯匯率的波動走勢無法完全預測,尤其是遠期匯率。
目前外貿企業大多采用匯率的期權、遠期、掉期及組合交易等銀行產品規避匯率波動風險,這些方法已無法適應匯率風險的急劇變化,局限性日趨顯現。
套期保值是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采用對沖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的一種金融工具,主要利用期貨市場中價格波動產生的收益來彌補因現貨市場價格波動的不利因素,維持企業預期利潤維持在合理范圍內。為比較傳統銀行產品與套期保值金融工具的區別,以外貿企業日常業務為例(為比較銀行遠期鎖匯與期貨市場鎖匯的區別,統一使用2019年10月21日的價格):
企業10月21日采購一批貨物,并以固定價格715.00元(100美元兌換人民幣價格)售出,需在2019年12月對外支付該筆貨款:
在傳統方式中,企業可以選擇通過銀行進行固定日鎖匯,2019年10月21日中行遠期美元牌價(2個月)賣出價報價為713.0207元,企業成本價為713.0207元。
而利用套期保值方法,合同簽訂日選擇在境外期貨市場上買入等值美元,同日HKEX CUS 1912買入價為707.74元,此時企業成本價理論上已鎖定,即使實際付匯日即期購匯價與期貨平倉價略有差異,但對利潤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上述兩者方式相比較可見,期貨套保對企業的利潤鎖定、降低成本更加有利。
二、套期保值運用的主要方式
外貿企業從事大宗商品自營業務,價格的波動對企業利潤影響明顯,且風險敞口大,企業對未來市場價格難以把控時,易出現不可控的經營風險。隨著期貨市場商品逐漸成熟,外貿企業商品如為期貨品種,可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對沖風險,規避價格劇烈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提前將利潤鎖定,根據實際情況,主要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商品采購價格的套期保值方式
外貿企業賣出遠月合約,為規避執行遠月合約時商品采購價格上漲,可在簽訂遠月合約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中買入品種相近、數量相當、交割日期相近的期貨商品,在實際采購該商品時,將持有的期貨商品平倉。這樣就鎖定了合約的既得利潤,最大程度避免因采購價格上漲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二)商品銷售價格的套期保值方式
外貿企業持有現貨庫存時,擔心未來銷售價格下跌,可在期貨市場中賣出與現貨品種相近、數量相當、交割日期相近的期貨,現貨實際賣出時,將持有的期貨商品平倉,這樣可鎖定現貨的銷售價格,規避銷售價格大幅下跌帶來的風險。
(三)匯率的套期保值方式
外貿企業可選擇在外匯期貨市場進行買入或賣出外匯期權完成對沖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進口企業因未來支付外匯比較多時,擔心人民幣貶值帶來匯兌損失,可通過外匯期貨市場買入外匯期權;相反,出口企業未來有大量外幣收匯時,擔心人民幣升值過快帶來匯兌損失,則可通過外匯期貨市場賣出外匯期權。
但因外匯期貨市場比較特殊,需注冊離岸戶才能在外匯期貨市場開立賬戶,保證金為美元,如遇價格波動劇烈時,可能因企業不能及時追加美元保證金,而面臨被強制平倉或被迫減倉的風險,具體能否選擇該套期保值方式,企業應充分考慮外匯政策及自身條件。
三、套期保值存在的內部風險與外部風險
套期保值業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價格風險,但在期貨套保操作上,企業除了面臨基差變動風險之外,還會面臨諸如流動性風險、現金流風險、操作風險、內部風險等各種風險。
(一)套期保值業務存在的外部風險
第一,套期保值最大的風險是基差風險,所謂的基差是指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間的價差,兩者的變動方向雖然相同,但變動幅度不同,故基差的數值不是恒定的。企業采用套期保值策略時,應接受基差變動風險。根據企業風險承受度,設定可接受的基差變動幅度,當超過預期幅度,應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第二,由于價格波動劇烈,當期貨端遭受急劇損失,如無充裕的保證金,可能會被迫減倉或強制平倉,企業持有現貨庫存或遠月合約暫時無法變現,企業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第三,進行期貨套保時應充分考慮商品的流動性,如持有的商品流動性差,會導致無法及時變現的風險。
(二)套期保值業務存在的內部風險
第一,套期保值是規避風險鎖定利潤的手段,但進行套期保值業務時如未充分考慮現貨或遠期合約等相關元素,就會變相成為投機行為或與套期保值原理相違背,從而導致風險。
第二,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造成企業套期保值的無計劃進行,或崗位職責未分離,造成交易、審核、監管責任不明確;財務部門未實施有效的資金調撥管控;未建立信息通報制度,導致經營管理層不能全面準確的了解業務進程及做出及時有效的決策。
四、套保風險的內部控制手段
為企業更好運用套期保值進行匯率風險規避,應建立科學有效的套保管理體系,主要可以通過組織機構設計、計劃體系、管理和評估及動態風險監控四個方面落實。
(一)制定管理體系的組織機構設計方案
組織機構設計主要從所處行業特點、公司規模、經營品種及管控基礎四方面考慮。具體如:建立董事會授權審批制,對套期計劃、套期品種、套期額度、保值工具等進行審批;設立獨立風險管理部門,實行歸口管理;指定首席交易員及第一責任人。
在組織機構設計時,應堅持業務管理機構職務不相容原則,體現管理的垂直性、業務制約性及職責分離性等。
(二)制定詳細的計劃體系
企業需要進行套期保值時,應制定詳細的套期保值計劃,計劃中應包括是否做套期保值及確定套期保值結構(包括選擇期貨合約的種類、交割月份、數量等)。
(三)加強套期保值業務的管理與評估
套期保值操作流程應規范化,主要包括風險評判、保值策略指定、保值方案完善及保值結果評估。應通過判斷與分析風險類型,有效量化風險程度,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套期保值策略,以保證策略制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受基差、成本等因素影響,要不斷調整和完善保值方案,以達到預期目標,套保策略實施后,根據套保效果對套保方案做出有效評估,重點對策略的落實情況進行解釋與說明,持續改進保值方案。
(四)套期保值業務應全程進行風險動態監控
第一,企業應建立信息通報制度,指定專門部門進行跟蹤,定期編制報表,提交經營管理層,報告的具體內容應包括:
一是已占用交易保證金金額。
二是期貨交易持倉合約品種、月份、數量、持倉方向、浮動盈虧情況。
三是期貨交易平倉合約品種、月份、數量、買賣方向、平倉盈虧等情況。
四是交割現貨的品種、數量。
五是期貨相對應的現貨銷售及庫存情況。
第二,設立敞口頭寸、虧損限額預警管理機制。企業進行套期保值前應設置敞口頭寸限額與可承受最大虧損限額,根據限額設立預警管理機制。
對于敞口頭寸限額可采用總量控制及分類控制的精細化管理模式,采取年度審定、合理調整、逐日監控等控制手段。而設置可承受最大虧損限額可避免企業未及時止損帶來更大的虧損。
企業可根據自身規模大小設置敞口頭寸、虧損限額分級預警管理機制。
第三,企業應制定突發事件預案。企業應充分考慮期貨市場面臨的內外部風險,至少應配備一名具有相關行業研究背景、經驗豐富的專職分析員,并制定一般突發事件預案與重大突發事件預案。
當操作套保業務時出現交易價格錯誤、商品流動性不足掛牌價格無法成交、交易數量錯誤、交易方向執行錯誤等時應啟動一般突發事件預案。
期貨市場出現重大突發性風險事件時,應啟動重大突發性風險事件預案,如出現持倉被強行平倉、因涉嫌違規受到期貨交易所或執行部門調查、經紀機構或交易對家發生重大糾紛、期貨市場價格出現重大波動(價格劇烈波動漲跌停盤或同幅度劇烈波動)、市場出現異常情況(市場被操控價格嚴重扭曲)、交易所采取緊急措施(交易所調整漲跌停板幅度、暫停交易、提高保證金比例、按一定比例減倉等化解風險)等情況時,應由專職部門或指定人員及時提出應對措施及止損方案。
第四,建立保證金跟蹤制度。企業財務部應統一對期貨相關賬戶、資金調撥、賬戶結算進行管理與跟蹤,資金調撥時應根據企業內部職責權限分工進行簽批,指定專人核對保證金使用是否有套保計劃及與現貨是否相匹配,定期編制保證金使用情況統計表,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報告公司管理層,以防止操作人員濫用職權或因保證金不足導致強行平倉風險。
綜上所述,套期保值在為企業規避風險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一定新的風險。企業應正確認識套期保值這一金融工具,加強企業內部控制,規范操作流程,以為企業最大程度的規避風險,創造價值。
(作者單位為江蘇省對外經貿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陳奇峰.企業外匯套期保值與風險管理[J].中國外資,2018(15):74-75.
[2] 竇登奎.我國上市企業運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