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濤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作為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突破口,必將會首當其沖,釋放巨大的發展潛能,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期。
數字經濟是以信息和知識的數字化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為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重要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既包括信息技術、數字產業,也包括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因此,發展數字經濟,要同時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已深刻融入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也成為大國之間競爭的重要領域。美國、日本、英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相繼發布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先后成立了專門機構,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著重推動將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嵌入到經濟實體生產服務流程之中,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可以說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當然我們也在其中。面對數字經濟領域激烈的國際競爭,黨的十九大對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作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要有新動力,數字經濟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近年來,由于我國積極布局信息技術,推動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借助國內龐大的市場體量和網民數量,數字經濟發展規模迅速擴張,尤其是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愈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7.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2.9%,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超過1.7億,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2.1%,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預計到2020年,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改造將為中國帶來超過40萬億元的總市場規模。僅就河南而言,2018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到1.2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數字經濟發展可謂日新月異,如火如荼,數字化有效地提升了生產效率,持續優化國民經濟結構,在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培育新市場和產業新增長點、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增長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就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邁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悄無聲息,又那么猛烈。那么,中國數字經濟在全球段位如何?朝哪個方向發展?如何爬坡過坎?如何加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如何對新業態新產業實施審慎寬容監管?如何利用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政府轉型?這都需要我們再認識、再謀劃、再出發。
一要加大數字經濟基礎理論研究。當前,我國數字化發展進入了動能轉換的新階段,數字產業成為數字化發展的主引擎。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互聯網正在從消費端走向生產端,助力各產業整體轉型升級,中國數字化進程開始轉向產業互聯網主導并進入發展黃金期、快車道。目前,我國在5G、智慧城市、AI(人工智能)、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在區塊鏈等網絡核心技術上還處于低中階段。對于數字經濟,區塊鏈是未來實現經濟全面數字化的底層架構和業務邏輯框架。目前區塊鏈的核心應用大都由西方推動。比方說,比特幣、以太幣,以及IBM的超級賬本項目(Hyperledger Project)等這些關鍵基礎設施的核心系統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因此,我們必須盡早在底層技術上做進一步布局,突破網絡核心技術,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就會在技術標準制定、產業發展等方面受制于人,難以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為此,我們必須全面加快網絡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集中攻關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移動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統等重大前沿技術,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高速、移動、安全的支撐。
二要加大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尤其是綠色經濟的深度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當前,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數字經濟為地方產業升級和價值鏈重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機遇。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意味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從生產要素到創新體系,從業態結構到組織形態,從發展理念到商業模式的全方位變革突破。未來可能還要面臨三個巨大變化:技術變革,以及由此帶來的金融變革、物流變革、生產方式變革和交易方式的變革。世界格局的變化,使我國從出口型走向消費型國家。馬云對此曾說過:“新技術、新的貿易格局、新的世界格局出現以后,哪個國家能夠調整自己的生產關系,哪個公司能夠調整自己內部的生產關系,那就能夠更好把握未來。”在數字經濟帶動下國家應當有專門機構對大數據運用進行管理,增強大數據對企業經營的服務性,使企業體會到大數據給自身帶來的好處。同時,還應選擇創建一部分標桿企業,給實體企業大規模地接入大數據融合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和經驗。譬如深圳開展的數字經濟、數字貨幣、數字工廠等為未來的經濟模式做了新的探索,如華為、中興、騰訊、大疆。如今,數字化進程已全面融合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
三要加大產業數字化創新應用。研究和創新是兩回事。研究就是去做沒人做過的事情,產生一些新的知識。創新,就是把知識變成錢。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是4.73萬億美元,美國為12.34萬億美元,約有8萬億美元的差距。這就是中國數字經濟在全球的段位,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中國數字經濟的新爆發點、新機會,都蘊含在“產業數字化”這五個字上。加快產業數字化,就是要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新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賦予傳統產業新的動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鏈條的升級和改造的過程,就是產業的數字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能夠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在產業升級、產品開發、服務創新等方面的優勢,促使傳統產業不斷實現數字化轉型。譬如信息技術能夠引領農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促進產銷的精準對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信息技術能讓工業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更好地了解用戶、洞悉市場,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促使生產、經營、管理更加智能、便捷高效;信息技術還浸入物質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網上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遠程教育等新的生活方式成為時尚。同時還要以創意經濟、數字經濟為核心,以資本作為撬動點,結合區域空間發展,打造“產業+資本+空間”的創新載體,推動產業價值的整合,實現地方產業生態的重構。支持中小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環節應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創新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加速數字化轉型,探索塑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模式,構筑數字經濟新生態。
四要加大數字經濟發展的數據分享。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是數據。隨著網絡信息技術與人類生產生活的日益交匯融合,全球數據、知識的爆發式增長和海量集聚,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據信息因而成為信息社會最重要的原材料。數據具有可復制、可共享的特性,能夠無限增長和供給,可以通過市場自由交易并創造社會財富。數據信息流引領著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人才流,能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能。但目前我國政務數據共享開放程度還較低、政企數據流動不充分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因此,大力推進政務數據共享開放,探索數據生產要素高效配置機制就十分重要和必要。我們要有開放的思維,打通政府和企業間數據流動通道,探索數據高效安全流通和應用的政策制度、機制化流程,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創新成果。我們還要加強和擴大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學習和培訓,不斷提升企業的認識、理念、技術,并開展好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廣泛交流,使企業進一步認識到大數據運用與企業經營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通過研究地方文化、構建載體,把地方名特優產品IP化,并基于物聯網,通過數據化手段進行創新式的品牌管理,打通城市文脈、IT、商脈、文化的溯源、認證,形成以三產引領,帶動二產、拉動一產的321產業路徑,最終實現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構建地方產業新生態。
總之,今天的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我們的生活之所以越來越富足,離不開兩個字:改革。在幾十年的改革實踐中,我們大膽試、勇敢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發展數字經濟同樣也要敢字當頭,改革在先,創新是第一要務。如此,數字經濟新動能一定能加速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