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就是中國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交匯、融和,通過節日飲食文化、節日服飾文化、節日民俗文化等形式向人們展示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影響青少年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因素有中國傳統文化被多元文化價值取向沖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被西方節日文化沖擊;當代社會生活沉重的壓力與較快的節奏。加強青少年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應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幾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青少年;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一、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
中國歷史悠遠留長,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為中國歷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也造就了一批具有歷史文化特點的傳統節日。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就是中國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交匯、融和,通過節日飲食文化、節日服飾文化、節日民俗文化等形式向人們展示傳統節日的意義和內涵,展現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普遍的價值理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各樣發展著的社會文化因素融入傳統節日文化,使傳統節日文化被賦予深厚的內涵和豐富的意義。因此,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自身的節日性標志之外,還反映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理想觀念、風土人情。
二、影響青少年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因素
(一)中國傳統文化被多元文化價值取向沖擊
隨著現代網絡媒體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現代文明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迅速,文化之間的沖突和碰撞也越來越強烈。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樣激烈的文化競爭中,受到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不斷沖擊,很多傳統的習俗、禮儀逐漸被淡化,這種沖擊和淡化在大城市表現得最為明顯。例如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于河南,很多小城鎮在清明節還保留著家家戶戶插柳條的風俗,以此表達對已逝親人的挽留和思念,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風俗已經沒有了。當然,現在提倡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只是怎樣把傳統的習俗創造性地轉化為符合時代文化特點的內容,也更為重要。
(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被西方節日文化沖擊
受外國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與此相聯系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也被西方節日文化沖擊。西方節日多以購買消費為主題活動,這樣既可以迎合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休閑娛樂方式,又容易被商家利用進行宣傳促銷,創造出新穎、生動、活潑的節日氣氛和活動。相比較來說,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多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活動,注重家庭團聚和追求自然中的應景抒情,這樣靜態的節日活動方式很容易被青少年所忽視和冷落。
(三)當代社會生活沉重的壓力與較快的節奏
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尤其在城市,人們生活的壓力較為沉重,生活節奏也較快,也很難像古人那樣用心花費時間、用復雜的禮儀去親近自然、感受時節變化、寄托家庭情感。當繁忙的工作終于有了可以休息的節假日,人們最先考慮的就是要好好休息、好好放松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往往追求簡單、便捷的生活方式,喜歡將壓力釋放于輕松的娛樂方式。同時,由于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有相當一部分的進城務工人員在一般的節假日無法及時返鄉,這樣也淡化了鄉村的節日氛圍。所以,人們對節假日的情感被工作的忙碌而沖淡,甚至不得不忽略掉最親密的家人和朋友,節日的慶祝活動也會變得可有可無,化繁為簡。
三、加強青少年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家庭方面
(1)發揮家長在傳統節日中的教育作用
在節假日中,青少年大多是在與家人的陪伴中度過。青少年的節日觀念與家長的節日觀念息息相關,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庭節日氣氛會比較濃厚,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知識了解比較多的家長,也會注重向孩子們傳輸這些知識。因此,家長應首先提升自身的文化涵養,培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注重營造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家庭氛圍,讓青少年在家庭環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接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2)家庭應重視傳統節日習俗
中國傳統的節日活動本來就是以家庭為組織單位進行的的民俗、民風活動,如果能夠把家庭的力量調動起來,對于青少年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對于中國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家長可以從臘八這一天開始,就將傳統習俗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直到春節結束,這樣可以增強孩子們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和體驗,給孩子們直觀的感受,避免現代社會中多數人越來越感覺不到年味的通病。
(3)鼓勵青少年動手參與
時下的教育形勢,通常是在早教和幼兒教育時期相當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以至于有些手工作業孩子們無法獨立完成,需要家長以輔助甚至代為完成。而從小學期間開始,這些能力就變得越來越次要了,學生們主要為了考試分數而不斷努力學習。對于青少年來說,能夠在親身的參與中被激發起動手能力,增添許多家庭節日活動的樂趣,讓青少年深深體會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部分,增強其家庭責任感,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二)學校方面
(1)傳統節日文化教育進課堂
首先,可以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進行系統地整理,將其編成讀本,在中、小學進行發放;其次,學校可以安排具有專門知識的教師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宣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再次,可以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延伸,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相結合,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2)積極開展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相比較于課堂教學,是一種較為輕松活潑的教育方式。在學校可以積極開展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到節日的風俗和文化。這樣,既體現了學校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視,也可以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一些民風民俗直觀地向學生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
(3)積極利用移動網絡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學校不僅有自己的官方網站,而且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學校中的班級同樣也都會有一些扣扣交流群、微信班級群等聯系平臺。學校可以積極利用移動網絡平臺,在傳統節假日倒來之際,在官方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中進行推廣,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另一方面,學校中的班主任老師,也可以在自己所帶班級的扣扣交流群、微信班級群等推送、分享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網頁或者文字內容,來進行宣傳。同時,鼓勵學生們在看完這些節日文化小知識之后相互交流,分享自己在過傳統節日時的活動心得與體會。
(三)社會方面
(1)政府積極支持并引導傳統節日文化活動
政府應運用好宏觀調控的作用,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活動積極支持并引導,努力推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與現代時尚相結合,推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創新性轉變與發展,同時,應完善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策,激發民眾對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情與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在物力、財力、人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動社會發展積極向上、欣欣向榮的公共文化事業。
(2)社區應構建良好的節日文化氛圍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以鄉村為單位的生活方式逐漸變弱,代之以城市社區為單位的生活方式的興起。社區里的習俗風尚、社區居民的行為舉止、社區物業的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都會對青少年教育產生影響。社區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期間營造濃厚、熱烈的社區節日氛圍,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活動,注意調動起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尢其是對于當代社區居民之間人與人相對冷漠的通病,社區可以著重宣傳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倡文明、友愛、和諧的社區人際關系,鼓勵居民在社區內增加交流、互幫互助。
(3)增強大眾媒體的育人功能
首先,大眾媒體應積極制作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影視文藝作品,注重挖掘,創新形式,創作一批年輕人喜歡觀看的影視作品,如近幾年比較火的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將中國傳統的美食文化很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深受年輕人的歡迎。其次,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大眾傳播媒介,充分利用好移動互聯網的傳輸功能,打造一批宣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網絡節目,拓寬青少年對于傳統節日了解,以此增強大眾媒體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李瑩.大學生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研究[D].渤海大學,2016.
[2] 李欣.中國傳統節日傳承和建設中的政府作用[J].人民論壇,2014.
[3] 金鳴娟.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4]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S].2017.
作者簡介:王欣欣(1988.01- ),女,河南新鄭人,鄭州科技學院,畢業于鄭州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