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萍
生物是一門探索生命起源及生物發展規律的自然學科。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的新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學科知識學習,逐步形成個人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對于生物學科而言,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要完成這一目標,要求我們平時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及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筆者根據自己的多年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點體會,以饗讀者。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教師要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通俗化、生活化,尊重學生生活經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時,可利用微課形式播放海爾蒙特實驗,創設問題教學情景,鼓勵學生根據視頻內容提出問題:實驗說明了什么?忽視了什么?水、陽光、空氣等環境因素是否與植物重量增加有直接關系嗎?綠色植物生長需要的能量物質從何而來?針對學生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如:在學習“條件反射”時,教師可讓一位學生坐在講臺凳子上,翹起“二郎腿”另一位同學用手掌快速叩擊膝蓋下面的韌帶,此時會發現小腿不由自主向上“跳”。學生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會這樣?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把教學內容置入在不同的情景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通過觀察情境中生物現象,刺激學生積極思考,正確理解生物概念,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學會珍愛生命,健康生活。
二、引導提問,增強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生命是客觀存在的,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充分尊重生物事實,在掌握經典生物知識基礎上,培養學生要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學生的這兩種思維一旦養成,就會有樂學、善思的習慣,會帶著創新精神投入到未知生物知識的學習和探索中去,會從熟悉的生物環境、俗語、自然現象中去發現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理性思維。
如:在學習“蒸騰作用”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大樹下好乘涼”。在學生“生物遺傳變異”時,提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學習“昆蟲完全變態”時,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提問學生這種說法科學嗎?在學習“生殖”時,提問學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通過這些生活中常見俗語,去積極的思考與解釋其原因,不但可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開展探究實驗,喚醒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新教材中的探究實驗,都是先提出問題,再根據問題做假設,然后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感受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
如:在學習“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時,該探究活動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完成且實驗效果不佳。在教學中對該實驗進行改進,用一個透明塑料軟管,剛好能插入一個注射器,一支香煙。在本實驗中,用棉花模擬人的肺,用注射器模擬人吸食香煙。在塑料軟管的一端先插上一支香煙,另一端放入一團棉花,用注射器接在有棉花的一端拉動活塞模擬吸煙,為了不讓教室內充滿煙霧,可將注射器吸來的煙霧吹入裝有水的燒杯中,減少香煙燃燒的煙霧對學生健康的危害。反復抽吸完以后,取出管里的棉花,會發現棉花變成黃色,從而證明香煙燃燒后產生的化學物質會使肺發黃變黑,危害身體健康。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明白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蘊含生物知識。通過科學探究可以鞏固、升華課本知識,不但可以喚醒學生學習興趣,改變學習態度,也是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社會責任
生物知識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在工業、農業、醫療、環境等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社會熱點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識,嘗試對生產、生活常見生物學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解釋,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制定方案、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傳染病防治、毒品危害宣傳等活動。這樣不但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如:在學習“血液”時,可讓學生以互助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雙休日到附近醫院收集“常規血液化驗單”,通過對比化驗單進行了解血液的組成,以及每一項的正常值,使學生對血液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向社會宣傳健康生活方式、參與環境保護。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核心素養內涵,滲透生命觀、啟迪理性思維、有效進行科學探究、升華社會責任,將四個維度有效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內化為學生品格。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樂蟠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