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職業技術學院經管系 四川 遂寧 629099)
綠色包裝也可以認為是環境之友包裝和無公害包裝,指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能重復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包裝。它的標準包含兩個點:首先做好對環境的保護措施,其次還要節約資源,兩者缺一不可。如要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必須以天然植物和有關礦物質為原料研制成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無害、利于回收利用、易于降解、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環保型包裝。其包裝產品從原料選擇、產品的制造到使用和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均應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應從綠色包裝材料、包裝設計和大力發展綠色包裝產業三方面入手實現綠色包裝。
在國外,綠色包裝早已被立法要求強制推行。20世紀90年代,德國出臺《包裝廢棄物管理辦法》,提出包裝廢棄物管理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最終處置”的順序進行,并設定了不同包裝廢棄物的時限與回收目標。該辦法還對包裝廢棄物從收集到最終處置的量化標準進行了嚴格規定,使包裝在處理的每個環節中都有具體標準可依。日本制定且實施了《包裝再生利用法》,鼓勵終端的包裝消費群體先對廢棄物進行正確的分類,收運系統再通過定時回收、統一轉運的辦法將分類完的包裝廢棄物輸送到特殊的加工中心做再一次的循環利用和再制造處理。美國在100多年前便重視物品包裝的綠色化,各州政府以企業產品包裝的回收利用率高低為標準,來減免企業部分的稅收。并且,美國還規定,“減少包裝材料的消耗量,并對包裝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現如今,美國已開始在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方面實施產業化運作,這一系列措施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就業問題。而在國內,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僅僅到2018年,我國的包裝企業就達25萬余家,包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可達2萬億元。如何引領龐大的包裝行業達到綠色包裝的標準是個巨大的難題。2018年初,《快遞封裝用品》新國標已公布,對快遞包裝的綠色環保性提出了新要求,綠色包裝已引起國內外企業和民眾的熱烈討論,隨后,眾多企業開始對產品包裝實施綠色改革,有如下代表:
京東成立的物流包裝實驗室,從包裝耗材尺寸和面積的壓縮,使用更加環保的新材料等方面減少資源浪費,促進包裝物的循環利用。京東還通過采用電子面單替換紙質面單、減少膠帶寬度、降低物流標簽面積等方式減少物料消耗。2017年6月5日,京東物流啟動綠色供應鏈行動“青流計劃”,與世界環保基金會WWF簽署了《中國紙制品可持續發展倡議書》。京東物流攜手供應鏈上下游伙伴,推動供應鏈端到端(B2B2C)的綠色化、環保化。青流計劃(綠色供應鏈)包括綠色制造、綠色倉儲、綠色運配、綠色包裝。該計劃在2020年綠色包裝的目標是減少一次性包裝使用量100億個,將在品牌商到供貨端之間,實現80%的商品包裝耗材的可回收、單位商品包裝重量減輕25%;在用戶端,50%以上的塑料包裝使用可降解材料、100%物流包裝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100%物流包裝印刷采用環保印刷工藝。同樣,京東青流箱也是綠色包裝的重大應用,是一種取消BOPP封箱膠帶,采用一次性可降解封簽、食品級環保材料,箱體輕便可折疊,承重性能強,破損后可回收再造的箱體。已經在上海、成都、廣州、北京、杭州、武漢等眾多一、二線城市進行常態化使用。為了培養消費者綠色環保意識,京東也增加了循環包裝可選功能,消費者可自行選擇支持綠色環保。
2018年6月,順豐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他們研發的“豐·BOX”終端循環包裝箱項目。該項目所用的包裝箱代替了紙箱的使用,免膠紙、免內填充,還增加了防水、阻燃、隔熱保溫等特殊性能,通過建立邏輯計算關系,搭建監控調撥系統,可實現綠色循環回收再利用。“豐·BOX”更擁有多達數十次乃至上百次的使用壽命,能最大化地從實際意義上踐行綠色可循環的環保理念,徹底刮起了綠色物流的風暴。同時,順豐包裝在打包的材料不可降解、包裝過度、包裝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問題上,加大科技投入,加強對綠色材料等的開發與應用。運用EPP循環保溫箱、積極推進包裝回收再利用,在顧客的收貨現場,便可將包裝帶回。
菜鳥網絡在2016年就聯合了32家物流合作伙伴啟動“綠動計劃”,提出爭取行業總體碳排放量到2020年減少362萬噸,電商包裹包裝由50%替換為100%可降解綠色包裝。菜鳥的目標是讓中國所有包裹用上電子面單,一年400億包裹將被覆蓋;通過優化包裹里程,將配送距離減少30%,實現物流降本增效;要在所有菜鳥驛站小區實現快遞回收箱覆蓋,還升級了品牌logo,將綠色循環標志引入其中。菜鳥網絡還與阿里公益基金會及天貓眾多優質品牌商一起發出了綠色宣言。為了推廣菜鳥綠色包裹,飛利浦、美的、海信、西門子、容聲、奧克斯、沁園、海爾、AO史密斯、夏普、科龍、Blueair等多個商家紛紛響應物流綠色行動,他們承諾每年將拿出在阿里電商平臺銷售收入的一部分資金,捐贈于阿里巴巴所屬的公益寶貝基金。菜鳥還可以通過AI算法和大數據對裝箱進行優化,最終可推薦合理的紙箱型號和裝箱方案,避免出現過度包裝所產生的浪費,可讓材料的使用平均減少15%。僅僅一年,菜鳥倉內就減少了2.9億個快遞包裹。
蘇寧在“雙十一”推出了共享快遞盒,用循環塑料箱替代紙箱,消費者在簽收貨物后,自行將快遞盒投遞到附近的蘇寧小店回收站,或簽收時由快遞員循環帶回。每只共享快遞盒平均每天都能使用兩次,還可以折疊,便于快遞員回收,消費者的快遞費用也不會受到影響。
由此可見,我國企業在綠色包裝降耗、循環利用等方面已有進步,除了以上電商和物流企業在大力推進綠色包裝的使用外,其余生產制造企業也在進行綠色包裝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但由于存在技術不成熟、標準不統一、上下游銜接不順暢等問題,推進效果還有待提高。
針對綠色包裝產品低碳、節能、環保、安全的要求,規定綠色包裝的評價準則、評價方法、評價報告內容等。如:2019年5月,國家發布了《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讓企業能夠參照執行,今后也可以按實際情況做修訂。在綠色包裝評價標準中推廣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促進快遞包裝走上標準化、體系化、綠色化健康發展道路。出臺相應政策,根據企業包裝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適當免除其相關的稅收來帶動企業參與回收包裝的積極性。加強建設包裝綠色制造企業與園區示范工程,建設一批綠色轉型示范基地,發揮其引領和輻射作用。
企業在生產時主動減輕產品重量,優化產品設計,按照重復使用、可降解、可循環的基本原則,優先選用單一材質和無毒無害環保型的包裝材料,生產復合包裝材料時要采用易于分離或拆解的加工技術。加大綠色包裝的研發投入,并將產品推廣至市場供更多企業使用,從而降低整個社會包裝成本在生產成本中的占比。
在寄送快遞或購買日常消費品、能夠簡易包裝時,消費者盡量選擇輕薄、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裝材料,因為消費者的選擇會直接反饋給生產供應商,會最終決定生產廠家去選擇何種包裝。積極開展“控源頭、重回收、講共識”工作,讓包裝真正“綠”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