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把握好產業興旺的主導力量,積極應對不同地區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做好產業興旺的大文章,以產業興旺促進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全面振興,對于推動我國鄉村振興穩定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產業振興在鄉村的實施中遇到了很多問題,面臨著巨大挑戰。就近段時間,筆者在湖南省花垣與瀘溪兩個貧困縣的調研中,關于產業興旺發現了幾個突出問題。一是鄉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突出。二是不同地區發展扶貧產業不精準,這就導致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率低,無法產生經濟效益。三是農村產業鏈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普遍不足,產業生態亟待完善。以下是對這三個問題提出的一些建議。
鄉村要振興,必須要有人才。我國在40多年的城鎮化建設以來,農村與城鎮的發展已然有天壤之別,鄉村人才空心化、產業空虛的現象普遍存在。要想解決此問題,必須構建平臺,建立新型城鄉關系,將城市與鄉村建設放在平等的地位。這個平臺主要從三方面進行構建。
通過政策支持、財政扶持改善鄉村基礎服務設施,吸引更多的企業、資金、管理等向鄉村流動,促進人才進村,讓有志于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或高技術人才進鄉創業,帶動村里的產業發展,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國近4億的農民大多是離不開農村的,他們對建設家鄉都保留著一份堅守。所以我們可以在現代化、科技化的背景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
傳統的農業生產缺乏科學管理手段、現代化程度低下;生產技術落后,農業附加值低;農業市場信息不暢通,信息閉塞。只有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扶持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才能提升農業企業的競爭力,增加農業收入,人才才愿意留下來繼續發展。再加上近年來,農村淘寶、鄉村電商等大幅進入農村,相信科技創新的力量會讓鄉村的發展之路越來越寬敞,發展潛力也將越來越大。
產業興旺是根本扶貧、長遠扶貧、穩定脫貧的墊腳石,所以我們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交通條件、文化資源等特點,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大力實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符合自身的支柱產業。
各個地區要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弄”“宜林則林”“宜游則游”的原則,對于自然稟賦優越、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地方,應立足當地資源實施扶貧開發,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動種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做優做強特色農產品品牌,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建設,不斷增強優質農產品的供給;對于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要結合農村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主攻親子娛樂、養生休閑方向,加快完善基礎設施網絡和配套服務體系,加強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和傳統古村落保護,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增強承載產業、聚集人口的能力;對于自然稟賦差、就地扶貧開發難度大的地方,可以把貧困人口從大山深處、荒漠邊緣遷移出來,進而改善貧困人口生活。政府要在全國范圍內鼓勵推行“萬企幫萬村”的行動,實現“縣企一體”的發展模式,企幫縣,縣幫企,兩者融生共助,共同為不同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
總之,只有因地制宜,多管齊下,發展特色產業,才能確保穩定脫貧,鄉村振興才有出路。
通過融合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增加農民就業和增收,既是未來農村和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更是實現產業興旺的有效途徑。在一般經濟發展規律中,一產帶動二產,二產帶動三產,三產當中也滲透一產和二產。在這個“接二連三”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三產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現代產業體系。
在農業種養殖等一產(生產)環節,要因產業而異,市場需求大的產業,可進行“規模化”,市場需求小的產業,應實行“特色化”。在二產(加工)環節,也要因產業而異,產業規模化基礎好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推行“標準化”,而生產基地零散、用戶需求多樣的,應實行“個性化”。在三產(營銷、服務業)環節,更要以有效促進一、二產良性發展、互利共贏為目的,培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村養老、森林康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讓農村在耕地之外能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獲得經營收入或工資收入。
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各個環節中,要大力發揮龍頭企業作為引領者與推動者的重要作用。龍頭企業不僅可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改善供應鏈,還可以促進完善利益機制,打破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相互割裂的狀態,既為農民的就業增收創造更多可能,也為構建良好產業生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現實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