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推進城鄉配送體系建設,城鄉配送規模持續擴大,配送服務能力向鎮、村等基層區域不斷延伸,逐步向覆蓋城鄉全域的物流配送網絡方向發展,有效促進了農產品、快消品、生鮮、家電、農資物品城鄉雙向流通。從目前城鄉配送總體態勢看,城市區域范圍內物流配送路徑按照“綜合物流中心—區域分撥中心—末端配送網點”三級網絡進行布局,農村地區物流配送路徑按照“縣域物流中心—鄉鎮配送節點—村級公共服務點”進行布局。從目前城鄉區域活躍的物流配送模式看,主要有以下四種組織方式。
在連鎖企業經營模式下,經營門店的背后往往具有一個較大的配送運營組織。通常情況,大型連鎖企業會整合商品供應商資源,發展服務于門店的專業化、網絡化、全流程的統一配送,并為供應商提供統倉共配一體化服務。通過對所有門店實行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統一核算,實現真正的“城鄉購物無差別”。企業在組建物流配送運力的過程中,一般采用自建的方式,做到車與人的自我管理,物流配送的終端目的地是各經營門店,地點相對固定,線路相對統一,擁有較為穩定的物流配送網絡。
目前在生鮮等農產品的主產區,存在生鮮產品集采共配的模式。它主要是由流通經營企業面向規模化種植基地、養殖基地、批發市場實施生鮮產品集中采購,開展面向機關團體、學校、企業食堂以及餐飲企業的共同配送,通過批量采購和集中配送降低采購和物流成本。在此種運營模式下,企業通過高效率完成生產、運輸、采購、訂單處理、物流配送等活動,促進與生產、流通、消費關系密切的產業協同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運用倉配一體化思維對供應鏈進行升級,采用物流自動化設備實現科技化發展,應用WMS、產品追溯等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化發展,借助數據技術優化調度各項作業實現協同化發展。
物流運輸企業借助自身物流網絡、運輸車輛、信息平臺等資源優勢,整合干線運輸企業、批發市場、個人等各類配送需求開展統一配送,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社會綜合物流成本。通常企業通過優化末端配送服務,以縣域為中心輻射各下級鄉鎮網點,借助強大的配送網絡和信息平臺,推出“夕發朝至”“定時達”“門到門”“短信通知”等特色服務,不斷提升配送效率。
大型物流企業、商貿流通企業依托產品產地優勢,發展集中倉儲和統一配送,減少流通環節,降低運輸成本,創造規模效益,促進群眾增收。這種模式下,物流配送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企業利用自己或第三方的物流資源為生產端及消費端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同一倉儲空間內同時存放多廠家多品種的商品,按照需求開展定時定量的物流配送,滿足不同的商品需求,具備滿足一定區域范圍內物流配送服務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城鄉物流配送雖然在政策、資本等因素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發展,但也面臨著一些突出的矛盾及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我國農村地域廣闊,行政村數量多,地理位置分散,配送線路長,單個企業配送數量較少且企業缺乏合作,導致農村配送成本較高,農村配送網點建設緩慢,大部分物流公司、快遞公司的配送網絡只覆蓋到縣級地區,鄉鎮僅有個別物流或快遞網點,村組則幾乎沒有,導致鄉鎮居民和村民收發快遞要去縣里或者鎮上,上門服務在農村還很難實現。
城鄉配送涉及貨運個體、配送企業、商貿企業、專業市場等諸多市場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已形成固有的運作習慣及盈利模式,參與城鄉配送時缺乏合作意識,資源共享程度較低,如郵政系統遍布全省城鄉的便民服務站尚沒有充分實現與其他企業的共享共用。開展企業之間協同運作,進行網點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有利于降低各參與方的經營成本,但運作起來困難重重。企業往往擔心經營泄密、客戶流失等競爭因素不愿意合作,缺乏行業龍頭或骨干企業來進行組織和帶動,理順各參與方的關系、兼顧各方利益、進行利益架構重塑難度較大。
與城鄉配送發展相匹配的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度缺失,標準化的基礎支撐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設施、設備、作業、服務標準不統一,使上下游間或合作企業間的業務不能有效銜接,影響了供應鏈運行效率和企業合作熱情。盡管不少地市和企業都建設了公共信息平臺支撐城鄉配送業務,但從全局來看,城鄉配送的信息化水平還比較低。公共信息平臺缺乏有效的產品和技術支撐,平臺間難以實現互聯互通,且缺乏有效的審核和監管;大數據、云計算、射頻識別、GS1系統等信息技術應用較少;配送企業多為小型企業,其對倉儲、運輸管理系統建設重視不夠,不能提供車輛實時跟蹤、車貨及時匹配,配送路徑實時優化等信息化服務。
綜合考慮地域經濟、人口分布、消費能力等各種因素,按照城鄉一體化思路,統一規劃設置一級配送中心、二級分撥中心以及末端配送網點,合理確定各級網點建設面積,明確設備配置,統一服務規范,完善各級網點之間的道路設施,促進區域平衡發展。一級配送中心圍繞城區建設,按照“數量適當、布局合理”的原則進行設置,承接省際或省內城市間干線運輸與“落地配”,并與二級分撥中心進行對接;二級分撥中心圍繞城區、縣域建設,輻射半徑最大30公里,承接城區門店、鄉鎮等的配送業務,并與末端配送網點進行對接;末端配送網點圍繞社區、鄉鎮、農村建設,城區取貨半徑最大1000米,每個鄉鎮和行政村應設置一個網點,實現全省行政村網點全覆蓋。
推動物流配送流程再造,形成協調聯動體制,加強溝通交流及協同運作,促進城鄉配送發展。加大在城鄉配送基礎設施建設、配送模式創新、信息技術應用、標準化推廣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推動城鄉配送快速發展。引導大型公共倉儲企業發展倉配一體化運營;引導大型連鎖企業開放資源,發展公共配送中心;引導快遞企業加強合作,發展區域運營聯盟;引導物流園區整合資源發展“落地配”業務;引導非連鎖門店采用集采共配的方式等。
充分發揮政策集約的最大化效益,引導企業實施技術與模式創新,加強標準和先進技術應用,提升配送服務水平。圍繞城鄉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平臺搭建、運營管理服務等方面構建標準體系,推動設施、作業、信息、服務等標準的統一,用標準帶動設施設備標準化改造與業務流程再造,增強倉儲、分揀、配送等各作業環節的適配性與有效銜接,促進各級網點、各類企業業務順暢交接與充分合作。推動信息平臺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城鄉物流配送運作效率,降低配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