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 長沙 410211)
畜禽養殖廢棄物主要包括畜禽糞便,圈舍沖洗廢水等(鄭綢等,2019),是一種特殊形態的農業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生物潛能,其被稱為“被放錯位置的資源”?,F在主要的資源化方式有飼料化、能源化、肥料化等。21世紀以來,我國頒布了一系列專門針對畜禽污染防治的規章和標準,持續促進畜牧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鄭微微等,2017)。
現將各學者對政府實施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采取的相關政策研究分為產前政策、產中政策以及產后政策進行歸納分析。
產前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對養殖場(戶)的廢棄物資源化處理進行技術性規范、對其環境保護行為實施激勵措施等引導他們進行資源化利用行為的相關政策。
1.技術性規范類政策
產前政策通常都具有“事前預防”的優點,通過對養殖場(戶)進行資源化利用技術培訓,對他們使用資源化設備的工序、執行過程等準則和標準形成相關政策(王建華等,2019)。
我國現在實施的資源化利用技術主要有能源化技術和肥料化技術。能源化技術中的直接燃燒是將纖維含量很高的牛糞或馬糞經自然風干后直接當作燃料,用于炊事和取暖,這種方式通常適用于牧區草原(相俊紅等,2006);畜禽糞污含有植物生長必備的碳、氮、氧等化學元素,一度成為種植業重要肥料來源(仇煥廣等,2012)。除此之外還有飼料化技術,但畜禽糞便中的重金屬和病原菌等較多,通常不會采用飼料化技術來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朱鳳連等,2008)肥料化利用技術是目前各國最為常用的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同時也是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的資源化利用方式(廖青,2013;宣夢,2018;陸文聰等,2010;李鵬,2014)。
陶善信(2020)、賓幕容等(2017)在對農戶對新技術采納行為的研究中指出,農戶對新技術的采用與否根本上是由經濟效益決定的。
2.激勵性政策
依據計劃行為理論,養殖場(戶)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意愿對自身資源化利用行為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賓幕容等,2017)。政府通過引導型環境政策提高養殖場(戶)對資源化利用的相關認知、培養其資源化利用意識、更容易使新生代農民愿意承擔更多的資源化利用成本,從而促進資源化利用行為實施(夏佳奇等,2019;何可等,2014;何可等,2013)。
于婷等(2019)、郭曉(2012)認為財政補貼政策認知對養殖場(戶)資源化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并且財政補貼政策認知對養殖戶參與意愿的影響最為顯著。賓幕容等(2017)、夏佳奇等(2019)、馬永喜等(2014)研究認為政府對沼氣池建設,實施有機肥提供的補貼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農戶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成本和風險。
產中政策通常是政府通過制定并執行相關法律法規來約束生產者的環境負外部性行為來對養殖場(戶)的養殖廢棄物排放及消納過程進行控制(喬娟等,2019)。在過程控制中本文主要涉及的事項有:生態承載力、信任。
1.生態承載力
隨著我國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由自然資源稟賦決定的生態承載力,成為制約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的根本因素(孫若梅,2018),中國區域植物氮養分需求量和中國區域農田畜禽承載風險分區均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分異,絕大多數省份畜禽糞肥與植物需求不能達到種養平衡狀態(付強等,2020;姜茜等,2018)。
種養結合是解決生態承載力問題的手段之一。常維娜等(2013)、王翠霞等(2017)指出“以種定養”是從種養系統物質循環的角度合理規劃養殖規模,防止畜禽糞便過量產出增加環境壓力;“以養促種”是通過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科學合理地還田利用等手段,降低畜禽糞便資源化的環境風險。
舒暢等(2017)、鄭綢等(2019)研究發現資源化過程中由于利益主體間縱向關系鏈條松散且不穩定,制約了資源化進程,政府可以通過調動消納方參與積極性,從而調動養殖場(戶)選擇不同縱向關系的積極性,由此改善畜禽養殖廢棄物的消納情況。
2.信任
在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過程中涉及的信任問題主要是指人際信任和制度信任。人際信任主要是農民之間的相互約束,即內部約束;制度信任主要是政府的決策機制對農民形成的約束,即外部約束。
何可等(2015)、李文歡等(2019)指出人際信任、制度信任在農民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決策中發揮著顯著促進作用。信任不僅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合作機制,還能通過建立一種內在的約束機制,進而影響環境治理。
產后政策,一般是指政府環境經濟類政策中的限制性措施,主要通過對養殖場(戶)經濟利益的驅動來達到控制環境污染的目標。
趙潤等(2011)研究指出國家和地方對規?;笄蒺B殖廢棄物管理日益重視,對養殖場的選址建場,廢棄物堆放,處理處置及排放利用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優點是注重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當養殖規模達到環境承載力界限值時,實施限制性政策十分必要(姚文婕,2016)。
夏佳奇等(2019)、于婷等(2019)指出約束性環境規制政策可以正向提升養殖戶畜禽養殖廢棄物水體污染認知,從而提高其參與廢棄物資源化的意愿,同時,約束性政策還可以促進養殖戶對環境保護政策認知對其參與廢棄物資源化意愿關系成正向調節效應。
1.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和監管力度還不夠
畜禽養殖業本身屬微利行業,飼養成本和投資風險較高,國家或地方財政補貼相對有限,扶持力度尚小,多數養殖場短期內難以收回投資成本,以致不愿且無力配套大型糞污處理工程設施,造成廢棄物未經處理無序排放問題仍然突出(趙潤等,2011;姜海等,2015)。
2.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就沼氣工程而言,許多地區普遍存在著產氣率低、能耗大,沼渣、沼液利用不充分等技術缺陷;對于生物發酵床養殖,則存在菌劑等原料成本較高,某些地區環境條件受限,安全飼喂等問題(趙潤等,2011)。
3.政策落實存在較大問題
政策“重出臺,輕落實”仍然存在(金書秦等,2020),約束性政策手段的執行有所偏離:過度禁限養阻礙養殖業的發展;激勵措施落實不到位,將有機肥和化肥優惠政策捆綁在一起,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有機肥生產往往執行的是工業電價而不是農業電價,這也加大了有機肥生產的成本(金書秦等,2018)。
1.完善政策補貼、升級政府管理模式
進一步明確具體的補貼對象、補貼內容、補貼力度等,使各級部門在執行過程中有據可循,加大對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的扶持力度(鄭微微等,2017)。另外,在管理模式的選擇上要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姜海等,2015)。
2.切實有效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
積極引進成熟先進的處理技術,同時開發低成本、高效率且能夠合理利用污染物有效成分的生態處理技術是實現技術補償示范效果的重要保障(趙潤等,2011)。
3.促進政策目標落實到位
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補償為主的、多種方式并存的市場補償機制,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將畜禽養殖廢棄物污染的負外部性內部化,實現宏觀調控與市場手段相結合,解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市場配置失靈的問題(鄭綢等,2019;董紅敏,2019)。
現有文獻對我國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政策的研究主要可以劃分為產前、產中、產后政策,鑒于大部分養殖場(戶)實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均受到經濟感知的明顯影響,政府實施激勵性的補貼、獎勵政策對其采取資源化利用行為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對于政府如何更加合理地進行補貼、補貼多少、補貼形式的選擇,以及各地應因地制宜實施符合本地區狀況的補貼政策,現有研究還能繼續深挖。同時,養殖場(戶)資源化利用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還需要促進種養結合,促進有機肥商業化等來構建良性循環的縱向關系并形成產業鏈。根據現有研究來看,我國在種養結合、有機肥商業化、沼氣發電入網等問題上在逐步加強,這對于促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促進農業生態良性循環,形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