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截至2018年,甘肅省常住人口2637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8 246億元,人均31 336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1.2∶33.9∶54.9。2018年,甘肅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957元,比上年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04.1元,增長9.0%。
近年來,甘肅各市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扎實開展了扶貧工作,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穩步有序推進。
2017年甘肅省18個縣(市、區)符合貧困縣退出有關規定,經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脫貧摘帽,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與此同時,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3年底建檔立卡的552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的18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6.5%下降到9.6%,58個片區縣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94元,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9年4月28日,甘肅省政府下發通知,批準永登縣、榆中縣等18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
分析當地一些脫貧縣的經驗可以為甘肅省少數民族貧困縣提供一些經驗借鑒。但同時也應看到,甘肅省少數民族貧困縣除具有一般貧困縣的特點外,還具有區別于一般貧困縣自身的特點。在扶貧工作中,應當充分考慮這些特點,使扶貧工作獲得更好的效果。
首先,甘肅省大部分的少數民族貧困縣都受到區位制約,缺乏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溝通與聯系,所以這些少數民族貧困縣難以獲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需要的信息與資源。其次,受地理環境因素的制約,一些民族地區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弱,難以對市場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優勢。最后,貧困縣里的一些鄉村由于其區位比較偏遠,交通不便,難以獲取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距離市場較遠,產業發展嚴重匱乏,村民難以在當地就業,收入來源單一,抗市場風險能力比較欠缺,加之衛生、教育等條件發展滯后,所以很難留住年輕人,發展前景并不樂觀。
因為甘肅民族貧困人口主要從事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的第一產業,二、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后,雖然近年來日漸火熱的旅游業受到了少數民族貧困縣的重視,但是其發展也受到當地客觀條件的制約。甘肅貧困民族地區的勞動者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畜牧業的產出效益,勞動者的文化水平不高,生產方式較為落后,抗風險能力較弱,對自然條件的依賴程度很高,生產效率低下,所以貧困民族地區難以依靠傳統農牧業的產出效益擺脫貧困,一些土地貧瘠,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甚至連基本的生存條件也難以保障。很多貧困人口既走不出大山,又因為其低下的職業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融不進城市,外出打工者一般就近從事臨時性體力勞動,收入低且不穩定。而民族地區很多有選擇的畢業生因為當地缺乏現代產業,待遇較低,大多選擇去往發展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好的漢區或者外省就業,加劇了甘肅貧困民族地區的人才流失,造成就業率難以提升、產業結構難以升級的惡性循環。
部分民族貧困地區的群眾,在當地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語言交流,不能用普通話進行溝通,所以要外出打工還要解決語言溝通的問題,就業困難。在一些民族貧困地區,家長的教育意識還比較落后,一些家長認為,上學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情,還不如等孩子到一定的年齡就出去打工,還能分擔家庭壓力,落后的教育意識加劇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女孩的受教育情況更為嚴峻,一些女孩最多讀到初中。
甘肅民族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很多地方都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生態保護區,因此不能再走以往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而應當積極探索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甘肅民族地區可以從產業基礎出發,結合自身的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特色優勢產業,增加村民收入。另外,在一些有條件發展旅游業的少數民族貧困縣,應當綜合分析自身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優勢和區位特點,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的綜合性強、關聯度高,拉動作用突出。促進旅游業及餐飲、住宿、工藝品制作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可以吸納貧困民族地區大量的勞動力,帶動當地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有利于改善單一的產業結構,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
僅通過發展經濟提供就業崗位還不夠,還應當通過教育與培訓等多種方式來提高民族貧困地區群眾的職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水平,使其具有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水平。加快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統籌義務教育與學前教育的發展,加快落實民族鄉村學校標準化工程建設,實施教師周轉宿舍以及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鼓勵有任職資格的大專生以及臨近地區的教師到當地中小學任教,并給予政策優惠。在甘肅民族地區教學內容中,一方面要鼓勵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重視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增強民族自信心,保持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要完善“雙語”教學模式,重視文化基礎知識的教學,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感。在就業保障方面,政府應當帶頭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鼓勵企業、個人以及民間組織積極參與其中,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格局,幫助有就業意愿的民族貧困地區群眾獲得其需要的職業技能。
推進甘肅貧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以及貧困人口生活所亟需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重點加快交通、農田水利、飲用水安全和生態建設工程,統籌整村推進、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危房改造,以及農村水、電、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針對一些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工程和生態移民,擺脫其致貧原因,解決該地區貧困人口脫貧難的問題。
甘肅貧困民族地區反貧困問題與政治、宗教、文化因素相互交織,呈現出該地區反貧困的艱巨性與復雜性。甘肅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因此,少數民族的反貧困研究是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的重點,也是甘肅省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