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麗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為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1]。2017年初,人民論壇對當下社會“工匠精神”現狀評價展開調查,認為工匠精神對提高就業者的職業素質大有裨益[2]。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需要具有精湛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人才。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信念、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不僅體現了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更體現了主動學習最前沿知識技術不斷創新改革的理念,是破解當前高等教育困境的有力切入點。
當前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工匠精神培育對大學生和高校而言,一是愛好所學、不忘初心、嚴謹細致的專業精神。忠于興趣是促進學習的不竭動力。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提出“心流”一詞,指出當人全身心投入時,能夠目標清晰、專心致志,并能充實快樂的不斷跨越障礙。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不應片面追求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而應培養對專業的濃厚興趣、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及獨立審視判斷的專業精神。
二是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高校教師以身作則將職業素養和職業責任等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培養其敢于擔當的職業責任感。大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首要目的是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忠于職守,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培養大學生對專業和職業有發自內心的鐘愛,有責任堅守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情懷。
三是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和勇于超越的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樂于實踐、勇于創新的職業能力。當前,“中國智造”時代火熱開啟,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應重視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教學和實習實訓、創新實踐中。
當前物流發展態勢下,需要物流就業者具備很強的實踐精神和創新精神,適應物流行業發展變化并積極創新改變落后形勢,因此將工匠精神融入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戰略,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教育質量的時代選擇。
當前我國社會價值取向出現一些偏差,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追求。當代大學生具有權利意識覺醒、價值取向多元的特點,高校人才培養又過于功利,高校學生難以靜心鉆研專業獲取專業知識。應用型本科院校是培育物流人才的主體,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承擔“育人”的責任,在工匠精神培養方面承擔主導作用。但是,一些高校忽視工匠精神的養成質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對工匠精神的理解過于簡單化,缺乏相應的評價標準,缺乏對學生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等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校物流管理專業“雙師型”教師匱乏,很多教師缺乏實踐經驗,也缺乏工匠精神的企業體驗,在培養物流人才過程中對工匠精神的引導力度不夠。學生作為工匠精神的直接受益者,本應在日常學習和技能訓練中自覺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職業素養。然而由于我國物流專業教育起步較晚,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滯后、教育模式單一等問題,僅通過課堂理論講解物流管理專業知識,無法激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很多學生主體意識不強,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缺乏自主學習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對工匠精神的追求,致使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工匠精神難以在學生身上體現。
企業是工匠的最終需求者,應當承擔起培養工匠的社會責任。格奧爾格·凱興斯泰納曾提出“勞作學校”理念,指出為使學生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應將學校和企業共同發展為學習場所[2]。目前高校大部分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和工匠精神傳遞的程度不夠。因物流專業實踐性,物流企業提供的真實工作場景是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企業兼職導師能影響學生的職業思維和職業素養,使工匠精神自然地融合到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創新驅動,新舊動能轉換時期需要工匠精神,高等學校強調工匠精神是基于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人才需求脫節的現實難題,應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抉擇。物流雖然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但低效率的物流活動不僅增加物流費用,也給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我國物流業正朝著自動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工匠精神養成與現階段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價值高度契合。因此將工匠精神貫穿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教育全過程,重視大學生實踐精神和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培養一批鉆研業務、講究效率、勇于開拓、善于創新的應用型物流人才,對智慧物流理念和技術有突破傳統的認識,能創新發展物流運作模式、技術和管理方法,能適應智慧物流時代帶來的環境變化,將保障物流管理的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促進我國物流業轉型。
大多數物流業務涉及采購、庫存、運輸等諸多環節,且存在“效益背反”。這就要求物流從業人員具有寬廣的知識面,能夠合理統籌調控資源和各環節。為適應智慧化物流發展,物流人才需善于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掌握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物流行業發展迅速,物流業務人員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掌握前沿科技動態,主動將知識拓展到物流的相關領域,適應物流環境變化。
物流業處于產業結構轉型發展期,需要高校培養具有實踐和創新創業知識技能的物流人才作為基礎支撐。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型大學的根本使命,工匠精神是實現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物流人才把所學的物流理論知識運用于工作實際,緊跟專業發展前沿,善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智慧系統等新興科技創新變革物流活動,加快推進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高運行效率[1]。
完善的綜合素養結構要求不僅要掌握專業基本素養,還要具備其他素養。比如,具備國際視野,能熟練運用外語,在國際物流業務中獨當一面;具備堅強的毅力,能持之以恒地學習,不斷掌握最新知識和前沿動態;具有合作精神和整合能力,真正的物流要求全局性,要有戰略的眼光,統領全局;具有快速反應能力,以適應各種變化等。綜合素養結構需要在不斷學習和工作中日漸完善。
培育學生工匠精神需具備一支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學團隊。一方面,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用工匠精神引領師德和教風,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物流企業鍛煉,鼓勵企業參與師資培訓,制訂教師個性化實踐能力提升計劃,切實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企業管理者和骨干成員對物流管理專業課程的授課力度,聘用一批物流企業骨干人才承擔學校理論教學、實踐指導等任務,向學生詳細講解企業對員工的具體要求,幫助學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現以及物流職業對工匠精神的要求。
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專業精神、職業素養等是從業人員都要遵守的,但行業不同,需要遵守的價值規范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學校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設置、專業評價、實踐教學、頂崗實習等各環節。現階段我國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以理論講解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專業課興趣不高。工匠精神要求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專業,因此亟需創新物流管理教學,通過結合工作情景設計案例分析、組織專題討論和課堂游戲、開展工作情境模擬等方式,在課堂上對物流工作進行模擬和再現,加強學生對物流工作的興趣和認知[3]。
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資源開發、教學環境打造、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考核、學生成績評定等各環節,系統提升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同時結合物流管理專業特點介紹應具備的工匠品質要求,將工匠精神中的多元要素充分融入教學評價考核和學生成績評定中。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應增加職業規劃和物流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學生對行業就業趨勢的了解,盡早確定就業目標進行職業規劃,為學生在今后的就業中提供便利。
專業理論知識最終服務于實踐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高校可鼓勵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參加高層次物流大賽,鍛煉學生物流方案寫作能力,鞏固學生對物流理論知識的把握,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便于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做到學有所用。另外高校可從企業獲得物流項目,讓教師指導學生制作物流方案,共同完成企業項目,學生不僅發揮了自身價值,還提升了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需要學校、企業的全面參與。高校應多與物流企業交流,了解物流人才的實際需求并創新培養模式。如通過有效的校企合作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平臺,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制訂時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通過校企實訓基地,使學生得到真實有效的訓練;讓企業走進課堂傳授崗位經驗和企業文化,通過物流工作人員對職業的介紹,讓學生對物流行業深入了解;通過到知名物流企業參觀實習,讓學生親身體會物流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工作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勞動觀、職業觀[4]。
此外,物流企業應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并通過對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進行物流產業文化教育,讓學生對物流產業的物質文化有感性認識,對物流產業的制度文化有理性把握,對產業的精神文化有理念認同,自覺樹立養成各種職業規范的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自律意識,使學生在就業時能盡快融入物流企業運營。
在應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專業教育中凸顯工匠精神,是順應我國物流業轉型升級發展對新型物流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高校順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將工匠精神融入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是革新物流人才培養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物流管理專業教育與工匠精神融合,有助于提高物流人才教育質量,長遠來看也有利于我國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策略,促進物流業想智慧化方向轉型發展。此外若社會能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環境,將大大推動高校對工匠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