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青青
摘 要:中國共產黨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黨內的監督進行了一系列的積極探索,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績,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進入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時期以來,黨內權力的優化配置,并且將民主不斷充分發揚,增強全體黨員的黨內監督意識成為了從嚴治黨的一個關鍵,文章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歷史考察
一、優化黨內權力配置,充分發揚民主
加強黨內監督的前提是優化黨內權力配置。黨內目前普遍存在一系列的較大權力過于集中的現象,很多地方都存在著角色和執行以及監督權集于一身的一把手,這就造成了紀委做不到同級監督,很多一把手或黨委都成為了紀委監督的一個盲區所在。所以為了使黨內的權利進一步得到優化,必須將上述三個方面的權力,做出重新的協調和制約,盡可能的對常委會和黨代會以及紀委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出全新的定義,只有這樣才能使黨內的監督更加的科學有效,不同方面的權力得以互相平衡和制約。
(一)改革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
因此,可逐步推行黨代會年會制,并借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黨代會常務委員會,作為黨代會閉會期間的常設機構。
黨的代表大會是檢驗黨內權利合法性的基礎,并且處于核心地位。為了使黨代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首先應該將全委會、黨代會和常委會之間的關系充分協調好。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了黨章第二章第十條的規定,規定如下: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它們所產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1]。也就是說黨委會在黨代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并且常委會在黨委會的領導下開展日常工作,盡管理論上是這樣的架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常委會領導全委會和黨委會,這就形成了權力鏈的顛倒,所以為了使黨代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并且在此基礎上得到相應的保障,黨代會必須按照一定的時期根據相關規定召開,并且對于同級黨委的工作報告也應該認真審議,一旦發現問題,一定要敲響起警鐘,避免出現只談成績不談問題的現象[2];其次,應該認真推行并探索黨代會常任制度。我國目前的局面是從中央到地方都是五年開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但是在不開會的時候都是由政治局或各級黨委會的機關干部行使領導權,這樣做的局面就是造成的權力集中現象十分嚴重。所以可以在一些試點機構逐步推廣并開展黨代會年會制度,充分借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黨代會常委會,將這個常委會作為黨代會大會閉會期間的運行機構。
(二)健全并完善紀檢機關領導體制
目前我們黨內存在監督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中央委員會受到中紀委的監督相對比較寬松,并且下級的黨委成員受到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監督也相對較少。為了破解這個難題,黨內紀律條例提出了,以上級紀委領導來執行審查工作為主體,再將檢查結果向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部門作出報告,上級紀委會和組織部門受到各級紀委主要領導成員的考察和提名。為了使雙重領導體制真正得以貫徹落實,紀檢機關的權力地位必須首先得到保證。黨代會的選舉產生同級紀委和黨委,并且上述兩者都對黨代會負責并對其作出工作匯報,紀委和同級黨委之間的關系應該做出適當的調整;其次,紀委的監督權限應該在一定范圍內得以擴大,同級黨委領導班子的任何會議都應該選派紀委工作人員負責參加,并且紀委作出的決定同級黨委沒有否決權利,紀委可以隨時查閱各項資料文件。與此同時,紀委的人事權和財政權都應該相對獨立,及人員的調動和編制的配置應該有上級的紀委會和組織部門共同對其進行考察以后作出決定,各項福利和工資由地方財政負責,在開展業務的時候,需要的經費由上級紀委負責提供。
二、增強全體黨員黨內監督意識
加強黨內監督的思想基礎是黨內監督意識的良好樹立,并且開展好黨內監督的基本工作和前提是使全體黨員的黨內監督意識在科學梳理的基礎上不斷加強。但是黨內的監督意識在現階段總體來說仍然相對薄弱,大部分的黨員存在著不愿監督、不會監督、不敢監督的情況[3],很多干部和行政人員的官配的現象十分嚴重,對于合理的監督甚至進行打擊報復或消極對待,所以為了使監督的情況得以改善,同時可以將監督工作作出有效的開展,將全體黨員的監督意識首先確立起來是極其重要的。
首先可以對黨員隊伍做出廣泛而深入的教育工作。教育是增強黨的監督意識的基礎和前提,通過了細致的宣傳和教育可以使廣大黨員認識到在新時期內黨內監督的迫切和重要性,從而使不愿監督的問題得以解決;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普及教育和黨內監督理論的不斷深入學習,可以使黨員更加了解和掌握黨內監督的總體原則和基本目標,這樣就可以解決黨員不會監督的問題;對全體黨員進行黨紀黨規的學習和教育一方面可以使黨員了解自身的義務和權利,同時也可以使他們解決不敢監督的難題;通過組織對黨員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和相關原理學習可以使黨內監督的基本規律更好的貫徹到黨員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黨員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督。另外,黨員作為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主動接受來自組織和成員的監督,沒有可以脫離黨內監督的特權黨員。
其次,要營造一個良好的黨內監督環境。黨員的監督意識可以通過良好的黨內監督環境提供一個強化的外在保障。保障黨員的民主監督權力首先要使黨員能夠通過正常的官方渠道反映所發現的問題并被渠道所及時反饋,這樣有助于在黨內形成支持監督和倡導監督的濃厚監督氛圍。對于一些侵犯黨員民主權利甚至進行打擊報復的行為應該按照黨紀國法進行嚴肅處理,對于敢于較真敢于反映問題和斗爭的黨員應該提供足夠的支持和保護。同時也要將黨內民主生活會開好,在開會的時候應該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應該敢于糾正工作中所存在的各項問題,為黨員提供一個可以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良好平臺。
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黨內監督制度
自從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根據黨內監督的工作實際情況表明,黨內監督工作啊,對于保證其有效性和持久性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將監督工作進行制度化。我黨在長期的運行過程中制定了許多黨內的相關條例和法規,這些工作使黨內監督不斷的科學化和規范化,但是有些規定的原則性和宏觀性相對較強,沒有著較為良好的可操作性,比如一些“嚴肅查處”之類的字樣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另外,相關的規定制度也缺少相應的實施細則,對于這些存在的問題應該加強黨內監督制度的不斷健全和完善,真正形成是我全體黨員的黨內監督制度體系。
首先,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新修訂的《條例》,對黨內監督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方式等重要問題作出規定,進一步明確了黨內監督機構的職責、權力、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對監督專責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也作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4]。并且條例對于巡查和談話制度等一系列的黨內監督的具體制度作出了明確的說明,建立起了嚴密的制度網絡,并且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陸續出臺相應的法規制度來服務這些條例,比如對違規行為的追究和黨員權利義務的相關規定等細則。
其次,全體成員應該堅持自下而上的監督。自上而下的監督主要是領導干部受到黨員群眾的監督。應該將黨內選舉制度作出不斷的改良,例如候選人提名制度、差額選舉制度等,選舉前、選舉中、選舉后要對被選舉人的基本情況充分公示;推進黨務公開,黨務公開的內容、程序、方式等要進一步規范化,確保黨員的監督權。要加強對重點對象的監督。《條例》明確規定,“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所以各級機關部門對于干部的考核制度,應該通過公開競選和聽證會等有效方式對其進行動態的監督。
最后,應該使同級監督的效力被不斷的發揮出來,主要是黨委內部的成員之間互相監督,并且這些黨委成員應該受到紀委的隨時隨地監督,堅持民主集中制度,做到個人分工和集體領導制度相互有機的結合,確保黨組織的運轉過程中嚴肅認真。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不斷的運行過程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了一些突出問題而沒有做到盡善盡美,民主集中制度的貫徹也呈現出不夠的局面,黨員黨內監督意識相對薄弱。對于這些問題,在頂層設計的時候應該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盡可能的使黨內監督做到系統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劉啟春,陳建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黨內監督的
歷史考察與現實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No.578(11):
46-48.
[2] 李莊.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黨政關系的歷史考察和現實思考[J].寧夏黨校學報, 2010(1):8-11.
[3] 任曉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探索黨內監督的歷史經驗和時代創新[J].理論學刊,2017(01):42-47.
[4] 蘇寶俊.對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制度的歷史考察與現實思考[D].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