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茜茜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是對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做出頂層設計,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指明了方向。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仍然面臨著舊的國際秩序、地區沖突以及南北貧富差距等諸多阻礙。為此,需要探究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外交新路徑,建立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全球伙伴關系、促進以共同發展為基礎的多邊經濟體制改革、建設以長期穩定為基礎的地區安全機制、構建以平等合作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搭建以兼收并蓄為基礎的文明交流平臺,從而為世界各國的和平相處與共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一帶一路”;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5-0021-03
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國家間的依存度也逐漸增強。進入21世紀以來,盡管世界上依舊存在著一些由國際秩序、地區沖突、貧富差距等問題產生的隔閡,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國家間的國際合作開始逐漸加深,在處理國際問題和解決國際爭端時,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在競爭中合作,在博弈中共贏。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的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邁進。當然,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的穩步上升,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國際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站在全人類向前發展的高度,適時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現了中國敢于承擔大國責任的大國形象。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由此可以看出,黨的十九大在對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做出頂層設計的同時,進一步明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涉及多個方面,如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生態等,是各方面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概括。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協商。世界各國發展程度不同、國家體制不同、綜合實力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間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尊重本國發展,在涉及共同利益的問題上要以平等對話、共同協商的方式去解決,而不是用其他途徑解決。在經濟上,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各國人民應該同舟共濟、互相幫助,積極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發展,加強全球經濟治理,讓世界各國人民品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豐碩果實”。在安全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保障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兩個領域,建立國家間安全互信機制,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和霸權主義,努力營造共同合作、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安全環境。在文化上,要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尊重和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要正確認識各種文明存在的價值,維護各民族的文化多樣性,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要用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態度去交流,搭建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在生態上,各國人民應該有共同保衛美好家園的意識,堅持環境友好,共同破解氣候變化的難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中國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阻礙
盡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順應全球化趨勢,站在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頂層設計上適時提出來的中國外交新思想,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各種場合數百次闡述其內涵和深遠意義,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仍面臨嚴峻的考驗和巨大的阻礙,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理念仍需在探索中實踐。
(一)舊國際秩序的存在
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今時代下,世界各地依舊存在地區沖突和矛盾。究其源頭,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尚存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二戰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建立起新一輪的國際秩序,成為國際社會的中心,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從20世紀60年代起,世界發生了巨大變革,科技革命的興起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飛速發展的契機,國際政治力量不再滿足于原來的國家“配比”,世界格局也開始向著多極化趨勢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在不斷增強,這就致使發展中國家想要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以尋求更大的發展,但是根深蒂固的舊國際秩序始終難以撼動。特別是作為舊秩序的建立者和操縱者,西方國家充當世界警察的角色,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期望能夠維持自身在國際社會秩序中的主導地位,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重要的國際事務中依舊缺乏話語權,并且始終徘徊在世界舞臺的邊緣。述其根本這一國際舊秩序是在維護西方發達國家自身的立場、發展和利益,他們始終不愿犧牲自身利益去改革舊的國際秩序。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現今的世界格局中依舊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
(二)西方價值觀的沖擊
豐富多彩的世界蘊含著多種多樣的文明,人類世界的文明向來都不是同一的、枯燥的。然而,文明的沖突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在近代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文明都占據著人類文明的主導地位,然而西方社會對于外來文明從來都沒有起到一個領導者的作用,相反,很多沖突都是由于西方的利己觀所導致的。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是有差異的,各種文明所形成的價值觀也是有差別的,需要在文化交流中互相協調。可是西方國家卻企圖通過推行霸權主義,實行文化擴張,確立西方價值觀的重要地位,以牢牢掌握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即使是到了現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舊推行西方價值觀,這就導致了不同地區的沖突和矛盾,其中代表性事件是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同時,也帶來了層出不窮的全球性問題。西方價值觀的沖擊導致了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的對立,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使得世界仍處在威脅和動蕩中。
(三)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最理想的格局就是各國人民共同生活在一個平等互助、共同發展的國際社會中。然而,當前的實際是各國發展的嚴重失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顯著。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幾十年來,各國經濟都在向前發展,可是并不是每一個國家都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經濟持續增長的福利,反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還拉大了原本就存在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這就導致了目前居于貧困境況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國際事務時處于弱勢地位,沒有有效的話語權,從而引發這些發展中國家的不滿情緒,加劇了國際形勢的不穩定,阻礙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
三、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中國外交新路徑
(一)建立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全球伙伴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在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外交發展道路。經過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懈的實踐探索,終于走出了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和平發展之路。在全球化問題不斷加深的國際社會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表現了中國愿意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展現了中國擔負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符合全人類的利益訴求。因此,中國應在全球范圍內構建有利于國家發展合作的伙伴關系,以合作共贏為基礎,兼顧非國家行為體,為世界各國搭建能夠真正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平臺。中國應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落實,以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惠及其他國家,從而與更多國家建立不結盟的全球伙伴關系,推動中國外交發展。當然,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在本質上是多邊主義的一種實踐形式,因此中國在開展全球伙伴關系的過程中,還需要兼顧與美國、俄羅斯等大國的關系,在與西方發達國家建立穩定的外交關系的同時與發展中國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二)促進以共同發展為基礎的多邊經濟體制改革
由于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占據的地位也不盡相同。發達國家在經濟貿易往來中占據主導地位,常常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制定一些利己的規則,無視全球經濟治理規則,有失自由、公平的原則,導致經濟體制呈現失靈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帶來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中國應該立足于自身利益和國際社會的發展需要,引領多邊經濟合作,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中國應依托“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合作、上合組織等多邊合作機制的建設,從而將多邊合作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中國還應發揮亞洲開發投資銀行的作用,積極發展周邊貿易,促進區域經濟合作,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中國在引領多邊合作的同時,還應積極推進與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之間的雙邊經濟合作,從而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
(三)建設以長期穩定為基礎的地區安全機制
一個國家的周邊安全環境和區域安全環境會給這個國家的外交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中國當然也不例外。要想保障中國外交的穩定發展,就必須保障周邊環境安全。因此,建立長期穩定的地區安全機制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之一。首先,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中國應該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努力推動亞洲地區安全,促進亞洲地區發展,保障周邊地區國家安全。其次,由于亞洲地區長期缺乏穩定的地區安全機制,所以在構建地區安全機制的過程中,中國應該積極承擔大國責任,以“一帶一路”倡議為重要抓手,激發沿線各國的發展潛力,努力推動亞洲地區的發展,為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貢獻一份力量。最后,作為地區內的大國,中國應當積極履行大國安全義務,從而為地區安全機制提供有力保證。
(四)構建以平等合作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
當今世界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為人類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逐漸顯現出一定的弊端,全球問題紛至沓來。可是現今的全球治理體系依舊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本質上依舊是維護發達國家的自身利益和話語權。在此情況下,中國應該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促進全球治理理念創新,踐行正確的義利觀,倡導“合作共贏、發展互惠”;中國應該以“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全球治理結構改革,兼顧其他全球治理主體的利益,推動全球治理有序發展;中國應該堅定支持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全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邁出堅實步伐,積極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世界需要一個更負責任的中國,中國也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世界。中國應該在全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解決全球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和實力,為中國外交的發展提供一個和平的環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基礎。
(五)搭建以兼收并蓄為基礎的文明交流平臺
中國作為世界歷史中唯一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人文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當代表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著中華民族秉承以“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理念去對待外來文化,愿意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觀念去促進文明融合,希望以“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胸懷去推動文明交流,最終實現整個人類世界文明的和諧發展。當然,當今世界文明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文明交流的推動和各國間彼此文化認同感的增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作為有著大國擔當的中國,應該抓住外交機遇,更多地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搭建以兼收并蓄為基礎的文明交流平臺,在地區和國際社會發揮建設性作用。一方面,中國應該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切入點,為地區內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搭建可靠平臺,以經濟合作實現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中國應該開辟多樣化的對外文化交流傳播渠道,從國家間交流合作到民間百姓交流溝通,綜合多種渠道從而形成一種文化傳播的體系和機制,多方位、多層次地構建文明交流平臺,讓世界各國享受到不同文明的精彩,實現整個世界的文明繁榮。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外交的總思想、總理念,承載著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及和平發展的“世界夢”,它繼承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政府外交理論成果,也體現了新時代中國政府積極探索發展的理論創新,在其特有的時代背景下,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反映了當下中國人民的外交訴求,體現出全人類的現實需求。然而,當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各種社會思潮暗流涌動、問題叢生的國際社會都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現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不過,筆者相信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的逐步提升,中國會以更加積極地姿態參與國際事務,會以更負責任地形象處理全球問題,會以更加開放地態度融入國際社會,用實際行動推動國際社會朝著更加合理的方向邁進,為全人類的利益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最終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5-09-29.
[2]劉嘉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及存在問題研究[D].延邊大學,2016.
[3]王帆.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4]向宏.大交通:從“一帶一路”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M].成都:西南大學出版社,2017.
[5]劉振民.堅持合作共贏攜手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J].國際問題研究,2014(2).
[6]徐艷玲.陳明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重建構明[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7).
[7]賈磊.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思想淵源與路徑選擇[D].吉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