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
摘要:德國《基本法》第1條和第2條第1款作為一般人格權的請求權基礎使憲法價值被輻射至私法場域,憲法訴愿制度的存在令法官權力的行使受到制約,并對當事人的權利產生影響。法院對法益的衡平令一般人格權在司法實踐中與原法律體系相分離,呈現出獨特的侵權行為認定方式。我國在借鑒德國模式時,應當關注這一理論背景下私法場域與憲法制度之間的嵌合、兜底性民事權利條款的解釋路徑及權利間沖突的消解機制。
關鍵詞:德國《基本法》;一般人格權;基本權利;第三人效力;權利沖突
中圖分類號:D93/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問題的提出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的出臺,開啟了我國人格權保護的新紀元。《草案》在形式上突破了一貫的立法格局,也令人格權在民法領域中的保護模式呈現出全新的局面——“人格權”這一概念正式出現在我國法律體系中。①從《民法通則》至《民法典各分編草案》,我國人格權的保護進路在不同的民事法律文件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人的自由”“人的尊嚴”概念的適用越發明晰,私法領域的發展也為我國憲法學者構建跨接公法與私法的基本權利保護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由于學界對德國“一般人格權”理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私法場域,忽視了這一理論與基本法的聯結,同時,德國司法實踐中絕大多數一般人格權案件都存在著對沖突基本權利的衡平,基本權利對民事案件的輻射令一般人格權理論呈現出極其鮮明的特征。在此情形下,應對“一般人格權”理論在德國《基本法》的視野下加以關注。
二、基本法程序視野下的一般人格權
(一)一般人格權的規范性表達
1954年,在《基本法》頒布近十年后,聯邦德國最高普通法院在“讀者來信案”的判決理由中強調了《基本法》第1條規定的人格尊嚴應當受到尊重,被告的行為是對原告人格權的侵害。②基于聯邦普通法院的判決,一般人格權作為公民人格權益的解釋依據,正式成為民事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在民事訴訟中發展出了聯結憲法與民事場域的橋梁功能。
在一般人格權的案例中,《基本法》第1條和第2條第1款的角色在不斷轉變。誠如前述,《基本法》頒布后,基本權利保護的私法路徑通過一般人格權的設立而實現,雖然“一般人格權”被納入《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其他權利”之中,但一般人格權被侵害所產生的賠償范圍并無特殊之處,與823條第1款中所列舉的權利一致,不包括非財產損害賠償。此后司法實踐中一般人格權非財產損害賠償以《民法典》第847條為裁判依據,一般人格權并不直接作為精神損害求償的請求權基礎。索拉婭案后,一般人格權的解釋依據與其非財產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不再分離,《基本法》中所規定的公民權利通過《民法典》第823條以一般人格權的形式映射于民法領域,聯邦憲法法院的判決也令一般人格權直接具有了非財產損害請求的指向性。至此,德國《基本法》第1條和第2條第1款的規定確定地成為一般人格權非財產損害賠償的請求權基礎。
(二)間接第三人效力理論與憲法訴愿制度
德國第三人行為效力理論,即基本法對私法場域的輻射路徑,有直接效力說和間接效力說之分。直接效力說指基本法中的基本權利條款可以直接作為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請求權基礎,并且法官可以直接依據基本法的條文做出民事判決。③在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居于通說地位的間接效力說指“經由民法上的概括條款實現‘憲法基本權利的價值體系,期能在法律體系上保障私法的自主性,使私法在其完整體系之內解決私法問題,并維持法整體秩序的一致性。”④
從廣義上來看,民事訴訟中基本法對私法場域的輻射作用還延伸至憲法訴愿制度——在權利三角理論下,權利侵害者與被侵害者及法院以權利為中心,形成了周延的權利保護體系。大多數一般人格權的案件體現了原被告雙方主體之間基本權利的沖突,司法實踐也反映了這一特征,如“讀者投書案”的審理焦點為一般人格權與意見表達權之間的沖突、“雷巴赫案”主要關注一般人格權(犯人的重返社會權)與新聞、言論自由權等等。公民的訴訟請求是否能夠得到支持,取決于司法權力對利益衡量之決斷,即法院在具體案件中對雙方當事人法律關系的裁判。若公民認為法官權力的行使存在違憲的可能,可向聯邦憲法法院提起憲法訴愿,由其對裁判的合憲性做出判斷。憲法訴愿的訴訟兩造雖然為公民與公權力機關,但其具有規范性效力的判決將終局性的定義原審程序中原被告的行為性質——一方是否侵害了另一方的基本權利。由此,德國第三人行為效力理論將德國法體系的價值秩序作為民法典概括性條款,并將憲法訴愿作為兜底性的救濟手段。如此,基本權利不僅通過對一般人格權條款的解釋輻射至私法領域,還通過其自身的救濟路徑——聯邦憲法法院在憲法訴愿中的合憲性判決也將對第三人權利產生影響。
三、德國《基本法》對私法場域的輻射路徑
《基本法》的相關規定在判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公民一般人格權被損害時的非財產損害請求權基礎,并成為法官衡量雙方基本權利的重要依據。一般人格權作為民事規范未定義權利的補充,其內容并非是民事權利的類推,而是對《基本法》第1條與第2條第1款的回應。由于案件涉及對沖突權益的衡平,一般人格權侵害行為的成立要件不同于普通民事侵權案件,具有較為獨立的特點。
(一)輻射范圍
在私法方面,人格尊嚴與人格自由發展還以一般人格權的形式表現出來。⑤通過這種方式,《基本法》第1條所規定的人格尊嚴與第2條第1款中的權利相互作用,形成對人格的全面保護。一般人格權一方面統領所有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也作為兜底的條款存在。⑥作為對未定義權利的補充,人格權“包羅萬象”的功能尤為重要。
人格尊嚴與人格自由發展對私法的輻射范圍也十分寬泛,內含行動自由和對個人領域的保障。從德國既有案例來看,“只要行動不受更具體的權利保護,人格權就可以發揮作用。從理論上講,所有索賠或利益都有可能受到如此保護?!雹叩枰赋龅氖牵话闳烁駲嗖⒎撬忻袷聶嘁娴亩档仔员憩F。德國《民法典》第823條所規定的“其他權利”雖為概括性規范,但并非沒有界限,不能被任意擴展至所有民事案件中,以形成對公民權益的“全方位”保護。與之相反,基本法對私法的輻射具有界限,一般人格權在憲法價值秩序下有自身特定的內涵與取向,這在具體的案件中不容忽視,只有當公民的某一權益的保護訴求可以衍生自《基本法》的人格尊嚴或人格自由時,才應將其納入一般人格權的保護范圍,適用概括性的條款將其作為憲法權利予以保護。雖然聯邦憲法法院在判斷某一權利是否落入基本權利的保護范疇時多持肯定態度,但是否給予保護將在利益衡量階段做出決定性的判斷。
(二)侵害一般人格權的要件
一般人格權作為基本權利在私法場域的映射,這一概念自確立之初便極具特殊性,侵害一般人格權的要件與普通侵權責任的認定相異,法官應當結合案件的具體情形進行考量,首先對一般人格權進行認定,再進行侵權行為是否成立的判斷。
從德國《侵權責任法》責任基礎的構造來看,侵害身體的(K?pererletzung)的責任即建立在《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規定的,“對他人身體的侵害”這一事實構成要件上。⑧一般情況下,該“符合事實要件性”對行為的“違法性”有一種當然的指示(Indifikation)作用。這時,要免除侵害人的責任,必須具有可以排除違法性的正當理由(Rechtfertigungsgrund)。⑨
但一般人格權侵權責任的認定要件有所不同。由于大量的一般人格權案件涉及當事人之間的權利沖突,法官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考量與衡平的過程蘊含著對《基本法》第1條、第2條第1款的解讀與對一般人格權的認定。換言之,如若法官認為案件當中原告并不擁有一般人格權,則侵害行為便無從談起,被告的“侵權行為”則應當被認定為基本權利的正當行使。在判定被告侵權行為是否成立之前,法官應當先對相互沖突的權利進行衡量,再做出最終的裁判。權利間的衡平與對具體案件事實的考量,將直接影響民法概括性條款在案件中的解釋和適用。
四、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一般人格權理論對于自然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的保護方式,并非僅局限于類推民事法律規范中所列舉的權利類型,而是基于人格尊嚴、人格自由發展本身之含義,回應其在整個憲法和法律體系中的價值指向,由法官在具體案件中給予保護。一般人格權并非公民全部民事權益的兜底條款,為社會進程中所產生的一切新型權利提供救濟,《基本法》第1條與第2條第1款作為一般人格權的憲法層面的依據,在民事案件中的輻射以憲法上的人格自由、人格尊嚴為限。一般人格權作為憲法價值輻射至私法場域的路徑,不僅可以為難以界定、超出民事領域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權益提供保護,還可以為解決和衡平私人間的基本權利沖突提供依據和相應的救濟。
在考慮引入“一般人格權理論”的情形下,我國雖然具備了基本權利與私法場域的聯結渠道,但由于缺乏與訴訟過程相銜接的合憲性審查程序,法官對于一般人格權的解讀和對基本權利間沖突的裁判將具有終局性的效力。德國一般人格權理論雖廣泛應用于民事案件當中,其闡發于《基本法》的特殊性令其具備了與憲法本身不可分割的特性。在一般人格權訴訟在與合憲性審查程序分離的情形下,即便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著上訴、再審等制度,這一程序的缺位仍難針對公民權利保護形成后續的救濟通道。
綜上所述,民法典人格權獨立成編背景下對于德國一般人格權理論的借鑒應當采用綜合性的視角,關注此一理論在憲法程序中的適用與嵌合,從一般人格權在憲法中的規范表達展開,注重制度本身對于公民基本權利的詮釋和衡量,令《草案》中的人格權條款真正成為私法場域接受憲法價值輻射的渠道,進而給予當事人雙方基本權利更加周延的保護。
注 ?釋:
①《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第773條規定:“本編調整因人格權產生的民事關系?!?/p>
②參見王澤鑒:《人格權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76頁。
③于飛:《基本權利與民事權利的區分及憲法對民法的影響》,《法學研究》2008年第5期,第54頁。
④參見王澤鑒:《民法總則》,《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1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頁。
⑤[德]提爾曼·雷普根:《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索拉婭案”——“創造性法律發現”的經典教案》,胡劍譯,《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第142頁。
⑥See Edward J.Eberle,Human Dignity,Privacy,and Personality in German and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1997 Utah L.Rev.963(1997).P.978-979.Heinonline.
⑦Edward J.Eberle,Human Dignity,Privacy,and Personality in German and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1997 Utah L.Rev.963(1997).P.984.Heinonline.
⑧[德]埃爾溫·多伊奇、[德]漢斯-于爾根·阿倫斯:《德國侵權法——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及痛苦撫慰金》(第5版),葉名怡、溫大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8頁。
⑨齊曉坤《“索拉婭”案評注——德國民法中對損害一般人格權的非物質損害的金錢賠償》,《現代法學》2007年1月,第29卷第1期,第188頁。
參考文獻:
[1]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
[4]龍衛球.民法總論(第2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5]葛云松.死者生前利益的民法保護[J].比較法研究,2002(4).
[6]張翔.基本權利的規范建構(增訂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7]葛云松.死者生前利益的民法保護[J].比較法研究,2002(4).
[8]劉志剛.基本權利影響侵權民事責任的路徑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9]于飛.基本權利與民事權利的區分及憲法對民法的影響[J].法學研究,2008(5).
[10]王利明.論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J].中國法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