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措姆


摘 要 油菜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西藏傳統的經濟作物之一,但江孜縣農民對油菜的重視度較低、積極性不高,所以在品種選擇和種植方式上較落后。2017年,日喀則市江孜縣江孜鎮鄉開展了對油菜年河18號大面積高產栽培試驗示范,結果其平均667 m2產量達210 kg,增產34.3%。分析其高產的主要原因是適宜的種植密度,合理施肥,單株角數多,單位面積總角果數多,苗期生產優勢強等。同時,采取相應的栽培及田間管理等配套技術可更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
關鍵詞 年河18號;油菜;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5.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14
目前,西藏江孜縣孜油菜品種較雜,純品種幾乎沒有。江孜縣油菜目前以低產、劣質的品種為主,并且油豌混播的傳統種植方式,嚴重影響了江孜縣油菜單產。為了提高江孜縣油菜單產、優質油菜的面積,改變油菜栽培技術,江孜縣迫切需要找出一條油菜產量提升、大面積高產、高效的技術途徑,這對真正實現江孜油菜產量提高目標和農民增產增收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將對江孜農業生產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 示范材料與方法
1.1 示范地點、面積
示范地點設在江孜縣江孜鎮,其中東郊村種植面積33.33 hm2,西郊村種植面積23.33 hm2,總面積為56.66 hm2。
1.2 研究材料
年河18號油菜、化肥、農藥。
1.3 研究方法
1)研究示范前選好示范田,對示范區農民進行理論和現場培訓,根據不同生態條件選擇增產方法。2)總結群眾經驗、現有傳統的栽培技術與示范選定的優質油菜品種進行大面積示范栽培并進行比較。3)加強油菜田間管理,在不同生育期有的技術措施,要培育壯苗、中耕松土、早施苗肥、抓住油菜高產的關鍵環節。做到苗壯、苗勻、苗齊,保證有較大的營養生長體和健壯的根系生長,為秋收高產奠定基礎,并及時做到病蟲害的監測與防治。4)采用統一供種、統一銷售的管理,讓群眾放心種植新品種,統一收購的方法,生產優質油菜籽以滿足市場優質青油的需求。
2 管理與實施措施
2.1 加強行政管理措施
種植高產示范田要行政與技術相結合,為了使高產示范田順利完成,成立了領導小組,做到上面有人管下面有人干,層層落實,做到將示范田順利完成預期要求。同時,示范物資等及時落實到位,可以使農民主動自覺地接受新品種、新科技;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江孜鎮人民政府抓行政管理,縣農牧局抓物資投入,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抓技術服務、技術,督促檢查,措施到位,為示范田的最終順利完成奠定了基礎。
2.2 加強科技普及與培訓
實施高產示范田的最終目的在于使群眾受益,讓農民改變傳統思想與觀念,自覺、自愿地接受科學種植技術和方法,從而發揮科學是第一生產力所起的巨大作用。為此,江孜縣2017年采取多種形式舉辦農民種植培訓班,如室內請專家理論培訓、現場操作指導和全程技術跟蹤等。促進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使農民了解和掌握了油菜種植的科學栽培技術,并且接受及掌握了科學施肥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從而為示范田實施奠定基礎。
2.3 加大培訓力度,應用先進技術
2017年度,在油菜各主要生產環節對示范田區的鄉鎮農業技術人員和村干部帶頭的全體農民開展室內技術培訓,對科技特派員及種糧大戶進項現場觀摩和現場培訓的形式開展培訓。培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和現場指導相結合,做到了農民易于吸收,掌握栽培技術的要點。參加培訓的鄉鎮農業技術人員、村干部、科技特派員、種植大戶共計1 800人次,受到了示范區農民的好評。培訓內容涉及示范區油菜高產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和栽培措施;培訓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油菜種植技術,面對面、手把手的培訓方式,做到了油菜技術真正進村到戶。
2.4 選擇品種
根據江孜縣的氣候條件選擇了適合于江孜縣種植的高產品種年河18號優質甘藍型油菜,是個優質“雙低”品種,出油率高(可達45%以上)且品質高于其他油菜。
2.5 適時早播
油菜對播期要求較嚴,可結合江孜縣的氣候條件、種植制度、品種特性等適時早播。根據多年種植經驗,在示范區確定最佳播種期4月27—30日,比當地播種品種早播10~15 d。
2.6 科學播種
油菜播種需選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排灌良好、養分充足的土壤條件。整地時要做到深耕深松,較好地調節土、水、氣、熱的關系,加速土壤養分的轉化釋放,為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地面平整,實行統一機播,嚴把播種質量,每667 m2播量定為1.0~1.5 kg,播種深度控制在3~4 cm,使用油菜播種機播種使群眾感受到機播播種的省時、省力、功率高的優點。
2.7 科學施肥技術
油菜在各生育時期對氮、磷、鉀營養元素的需求量不同。油菜缺氮葉色發黃、葉數減少,因此,油菜應施足基肥,基肥不足,影響植株生長,所以氮肥、磷肥、鉀肥為基肥施足的同時結合施有機肥,在油菜生產中科學合理的施肥很關鍵。在施肥時,油菜施肥應遵循“先重后輕,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追肥方法:高寒區春季溫度較低,肥料分解緩慢,應特別注重苗肥要早。松土除草,并及時灌水,從而提高化肥的減少損耗也提高化肥利用率。
2.8 加強田間管理
2.8.1 苗期管理
加強苗期管理要做到苗齊、苗壯、苗全,施足底肥,早施苗肥,保障油菜正常生長。油菜從三葉期開始間苗,五葉期定苗。由于江孜縣氣候條件不同,春季氣溫低,在油菜苗期多次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霜凍,早起造成部分農田出苗慢、缺苗等現象,所以要移栽、間苗、定苗,同時配合追肥、灌水及松土、培土等措施,可以加強間苗的實際效果。移栽時選擇大苗、無病蟲、葉片厚的苗為移栽,并注意間距,根部要按緊。間苗要依據“留壯苗,間弱苗;間小苗,留大苗;間密苗,留勻苗;間雜苗,留純苗”的原則,因此出苗后應及時查苗,有缺苗斷垅及時補苗,三葉期有密苗、弱苗及時間苗;四葉至五葉期要定。促進油菜示范區幼苗穩健壯苗生長,為高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2.8.2 水肥管理、中耕除草
油菜生長期根據土壤墑情技術灌水,整個生育期控制在“前期少、中期多、后期適當”原則進行灌水。隨灌水早施苗肥。根據土壤分析及專家建議,示范區每667 m2施農家肥750~1 200 kg、尿素5.6 kg、磷酸二胺
7.5 kg、氯化鉀4.5 kg作底肥一次性深施,苗期和現蕾期每667 m2追肥2.4 kg,主要還是看苗進行二次追肥。
對油菜除草時油菜苗床較小時人工除草外,現在大多數農戶習慣化學除草,示范區也是主要化學除草。單子葉主要用藥劑除草。雙子葉雜草還是用人工拔草的方式。中耕除草,進行二到三次以上的中耕除草工作,第一次在苗床較小時結合間苗時間一起進行,第二次一般定苗以后油菜上雜草進行一次除草。第三次一般要看農田的雜草成度再次組織人員除草。 肥水更好地被油菜根系所吸收,從而發育得更旺盛,最終達到高產的目標。
2.8.3 做好中期、后期管理
油菜中期必須及時追肥和灌水,做到肥施花用。后期是籽粒形成的重要階段,是產量高低的決定時期,在油菜桿早分枝基礎上,為了防止早衰,后期還需追肥尿素從而增加粒重。
2.8.4 病蟲害防治
西藏的6—7月較干旱、7—8月氣溫較高,在這段時間最容易發生病蟲害,如蚜蟲、甜菜夜蛾、小菜夜蛾等。這時,第一次灌溉到第二次灌溉之間用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等進行防治。
2.8.5 做好田間記載
油菜整個生育期進行田間觀察與記載,從播種-苗期-中期-后期-收獲做好田間記載和記錄。主要對油菜栽培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密切關注和記載,確保油菜正常生產。
2.8.6 適時收獲去雜去劣
為了提高示范區油菜產量及品種純度,在收獲前必須進行去雜去劣工作,確保種子純度的基礎上,組織人員統一收割,在油菜田角果變黃率達到80%以上的時可收獲,盡量避免碰撞引起落粒、脫離等,應適時統一收割。收獲易在早晚有露水時進行。收獲后看天氣,正常堆放10~15 d,進行單打、單收、單儲。
3 結果與分析
從表1中可以看出油菜品種年河18號的示范產量。示范栽培面積為56.66 hm2,從中抽取15個農戶田調查取樣測量。東郊抽取8戶,西郊抽取7戶。從結果上看,年河18號油菜平均每株有效角果數175個,每株數為2.1萬株,每莢粒數17粒,千粒質量為3.5 g。實際每667 m2產215 kg,與示范區以往每667 m2產155 kg相比,增產率為0.38%。
從表2可以看出,油菜每667 m2基本苗控制在2.1萬株,每667 m2產量最高達223 kg,每角果粒數也最多達20粒。說明年河18號品種在江孜栽培必須早播、合理密植、培育壯苗將基本苗控制在2萬株左右,就能做到油菜高產的目的。
4 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根據試驗結果,年河18號油菜每667 m2產達
215 kg,總產量達182.75 t,示范栽培面積56.66 hm2,總產值為127.925萬元。跟之前當地種植的油菜品種產量(每667 m2產量155 kg)相比,新增產量為51 t ,增產率為38.7%。按國家收購價7元/kg,新增產值35.7萬元。
4.2 社會效益
通過此實施示范的結果,示范區農民對年河18號油菜有了新的認識,同時對甘藍型油菜有了新的認識,感受到優質品種,科學栽培帶來的好處,改變了傳統的混播種植模式和落后的耕作模式,促進了油菜生產的發展,為江孜縣農民油菜增產增收尋找到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