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下經濟是農業生產領域的新興事物,對林業穩定健康發展、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具有積極影響。本文通過概述林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的定義與價值,在林下經濟視域下探索不同開發方式,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為農民增加收入渠道,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林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215029
前言
林下經濟可以將森林生態環境與林地資源作為主要的載體,在此基礎上完成養殖業、種植業、采集業、森林旅游業的各種生產。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有許多,如林菌模式、林蔬模式、林下養殖方面進行發展。這些發展方式表明林下經濟實際上屬于林業生產力的新式增長方式,是作為民生林業與生態林業的最佳結合方式。
1林下經濟概念的提出及生態文化建設意義
2007年2月17日溫家寶總理在遼寧撫順農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林下經濟”這一概念,繼而在2011年9月作出重要批示:“發展林下經濟,既能促進農民增收,又能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保農民不砍樹也能致富,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012年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頒布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確定了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林下經濟的結合保證了綠色產業的發展
林下經濟實際上就是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森林景觀運用、林下養殖、林下種植的方式以提升森林使用效率的概念。其中,林地空間與森林資源是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林下經濟促進了森林資源的增長與保護,兩者共同促進、相互發展。林下經濟的加入可以使農民群體增加林業方面的收入,提升其對森林資源的重視程度,增強林地經營能力,強化林地的使用率與產出率,保證森林生產力的提升,增加綠色GDP,契合綠色發展的走向。
1.2林下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
林下資源實際上依靠森林資源,圍繞現代化技術與林下的各種自然條件,選取在林下生長的各種生物進行養殖或者種植,大力開發森林旅游、林下產品加工、森林康養等功能,使農、林、牧充分結合。林下經濟的大力推進可以調動林業工作人員與農民群體保護森林的積極性。在林下經濟發展環境下,可以增加造林面積、提升木材的質量、增強林業防火、防蟲害的能力。林下經濟中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使生態環境受到保護。通過進行科學合理的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確立了森林的中心地位。
2林下經濟生態文化建設具體方式
2.1林下種植模式
林下種植實際上就是結合空地資源與林下資源,通過套種、間種農作物或者其它經濟作物進行種植的模式。林下種植屬于充分利用林蔭優勢和林下土地資源進行立體式林業復合生產經營的過程。林下經濟需要堅持森林資源的培育,將保護生態作為核心準則。
林下經營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林糧模式。林糧模式主要通過材料、經濟林中的行間進行林糧間作。利用間作模式進行“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的種植,可以提升種植者的經濟效益,改善土壤整體結構,幫助林木健康生長[1]。其中,林糧模式的主要作物包含豆類等農作物,品種齊全,種植方式多樣化。目前在蘇州內圩區廣泛普及;林藥模式。主要在未封閉的區域通過經濟林、材林、竹林等林下種植材料種植耐陰性藥材。通過間作種植方式,林木可以為這些藥材提供遮蔽的條件,避免炎熱的陽光對藥材的高溫灼燒。通過對林間間作藥材的集約化種植,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升級土壤結構,保證林木與藥材二者健康生長。這種種植模式不僅升級了林地生態環境,還可以為藥農增加可觀的經濟收入;林菌模式。主要是通過對食用菌的立體栽培,通過林分郁閉之后的空氣濕度、氧氣含量、日照強弱、晝夜溫差等因素,在林下種植香菇、平菇、木耳等菌類、這種模式種植周期較短,投資回收速度較快,還可以減少林地水分的蒸發,十分受種植者的青睞;林菜模式。主要通過林間的光照強度和多種蔬菜對陽光的需求程度,科學合理的選擇相應品種蔬菜的模式。
2.2林下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實際上是通過林下空間進行立體養殖,其中包含林下養殖家禽、林下養殖家畜、馴養野生動物等。林禽模式,常見的主要包含鴨、鵝、雞,林下經濟為禽類動物提供了優質的生長空間,達到以林養禽、以禽養林的雙向機制;林畜模式。主要包含豬、牛、羊、兔,該模式將草本植物作為基礎,實現林下養殖模式的自給自足。在牲畜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可以直接還回林地,提升其土壤的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林漁模式。主要包含魚、蝦、蟹等生物,這種模式的短期經濟效益較為顯著,但容易破壞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因此需要注意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林下經濟可以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林下復合式經營模式可以形成“灌木層-喬木層-微生物-動物-草本植物”的林層結構,可以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生物的多樣性。能夠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數量和微生物的具體使用情況??梢栽黾由稚鷳B系統的分解者數目、消費者等角色,提升系統中各種物種結構的數量、空間結構數量、營養結構數量,使其更加趨于穩定性。林下養殖還可以促進森林資源的重復利用,保證復合經營中的物質循環,通過林下經濟系統為外部提供蛋、食用菌、肉類等有機產品,降低了經營系統中資源的浪費。
2.3相關產品的加工
通過豐富的林下產品的加工、處理、包裝、銷售,可以增加林業經濟收益,提升延長林業產業鏈。相關產品的加工主要包含野生菌、野菜、松脂,野生蜂蜜、草藥、草、竹筍、藤等植物的采集及相關產品初級加工比如藤編、草編等??梢岳昧謪^生態質量優良、空氣清新、山清水秀的環境優勢,大力開展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生態療養等旅游服務,同時,可以利用具有區域特色的森林食品、飲品、果品的森林旅游商品,打造體系完整、特色突出的森林旅游精品產業。例如,森林人家、林家樂、森林生態休閑旅游延伸出來的系列森林商品。[1]
2.4森林景觀利用
景觀是組成生態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發展森林旅游業的基礎。充分發揮林區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生態良好的環境優勢,大力開展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療養等服務。同時,積極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飲品等森林旅游商品,逐步形成特色突出、體系完善的森林旅游精品,包括林家樂、森林人家、森林休閑山莊、生態休閑旅游、森林康養等衍生的“吃、住、行、游、購、娛、健”等[2]。例如,震澤省級長漾濕地公園,圍繞長漾湖開發建設,功能結構劃分為五區一心,即濕地保育區、有機農業區、濕地宣教區、文化休閑區、綜合服務區以及濕地養生中心。根據震澤鎮總體規劃及旅游業發展定位特點,重點發展以“弘揚蠶絲文化”為重點的農業生態旅游,目標定位重點突出濕地、水鄉、蠶絲,重點打造探源太湖古澤,尋夢江南水鄉,邂逅震澤蠶娘3大板塊,并在濕地公園東側輻射區重點打造具有震澤特色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2.5林業康養
林業康養模式實際上就是將高質量的森林資源與中醫、現代醫學相結合,進行森林休閑、養生、療養、康復等一系列愉悅人們身心健康的模式。做好林下經濟森林療養模式需要注意:場地需要具有森林小型氣候,森林面積要求整片333.33hm2之上,郁閉度需要超過0.7,森林中樹木的平均樹高為6m;需要具備高質量的森林景觀,森林景觀的質量標準需要達到森林公園風景的質量評定要求;需要具備充足的負氧離子、植物精氣、氧氣,森林中氧離子的平均濃度需要達到1500個/m3。
3結論
林下經濟的發展契合我國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為經濟創收,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增加了林業工作人員與農民群體的收入。因此,需要完善林下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在創新、實踐中尋找確保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 楊遵平.試分析林下經濟模式及其產業發展的有效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18):196.
[2]趙紅艷.多措并舉建設森林生態旅游業[N].伊春日報,2017-08-28(003).
作者簡介:
范晨昕(1985-),女,碩士,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