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是我國農業經濟的基礎產業,水稻的種植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大力提高及探究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顯得十分有意義。需要積極落實瀘縣的“六統”政策,加大基礎設施的完善,創新水稻栽培技術,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創新;農業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215036
“無糧不穩”,糧食安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2008年,瀘縣在農業生產上制定并成功實施了中稻、再生稻超高產創建示范工程。2009年,瀘縣又制定了萬畝水稻高產創建示范片發展計劃,力求實現工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技術最優、效果最好的總體目標,帶動全縣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積極落實瀘縣的“六統”政策
瀘縣在農技服務中要認真落實“六統”技術措施,普及推廣糧食生產新技術。良種統供,項目區所需用種統一發種到戶,以確保良種統供率;施肥統配,統一按照確定的施肥配方,做到平衡供給高產需肥量;病蟲統防,大力推廣病蟲專業化防治;項目區統一發藥到農戶;統一病蟲防治;統一培訓,在農技服務中,為了較好地提升了農民的種田水平,就要組織農技人員積極下鄉親自指導、示范。廣大農技工作者要深入田間地頭,引導廣大群眾在選用品種、栽秧育秧、防治病蟲、再生稻等關鍵技術環節上綜合應用高產集成技術,讓農民共享農技服務。
2完善水稻栽培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穩定發展水稻栽培技術的重要條件。為實現優質高產投入,需要建立智能化芽種生產、水稻統供芽種、精密機械播種、缽形毯式育苗和高性能插秧等5大栽培模式。實現從整地、育秧、插秧、管理到收獲全程機械化,提高機車的出勤率與作業效率并為有機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要普及新技術、新農藝、新工藝,人們只要通過物聯網監控平臺,就可以隨時隨地完成大棚卷簾升起通風和灌溉微噴等操作。應用現代化通訊平臺,開創建設超聲波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系統、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
3創新水稻栽培技術
3.1整地播種
3.1.1整地
水稻栽培對整地施肥環節質量要求較高,耕翻時要求做到田面整平,高低落差不大,橫溝、豎溝、圍溝“三溝”相通;選擇適合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品種。種子在播種前剔除混在種子中的雜質、秕粒、病粒等。然后浸種,使種子吸足水分,發芽整齊,等種子穎殼發白時將其撈出,瀝去多余的水分。
3.1.2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是一播全苗的技術關鍵。常規品種用泥水去雜去秕,用2000倍液稻種清浸種48h,清水淘洗后催短芽,中稻一般在3月上旬播種。機械化流水線播種前,要鋪底土、播種、覆土一次性完成。兩側各橫向擺放1行經流水線播好種子的秧盤,兩邊各留邊約10cm,秧溝約30cm。突破育秧技術難關,通過找準農機與農藝的最佳結合點,突破育秧難關,得出一套適合瀘縣地區機插的低成本的育秧生產流程,制定出本縣水稻機插秧技術規范,培養機插秧推廣的運營機制。合理選擇水稻機械化種植方式,機械化插秧技術應在符合機械本身要求下均能被人們所接受,其中機械拋秧具有效率高的明顯優勢,在解決減少輔助工時等問題后,插秧機械技術能夠提供育秧、種植的一條龍服務。幫助農民形成推廣和使用機械化插秧技術的能力,并讓農民盈利。
3.2培育壯苗
水稻高產栽培中壯苗是較為關鍵的因素。要選擇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壯苗,選擇高產品種是保障水稻產量的關鍵。根據地區的具體生長狀況以及條件合理選種,根據要求進行種植試驗分析,獲得各項參數信息,綜合水稻成熟期以及收獲期等合理地選擇早熟以及晚熟等不同類型的品種。
3.3確定農田管理等配套農業技術進行較為系統、全面地深化農業技術模式
創新低成本育秧技術試驗研究,推進農機農藝技術配套組裝集成。
3.3.1水稻節水增產技術模式
瀘縣是稻米生產的農業縣,水稻的種植需要大量水資源支撐,占農業總用水量的65%以上,為了節約水資源,可以采用正交設計,尋求控制灌溉技術模式下水稻節水增產的最佳技術組合。在控制灌溉模式下有效改善水稻的生長環境,使水稻健康成長,具有良好的生理生態特征和群體結構。同時采用控制灌溉模式和適宜的栽培密度,能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達到節水增產的效果。另外還要做到適時灌排,插秧到返青,水田要保持5cm水層,以利秧苗迅速返青。返青后要淺水發苗,目的是為了以水調肥,以氣促根,使根蘗協調生長。孕穗期保持灌3.3cm淺水。灌漿期間,實行以濕為主的灌水方法,有利于促進灌漿,防止早衰。進入蠟熟期,采取干干濕濕的用水方法,以利收割。
3.3.2科學施肥
水稻播種后,經過10d左右就可以出苗。水稻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苗,使稻株個體生長平衡。分蘗階段,要保持水層3~4cm,這樣可以促進分蘗的發生和生長,對防止倒伏作用明顯。分蘗末期需要控制無效分蘗,使秧苗正常落黃。曬田時,對于冷浸田、肥田、苗旺披葉的要重曬,而沙田、漏水田和不易灌水的田,做到輕曬或不曬。在這個期間要做好防倒伏工作。在拔節期施用多效唑可濕性粉劑,可有效控制莖基部節間的伸長,防止倒伏。長穗期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時期,在田間管理上防止過早封行,晴天采用葉面追肥,對提高每穗粒數有顯著效果。
4播種后合理密植
在播種過程中浸透的種子要及時清理干凈。機械化的種植模式要根據具體狀況做好萌芽處理。而通過人工種植,則要保障種芽長度不高于種子的1/2。無論應用何種播種方式都要合理地確定播種密度,進而調整水稻單株、群體結構的整體協調性發展,達到優化田間溫光條件,有效增強其光合作用的目的,進而提升水稻產量。在種植過程中要綜合優質高產的品種、地理條件以及土壤肥力等多種因素系統分析。
4.1田間管理
4.1.1追肥
每667m2要施加尿素10~15kg,過磷酸鈣30~40kg,鉀肥則約為4~5kg,硫酸鋅1.5kg作為追肥。在移栽之后的10d左右追施提苗肥,進而促進水稻正常成長,提升結果率,通過施加攻粒肥的方式達到促進籽粒飽滿的目的。
4.1.2合理灌溉
為了有效地促進水稻根系的生長與發展,需要提升水稻自身的吸收能力。通過有氧通風以及根系生長的方式達到增加根系活力的目的。
水稻返青期要保障深水灌溉適宜,利于返青;而在孕穗期則要通過淺水灌溉的方式保持濕潤。
5結語
隨著插秧機械性能的提高,機插節本、高產等優勢的顯現和機插服務組織的形成、農藝配套技術的規范及農戶對機插技術的認識不斷提高,瀘縣機插技術的普及推廣會得到快速發展,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將對農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方彥平. 淺析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建議[J]. 安徽農學通報( 下半月刊),2011,17(12):208-209.
[2]周立強,梁慧芬.作物富硒增產劑在睡到應用效果初探[J].麗水農業科技,2014(3):26.
[3]程曾忠.淺談當前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河南農業,2015(11):53.
[4]于成林,吳言華燈.水稻種子發芽因素與浸種催芽技術[J].漢中科技,2016(6):69.
作者簡介:
馬昌順(1963-),男,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