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宏鵬
摘 要:在新時期背景下,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黨的十九大精神,引導學生學習黨的先進思想與工作方針,有助于改善當代大學生精神面貌,也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基于此,文章聯系實際,主要就如何將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進行探討,希望能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黨的十九大;十九大精神;高校思政課;融入途徑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期的關鍵時期所召開的一次重要大會;而在新時期背景下,如何將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堂,事關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大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下面聯系實際,首先就于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十九大精神的必要性以及所面對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入十九大精神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中華偉大復興夢的征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思政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點,在培養學生思想價值觀、培養學生道德素質、愛國精神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將高校思政教學與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機融合,是當前的必要、必然舉措,且高校也有義務、有責任宣揚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構筑學生良好的精神意識形態做努力。“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也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優良人才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責任,于新時期背景下宣揚黨的十九大精神,讓學生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培養學生愛國愛崗理念,愛國敬業精神,引導學生關心時事政治,憂慮民族發展,并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這是高校應做的、必做的。但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在融入、宣揚黨的十九大精神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具體如,理論方面不夠系統成熟,教育工作人員對黨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不夠,不能正確把握其中內涵與要義,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做不到深度解讀,十九大精神帶給學生的影響有限;另外,教師在教學方法、方式方面存在問題,課堂中以口頭傳述為主,不注重師生互動,也不注重實踐教學,導致學生無法深入了解、領悟其中精神,教學效率不高;且未能抓住第二課堂在思政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實現良好教學氛圍的創建,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同時,高校在這方面的研究做的不多,缺少專業、系統的著作,無法為具體的教學活動提供更多指導與幫助,無法為教師提出有針對性、操作性的詳細建議,這些問題均導致黨的十九大精神難以真正、深入融入高校思政課堂,無法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
二、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的基礎要求
(一)突出教學重點,保證教學特色
黨的十九大會議在開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理論、新觀念、新結論、新思想,且在實踐與政治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果,涵蓋的內容與領域,實施的戰略與對策多樣且龐大,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不需要將會議中產生的所有思想、觀點結論與實踐成果一一向學生宣講,這樣不僅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最好的教學方法是,抓住會議中的重點精神、重點內容指導學生進行解讀,做到重點突出,也讓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清晰,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詳細研究十九大會議內容,提煉出會議精神,之后結合思政教學特點與教學內容找到兩者的融合點,在講解相關思政知識時適時、自然地引出十九代精神,以此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連貫性、有效性,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此外,思政課堂除了要做到重點突出外,還需要控制好教學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盲目、無針對性地提出十九大精神熱點,而是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認知水平、身心發展特點與思政政治意識形態正確引進十九大精神熱點,以提高學生對十九大精神的認可、接受程度,燃起學生學習欲望,進而保證教學效果。另外,當代大學生接觸國家政事的渠道、機會有限,其自身政治意識相對薄弱,他們關心的,可能是十九大會議中提出的反腐倡廉、就業政策等一些相對特殊的點,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將相關會議精神轉化為教學內容,以此提高學生關注度。
(二)追求自然、協調的融入方式
當代大學生有著非常強的自我意識與鮮明的個性特點,且在網絡的影響、培育下,他們的思想十分先進,在學習中也是積極追求先進的教學方式。在此背景下,若教師仍采用“灌輸式”、“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方式,很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將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時,教師應立足實際學情,積極優化教學模式,運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感興趣的話語體系講解基本理論,在學生思維投入的間隙自然引出十九大精神,進而實現思政知識點與十九大精神的有機融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到,十九大精神在教育工程中的全面推進,不是靠教師單方面的講解,而是要靠師生間的互動、探討,更重要的,是要靠學生主體性、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主思考的空間、自由表達的機會與平臺,以此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并從其中獲得新知識、學習新精神。
(三)分工合作,防止簡單重復
目前,高校思政教學主要由四門必修課組成,新增的形式與政策是一個健全的課程系統。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是一個系統、長期的工程,高校必須要做到各部門、各人員分工明確,要保證四門課程都能根據自身教學特點、教學內容、教學需求與與之相應的十九大精神相融合、相協調,避免在教學內容上出現重復情況。為此,各課程任課教師必須根據自身教學目標、教學特點,開展有針對性地備課活動,同時各課程教師要在統一、有效的領導下有機協調、合理分工,防止十九大精神內容在教學過程簡單重復,無實際教育價值可言。
三、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一)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
首先,高校思政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目標明確,要在全面、深刻把握十九大會議精神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需求,從不同角度融入黨的十九大精神,促進十九大精神與課程內容的有機結合。此外,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開展必須要緊密圍繞時代發展主題,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開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新時期背景下中國法制精神、文化自信與道德觀念,進而實現對學生優秀能力、素質、思想觀念的有效培養,真正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具體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毛概課、形式與政策課等不同課程要從不同方面闡述、宣揚黨的十九大精神,以提高當代大學生政治素養與理論水平;但各門課程的明確分工并不意味著課程之間不存在聯系,各課程之間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調整,建立緊密聯系,以促進十九大精神與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
(二)創新傳播媒介,加深融入程度
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現代化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與平臺。為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應當結合時代發展特點、結合學生學習、生活習慣,充分發揮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的功能作用,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體向學生傳播十九大精神,促進十九大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機融合。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師要緊密聯合黨委宣傳處、學生處等不同部門,合理使用電視、廣播、宣傳欄等多種傳播方式實施宣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加強考核檢測,保障教育效果
在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學過程中,需通過必要的考核、檢測等手段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提高學生的接受度,促進兩者間的有機融合。為此,高校要建立完善、長效的考核機制,制定考核標準,以推進該項工作的有序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將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高校需立足實際學情,結合學科教學特點,找對融合方法,拓寬融合路徑,進而促進十九大精神與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陳馳,古劍.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的價值、內容與路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04):5-12.
[2] 任健,符江潮.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應然性與現狀分析——以高校“概論”課和“基礎”課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5):96-97+126.
[3] 鐘慧瓊.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9(11):196-197.
[4] 尹江鋮,周曉陽.高校思政課實施十九大精神“三進”新工程的思考[J].學周刊,2018(18):5-7.
[5] 陳鶴松.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探究[J].高教論壇,2018(01):22-24.
作者簡介:付宏鵬(1984.11- ),男,漢族,黑龍江海倫人,講師,耶夫勒大學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工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