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莉 楊軍偉 劉智 楊紫欣
摘 要:大學生社團是大學生綜合素養構建的重要載體,也是校園文化發展的重要平臺。大學生社團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必然要結合學生的發展方向以及社團的功能價值定位,因此,學生社團在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創新精神等方面就顯的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社團;價值;功能
一、大學生社團定位及其本質內涵的普適性與特殊性
大學生社團的概念在中國內地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學生會”是否屬于社團,還是“社團”歸屬于“學生會”,我們需要進一步明晰。
2016年1月13日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最近印發《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指出:高校學生社團是指由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為實現成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群眾性學生組織。而高等學校學生會是指在高校黨組織和團組織的領導指導下成立的大學生群眾性組織。
概念上,學生會主要指的是以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為宗旨,發揮服務學生功能的校內的官方組織,是學校聯系廣大學生的“橋梁紐帶”。與社團強調自發組成,憑興趣集結在一起的,兩者性質及其功能定位不同,但不論是學生會還是學生社團都需要接收學校黨委和團委的領導,按照黨的教育方針進行管理和發展。
由于所受地域文化和相關教育理念的不同,我國港澳高校的學生會和社團在組織、性質、功能方面還是有所區別。在香港地區高校加入學生會和校園社團都被稱為“上莊”,香港地區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會的屬會,接受學生事務處的統一管理。但是,香港和澳門地區高校學生會是政府注冊的獨立法人,對學校的相關制度有權參與并進行監督。
二、粵港澳地區大學生社團的發展現狀
(一)粵港澳三地對于大學生社團的分類
粵高校與國內大多高校類似,基本將其校園內社團分為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學藝術類、公益志愿服務類、體育健身類五大類社團。以中山大學為例,其校園社團主要包括:思想理論類、體育競技類、文化藝術類、學術科技類和志愿公益類這五大類。與粵高校相比,港澳地區的大學社團門類缺乏形如社會科學中的思想理論類。在其他四個大類別中,粵地區的具體社團分支則少于港澳地區。港澳地區以學術、公益、文娛為主導,在香港,“全人教育”理念更是成為了香港“學生會”蓬勃發展的動力。
(二)粵港澳三地大學生社團現存問題
1.社團發展經費不足,組織不夠規范
在粵高校對于社團管理的度究竟要如何把握?學校對部分社團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這部分社團由于缺乏經費或者是校園宣傳關注度降低最后走向解體。另一方面社團內部組織和發展不夠規范,未形成規范體系。
2.社團組織活動缺乏創新,缺乏頂層設計
社團發展及內部組織活動過少或過于陳舊,這其實也是社團活動缺乏長期規范與評價標準的綜合反映。由于社團缺乏藍圖規劃,因此只能不斷走以前的老路或者是就著現有的資源辦一些簡單的小活動。缺乏創新和頂層設計這也對社團的長遠發展及未來規劃造成了重大制約。
3.社團規章制度較完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力度不夠
在港澳高校,由于大學生社團發展較早,較之于粵地區大學生社團,可以說社團管理規章制度更加完備。另一方面港澳地區學生社團設置理念中注重強調追求自由和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多種思潮的影響,不利用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4.理想信念教育亟需加強
追求和保護個人思想和行為自由,是港澳學生社團的突出理念,但是過度追求民主也是近年來港澳高校學生會被媒體質疑的話題。自由不代表不需要遵循規則,更應該將社團發展理念與國家發展理念和人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結合,這才是社團發展之長久。
三、粵港澳地區大學生社團差異化的活躍影響因子
(一)地域文化差異
港澳地區由于發展的歷史和高等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學生社團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理念也各有不同。港澳地區的高校社團發展時間長,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當中,具有一套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港澳各高校學生社團的主體思想雖各有不同,但不約而同地將東西方文化融合起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全人教育育人模式[1]。例如在澳門高校,學生社團的主管部門是學生事務處或事務處下屬的課外活動組。
(二)社團文化的構建差異
粵地區的高校社團在校黨委或校團委的直接或間接管理之下,堅持對黨政理論思想的學習,也有專門為此設立的社科類學習社團,立德樹人是社團的指導和發展宗旨;而港澳地區高校學生社團追求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相應的思想類學習社團,社團文化和思想引領方面比較難以形成統一和架構,應在此方面加大力度,發揮社團的思想引領價值。
(三)社團育人理念的差異因子
粵地區高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校園社團是促使思想落地的“第二課堂”。在校園社團中,他們期待學生將自己學到的東西充分發揮,講究活學活用,以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港澳地區,例如香港全人教育理念就在社團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突出重視學生的社會適應、人際交往能力和內在素質的提高。
四、粵港澳地區大學生社團的功能價值
(一)大學生社團功能價值概述
關于大學社團現存問題,不少人提出了“社團無用論”的觀點。事物的發展本就沒有絕對正確或者是絕對錯誤,大學社團之所以蓬勃發展至今,是基于其發展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的知識的重塑和自我修養的再造,也是大學社團作為“第二課堂”找尋自我實現和思想引領的功能價值所在。
(二)粵港澳地區大學生社團功能價值分析
1.思想教育功能與價值引領
大學生社團雖是根據大學生愛好自發組成的,但其社團承擔著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優良品格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重任。通過思想教育,構建積極向上,具有正能量的社團文化,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具有直接的引領價值和意義。
2.知識結構的重塑與實踐價值的引領
從高中走入象牙塔,巨大的學業壓力轉變為自我學習的能力。使得他們發現自身缺乏相應的實踐能力和處理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正是因為這樣,大學社團的實踐與技能價值才愈發重要。粵高校大學生將社團作為提高自己實操能力的有效平臺,在校園當中不斷提高其待人處事的能力。從理論走入實踐,再從實踐反饋理論,其實踐技能和知識也在不斷重塑和架構。
3.展示自我,融入社會的重要平臺
社團作為培育學生的第二課堂,是增強學生各項能力,找到自我,展示自我和角色定位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大學生通過社團文化,學習與社會相適應的各種規范、知識、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發展并與社會達成一種動態平衡與協調,促進了自身的社會化[2]。
4.增強自身修養,強化社會責任
港澳高校學生社團采用的是在嚴格規章制度下的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是注冊的法人,具有自治功能。但是自治更應該有序,要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良性發展相向而行。這樣,既能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又能得到社會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自身修養,塑造健全人格。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為新時代做貢獻。
五、結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往今來,隨著社會的變遷,文化的傳承,知識的更迭,不變的是如何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走入新時代,我們更應該明確和堅定“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大學生社團是組織育人和人才人格塑造和培養的前沿陣地。青年大學生是社團發展的主力軍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需要不斷自我成長,汲取正能量,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張耿,陳建.內地高校與港澳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比較分析[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7):84-85.
[2] 黃福壽.專題:群團改革與大學社團建設—大學學生社團文化的基本功能及其價值提升[J].青年學報,2016(2):7-11.
[3] 呂燕霖.大陸與港臺高校學生社團比較研究[D].華僑大學, 2014.
[4] 張建崗.香港高校全人教育及其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攀登計劃專項) ,課題編號:pdjh2019b0604。
作者簡介:陳曉莉(1998- ),女,漢族,廣東汕頭人,2017級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在讀本科生;楊軍偉(1986- ),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商學院,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劉智(1983- ),男,漢族,遼寧丹東人,碩士,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商學院,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楊紫欣(1999- ),女,漢族,廣東汕頭人,2018級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