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國民經濟與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國內高校青年群體中肥胖人數越來越多,早已經發展為威脅青年健康的嚴重隱患。基于此,提出高校健康教育與青年肥胖相關風險因素探討分析。利用大量文獻資料的查閱, 針對肥胖出現的基本原因,從改變青年肥胖人士的不健康飲食結構、改變肥胖人士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降低肥胖人士的體質量指數(BIM)三方面分析了高校健康教育對青年肥胖的影響。
關鍵詞:高校;青年肥胖;健康教育;風險因素
肥胖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常見的代謝性失調癥,能夠影響人體功能正常運轉的生理過程[1]。這種營養障礙性功能疾病主要表現為身體內部脂肪含量過多或脂肪組織和其他軟組織之間的比例比較高。肥胖種類比較多, 按照脂肪含量的分布狀況大致可以把肥胖分成腰腹部型肥胖、臀部型肥胖;根據肥胖相關的風險因素大致看將肥胖分為單純性肥胖與繼發性肥胖;根據脂肪組織的解剖特征大致可以把肥胖分成多細胞性肥胖與大細胞性肥胖。現今為止,國內外對于肥胖的評判方法有很多,主要有體重指數法以及體脂百分比法。其中獲得廣泛認可與使用的方法就是體重指數法,利用BMI值(Body Mass Index)作為衡量人體超重與肥胖的關鍵指標。BMI值(Body Mass Index)是由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而得出來的,即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
BMI值(Body Mass Index)作為現今為止國際上比較常用的評判青年體形比較精準的重要指標。國際上一般情況下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制作出來的體重指數界限值,當BMI值(Body Mass Index)小于18.5的時候,判斷其體質偏瘦;當BMI值(Body Mass Index)在18.5——25之間的時候,體質較為正常;當BMI值(Body Mass Index)在25——30之間的時候,判為體重嚴重超重;當BMI值(Body Mass Index)在30——35之間,視為輕度肥胖;當BMI值(Body Mass Index)在35——40之間的時候,視為中度肥胖;當BMI值(Body Mass Index)超過40的時候,視為重度肥胖。BMI能夠根據不同區域、不同年齡層來有效調整超重與肥胖之間的評判標準。
一、改變青年肥胖人士的不健康飲食結構
伴隨青少年年齡的增長,美式快餐以及其他各種膨化食品的進食周期也會隨之增加[2]。有大量實驗研究證明在學校開展健康教育之前將近有百分之五十的青年保持著每周3次以上快餐、膨化食品以及油炸食品的飲食習慣。而這種食品由于其蘊含著較高能量、高脂肪以及低膳食纖維含量的一系列特征,被普遍認為造成青年肥胖發生的關鍵要素之一。截止到目前為止,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少運動以及久坐時間大幅增加是造成肥胖青年肥胖的關鍵原因。青年肥胖作為居民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關鍵風險因素。肥胖青年普遍存在大量吃甜食、油炸食物以及進食速度較快等不良習慣,這都會增加肥胖的發生率。高等院校通過開展健康教育的諸多宣傳,經過1學年的學校健康教育后,肥胖青年的不良飲食習慣有了顯著改善,肥胖青年每天需要進食雜糧、果蔬等。大學生在油炸食品、碳酸飲料、甜點以及快餐的進食頻率較教育前有了顯著下降,具備統計學意義[3]。這充分說明高校健康教育對青年的宣傳是非常有效的,大學生接受健康教育宣傳后可以及時意識到這類食品的嚴重危害,可以有效控制自己進食高脂肪、高熱量不健康食物的頻率。
為肥胖青年制作、發放個人體重記錄卡(記錄肥胖青年的飲食習慣) ;學校保健委員會展開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動,例如校醫的心理輔導、肥胖解決對策、飲食指導、健康咨詢等;設定健康咨詢日,負責學生健康教育需要涉及指導的其他內容等。對于校醫而言, 將成人肥胖預防對策作為成年人健康教育的關鍵環節是極其重要的。關于飲食和運動、日常生活習慣等就需要慎重對待, 雖然這方面問題和學生遺傳基因、家庭、個人的關系比較緊密,校方在這方面的努力執行依然還是比較重要的。實際上證明利用卡片進行監督指導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借助于健康教育推進高等院校的良好創建,樹立一種健康向上的理念,有效改善學校的健康氛圍,增加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知識以及自我保健的基本能力,樹立一種比較正確的健康信念,改變以往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使其身體素質達到健康及格線以上。
二、改變肥胖青年人士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在學校里,肥胖青年通常會不受到校內人士的歡迎,常常會受到同學的孤立,并成為同學之間的取笑對象,嚴重傷害了肥胖青年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能夠積極、熱情地參加到學校集體娛樂活動,具體表現為其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同學交際能力大幅下降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特點。學校健康教育鼓勵肥胖青年進行科學的、合理的體育鍛煉,激勵學生通過體育課、課間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休閑時間進行充分地體育鍛煉,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健康鍛煉、促進身心全面發展”的學校氛圍極其重要。運動作為控制肥胖的重要因素,利用體育活動推動身體脂肪快速分解,延長能量損耗時間,實現減肥、減重的目標。運動需要長時間的堅持,確保每天能有1個小時以上的體育運動。還有很多學生對肥胖的嚴重后果認知不清,忽視健康飲食與良好生活方式的培養,也是導致肥胖容易發生而不被有效控制的關鍵原因。不離開學生日常生活場所,有效利用健康推進方式,特別是著重強調學校有必要科學合理控制學生肥胖的周遭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借助于適合肥胖青年進行健康運動活動的設計,激發出肥胖青年參加并長期堅持體育運動的熱情,強化他們對肥胖的深度認知,使其慢慢在自然情況下培養出比較健康的運動習慣,從源頭上實現體重控制、健康教育的目標。
通過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策略,也有效避免了肥胖青年因為離開了學校的干預環境后迅速恢復以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導致的體重反彈。最近幾年的試點也充分證明了試點學校內學生肥胖率的有效降低也充分證明了通過學校環境進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三、降低肥胖青年人士的體質量指數(BIM)
學校健康教育思潮的長遠發展勢必會改變以往人們對健康觀念的簡單認知,而且伴隨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學校呼吁“體育人本化教學”的狀況,學校健康教育思潮逐漸走向復雜化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趨勢;學校健康干預以后肥胖學生特別是肥胖男生的BMI明顯下降,利用同伴教育進行的學校健康教育聯系運動干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久坐,降低BMI,推動學生發展為健康體重。因為高校青年依然處在一個生長發育時期,其BMI 表現出正常上升的趨勢,所以對超重或肥胖青年的校內干預只需要保持BMI 水平不變,或降低BMI 增長速度就能夠大大降低肥胖程度,實現體重控制的目標。有關研究表明國內高校通常會采用膳食或運動的單個實施,也有采用健康教育結合運動的綜合干預,事實上,干預維持6——12個月的就能夠達到最佳效果。而國外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采取飲食、運動、心理相結合的方法,希望可以在形成健康習慣以后,把體重控制在一個正常的范疇內。學校健康教育中的同伴效應即在宿舍、班級或學校內同伴的有效背景下,健康教育對學生的健康影響。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肥胖學生對肥胖有關疾病威脅的清晰認識。
四、結語
本文對高校健康教育與青年肥胖相關風險因素進行探討分析,依托高校健康教育的運行機制河北相關理念知識,根據對青年肥胖相關風險的分析,對高校健康教育與青年肥胖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高校健康教育對預防青年肥胖的方法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葛曉燕,劉正淑.青少年健康素養與肥胖相關風險因素探討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30):66-69+72.
[2] 劉丹,房紅蕓,趙麗云,etal.家庭相關因素與中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關系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8,39(6):720-723.
[3] 劉文利.超重和肥胖對兒童發展的不良影響及對健康教育的啟示[J].中國健康教育,2017,33(8):735-740.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地方高師院校學生健康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項目編號:JJKH20191029SK;吉林省四平市社會科學重點課題,《“健康中國”背景下四平市青少年肥胖防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SPSK201925
作者簡介:宋文波(1982- ),女,吉林四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