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生慧

摘 要 為加強古樹資源的保護管理,運用衛星定位法、現地鑒定法、資料收集法等方法,開展青海省大通縣古樹資源調查和評價。調查表明,大通縣古樹資源的生長環境為中等以上的居多,占總株數的96.55%。古樹壽命時間長短是與本質基因遺傳、立地條件優劣和生長環境好壞密切相關,尤以人為干擾幅度和頻率影響較突出。當前大通縣古樹保護管理問題主要原因有資源本底不清、資金投入不足、專業人員不夠、管護措施不力、法律制度不全等。最后提出了古樹資源保護管理對策的有關建議。
關鍵詞 古樹;資源調查;保護對策;大通縣
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40
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是區域自然生態景觀、悠久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淵源見證的“活化石”,對于研究區域氣候變遷、歷史文化、植被演替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價值[1-2]。由于受到自然、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古樹衰老死亡常導致分布范圍縮小、資源數量減少的現象出現。為有效保護管理珍稀瀕危的古樹資源,開展古樹資源調查非常有必要,也是依法認定古樹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3-4]。青海省大通縣地處黃土高原朝向青藏高原生態過渡的河湟谷地,地理位置重要,因此開展大通縣古樹資源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區概況
大通縣地處青海省東部的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地理位置為北緯36°43′~37°23′、東經100°51′~101°56′,海拔為2 281~4 623 m,為典型的高原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域,有著寒、旱、高的特征,多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 708.4 h,多年平均氣溫為3.1 ℃,年平均降水量為408.9 mm(大部分集中在7—9月,雨熱同季),年平均蒸發量為1 456.3 mm。大通縣的主要喬木樹種有青海云杉、青楊等,主要灌木有檉柳、檸條等,主要草本有蒿草、苔草等。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以灰鈣土、栗鈣土為主。
1.2 調查范圍和時間
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技術規定,調查范圍為全縣內除去國有林區內的原始林分和自然保護區內生長分布的古樹以外,在其他地區內生長分布的古樹和成片生長分布的大面積古樹(古樹群落)均為資源調查范圍。
調查時間為植被的生長季節,期間植被生物量較大、植被特征明顯,具體時間是2018年7月24日至9月19日。
1.3 調查方法和內容
嚴格執行和落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制定的行業技術標準《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LY/2738—2016)、《古樹名木鑒定規范》(LY/2737—2016)等,以過往古樹資源調查成果為基礎,按照衛星定位導航、現場鑒定調查、資料收集跟蹤等方法,逐株確定樹種位置、樹齡權屬、生長現狀、保護措施等,現地調查觀測、填寫信息表格、拍攝照片檔案等[5-6]。
2 結果與分析
2.1 分布特征
大通縣古樹調查結果統計見1。由表1可知,大通縣古樹資源總株數為29株,全部以散生狀態分布在鄉村;權屬為集體所有的有25株,占86.21%,個人所有的有1株,占3.45%,國家所有的有3株,占10.34%;土壤分布全部為灰鈣土。
調查表明,大通縣古樹資源生長環境為良好的有21株,占72.41%;為中等的有7株,占24.14%;為較差的有1株,占3.45%,因此,大通縣古樹資源的生長環境為中等以上的居多,占總株數的96.55%。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古樹價值功能逐漸被社會大眾所認知和關注,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管理。在落實鄉村古樹管護經費的同時,加大繁培試驗研究,為種群恢復與物種保護提供科技支撐,既是綠色文物保護的需要,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訴求。
2.2 樹種組成
表1表明,大通縣古樹樹種組成隸屬于4科5屬5種,分別為楊柳科的楊屬和柳屬、檉柳科的檉柳屬、薔薇科的李屬、豆科的刺槐屬。其中:楊屬的青楊有24株,占82.76%;柳屬的旱柳、檉柳屬的檉柳、李屬的李樹、刺槐屬的刺槐各有1株,均3.45%。青楊是大通縣主要的原生植被類型和優質種源。
2.3 樹齡結構
表1表明,大通縣古資源樹齡分布范圍為102~608年,平均為162年,其中,一級保護古樹有1株(刺槐),占3.45%;二級保護古樹有1株(旱柳),占3.45%;三級保護古樹有27株(青楊25株、檉柳1株、李樹1株),占93.10%,顯然大通縣古樹以三級保護古樹居多。
2.4 生長情況
表1表明,大通縣古樹樹高分布范圍在6~36 m,平均為17 m;胸圍/地圍分布范圍在50~750 cm,平均為335 cm;東西冠幅分布范圍在6~30 m,平均為15 m;南北冠幅分布范圍在4~24 m,平均為15 m;平均冠幅分布范圍在6~27 m,平均為15 m。
調查表明大通縣古樹生長勢為正常株的有24株,占82.76%;為衰弱株的有5株,占17.24%,大通縣古樹生長勢狀態總體表現為良好狀態,但仍有部分需要通過實施人工復壯措施來加強保護管理。
3結論
通過調查發現,大通縣古樹價值功能逐漸被社會大眾所認知和關注,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管理,古樹長勢總體表現良好,但是還存在部分古樹需要人工復壯措施,還有進一步進行強化管理的空間[7]。
4 對策與建議
4.1 健全古樹保護制度體系
建立健全古樹資源掛牌建檔規范制度、異常情況及時匯報制度、保護管理補償及責任明確制度、移植清除管理審批制度、保護協調統籌制度[8]。
4.2 加強古樹保護宣傳教育
按照原地保護、政府保護為主的原則,強化古樹保護管理的宣傳教育機制,開展各種形式和內容的保護宣傳古樹活動,逐步養成政府重視、公眾參、媒體關注的古樹保護管理意識,促使專業保護與公眾愛護相結合、定期養護與日常管護相結合的古樹保護管理局面[9]。
4.3 加大古樹保護資金籌備渠道
古樹資源保護管理是一項基礎性公益事業,各級政府應將古樹保護管理經費納入同級財政資金的預算開支,積極實施各種措施加強古樹養護復壯管理。
參考文獻:
[1] 寇建良.福州城區古樹名木旅游資源綜合評價與旅游產品策劃[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2] 雷碩.北京市民對古樹名木保護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31(4):73-79.
[3] 王碧云.古樹名木文化價值貨幣化評估[J].林業經濟問題,2016,36(6):565-570.
[4] 王嘉楠,程立,劉慧.城市森林顯著樹的認定及分布特征[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8,35(2):340-346.
[5] 鄭然,樂也,王曉輝,等.古樹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方法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3,35(6):143-150.
[6] 李程,羅鵬.古樹名木生長狀況與環境因子關系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35(11):86-93.
[7] 鄒嫦,康秀琴,羅開文.廣西北海市古樹名木資源特征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17:(3):128-132.
[8] 王曉暉.北京古樹生態監測與評價[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1.
[9] 康樂.北方部分地區古樹名木復壯養護技術現狀及保護對策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