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偉
摘 要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保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合法權益,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清產核資工作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基于此,介紹了清產核資的背景和流程,分析了清產核資對摸清集體資產存量、理順資產產權關系、強化集體資產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的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 清產核資;流程;意義
中圖分類號:F302.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41
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和前提。清產核資就是要將集體資產按照資源性資產、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分類登記,實行臺賬管理,最終將經營性資產以份額的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作為參與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維護農民財產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推動農村經濟持久健康發展。
1 清產核資背景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及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不清晰、管理不善、集體收益分配不公、流轉不暢等問題日益突出。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16〕37號),明確提出要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全面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2017年,原農業部等9部門印發《關于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提出從2017年開始,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2018年清產核資工作在福建省各地全面展開。
2 清產核資工作流程
2.1 建立機構
成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指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各鄉鎮和相關科局主要領導組成,各鄉鎮也相應成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指導小組,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指導。
2.2 制定方案
為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實事求是、依法依規的原則,全面開展清產核資。福建省長泰縣農業農村局印發了《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實施方案》(泰農綜
〔2018〕38號),方案中對清產核資的范圍、對象、方法、清產核資登記時點和完成時限做了明確要求。
2.3 政策宣傳
長泰縣通過制作張貼政策解讀宣傳牌;組織開展“三個一”宣傳活動,即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送一張動漫清產核資宣傳光盤、設立一個村級清產核資工作宣傳欄;印制清產核資文件資料匯編等多種形式,做好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解讀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文件精神,讓基層干部群眾全面了解清產核資精神和政策要求,營造群眾支持和積極參與清產核資的良好氛圍。
2.4 組織培訓
按照分級負責、分級培訓的原則,確保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取得實效。長泰縣于2018年3月3日,在縣農業農村局舉辦清產核資工作業務培訓,參加培訓有各鄉鎮分管領導、會計中心干部等30多人;縣農業農村局人員進行業務講解,同時針對20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報表、2個行政主管部門填報資產負債匯總表、資源性資產清查登記匯總表進行填報指導,提高清產核資工作人員政策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2.5 清查核實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專門的清產核資工作小組,嚴格按照《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辦法》開展工作,重點清查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權債務。對債權債務要采取面詢、函證等方式逐一與外單位和個人進行核對,查清債務債權人及金額。
2.6 公示確認
清產核資工作小組將清查結果在村務公開欄進行公示,接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監督。成員對清查結果有異議及反映強烈的問題,組織人員復核,對有出入的問題及時糾正,并進行二次公示。公示期滿成員無異議的,召開成員大會或代表大會審議確認。
2.7 建立臺賬
各清查單位將清理后的資產拍照存檔,按資產類別登記造冊。資源性資產按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等進行登記;固定資產按實物名稱,構(購)建時間、資產原值、資產坐落位置、使用情況、使用年限、已提折舊等進行登記;債權、債務扣除按程序報批同意核銷的呆壞賬部分,對債權部分按債務人、金額、形成原因、到期時間等進行登記,對債務部分按債權人、金額、債務用途、到期時間等進行登記。
2.8 審核備案
各清查單位將通過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確認后的清產核資結果報鄉鎮政府審核備案,鄉鎮政府組織產改辦、土地所、林業站等不動產登記部門對各清查單位報送的各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明細表及資源性資產明細表填報的內容完整性及數據準確性、報表編制是否符合要求、相關指標的計算方法進行審核。
2.9 匯總上報
各鄉鎮產改辦將所轄村上報的各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明細表及資源性資產明細表的數據進行匯總,形成資產負債匯總表和資源性資產清查登記匯總表,同時編寫清產核資工作總報告,報送縣農業農村局。
2.10 納入平臺管理
各鄉鎮產改辦將所轄村上報的清產核資數據錄入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管理系統,最終上報農業農村部,逐步實現數據管理網絡化、信息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切實提高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水平。
3 清產核資的意義
3.1 摸清集體資產存量,打牢產權改革基礎
長期以來,由于管理不到位,會計核算不精準,各村資產普遍存在有賬無物、有物無賬,賬實不相符,呆賬、壞賬沒有及時清理,造成債權債務不實等現象。開展清產核資,通過實地盤點、以賬核物、以物對賬的方法,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賬內的資金、固定資產、債權債務及資源進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實,對報廢及毀損的固定資產及無法收回的債權、無法支付的債務查明原因,按程序報批,進行核銷,做好調整賬簿記錄,實現賬實、賬賬、賬證、賬款、賬表“五相符”。截至2018年12月,長泰縣清查核實資產總額147 337.81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32 531.97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清查核實數4.84萬公頃,其中農用地4.19萬公頃,建設用地293.33 hm2,未利用地
6 246.67 hm2,核實后的各類資產重新建立臺賬,管好用好盤活各類資產,為產權制度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3.2 理順資產產權關系,維護成員合法權益
由于歷史原因,村級小學教學樓及衛生所等用于公共服務資產存在多部門投入,權屬關系沒有厘清,通過清產核資,積山村將二座“沉睡”集體資產舊教學樓及地塊,與教育部門理清權屬,利用地處省級經濟開發區外來人口多的優勢,激活沉睡資產,對舊教學樓及地塊進行重新開發,建設一座商住綜合樓,年租金達180多萬元,有效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保護了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合法權益。
3.3 強化集體資產管理,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當前,村集體資產仍存在登記管理不完善,村干部對資產管理認識有偏差,制度執行不力,“新官不理舊賬”,村集體資產被無償占用,貪污等現象,村民對此反映強烈,全面開展清產核資,查實集體資產的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完善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會同紀委不定期對農村集體“三資”進行檢查,將巡察向基層延伸,讓農村集體資產在陽光下運行,遏制“小官巨貪”和基層“微腐敗”現象的發生。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