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悅 張婷婷
摘 要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對農村金融體系的補充,發展和培育農村銀行、貸款公司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以讓目前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促進現代農村金融業制度的創新,更好地服務“三農”,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基于此,簡要介紹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分析了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鄉村振興;“三農”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51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是對農村金融體系的補充。它的設立能有效解決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網點不足和競爭不充分等問題。但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能否正確、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是農村金融機構改革成敗的關鍵,更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點環節。
1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概述
1.1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概念
農村金融機構包括正規農村金融機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農村正規金融機構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村合作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非正規的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基金會、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合會、小額貸款等。
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是由農村民間非正規的金融機構轉變而來,在政策引導下建立,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確保農村地區資金流通的內部循環小型金融機構,吸收了非正規金融機構成本運作低、服務簡單快捷和信息吸收獨特的優勢,主要包括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等。
1.2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分類
目前,我國正在建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以農村銀行、貸款公司以及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為主體的,這三類新型金融機構在組織形式、運作特點及業務優勢等方面各具特點。
1.2.1 村鎮銀行
村鎮銀行,可由國內外金融機構、企業、在國內外非金融機構中的法人和自然人出資,主要為農村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企業和個人設立的銀行可以按照股權分置的規定參股。村鎮銀行主要服務對象是“三農”和小微型企業,這些經濟主體的規模小、資金少、網點少、技術水平低,抗風險能力薄弱[1-2]。
1.2.2 貸款公司
貸款公司是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根據銀監會的有關規定,主要從事小額信貸業務、不能接受公眾存款,經營行為有一定限制。貸款公司靈活高效的信貸服務,能夠滿足農戶和微型企業分散、小額的信貸需求。
1.2.3 農村資金互助社
農村資金互助社是經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由鄉、鎮、行政村的農民以及農村小型企業自愿成為股東,為其社員提供存貸款和結算等業務的機構。資金互助社一般貸款利率比農村信用社低,且具有本地化、運營成本低、貸款程序簡單等優點。但是由于資金規模小,缺乏專業的經營和風險管理能力,農村資金互助社很難滿足農村市場對大額、長期資金的需求。
2 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現狀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具有與農戶和農村的私營小企業信息更加對稱、對一級法人機制貸款審批更加靈活、資金借貸的手續更便捷等優點,不僅彌補了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不足,也代替了農村的民間借貸,對原有農村信用社等舊的農村金融機構形成緊迫感。因此,新機構的建立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村金融創新發展,刺激農村金融市場,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金融服務水平和質量。
銀監會將“立足縣域、支農支小”作為村鎮銀行培育發展首要目標。為了有效解決金融服務薄弱的中西部地區銀行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問題,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和偏遠地區的金融供給,促進村鎮銀行持續發展。2018年1月,銀監會發布了《關于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以求進一步做好村鎮銀行培育、監管工作。
在農村設立新型金融機構,不僅能留住農村的資金,而且能把城市和國外的資金引入到貧困的農村。而且,在將資金引入農村同時,也引入了新的理念和技術、多樣化和有特色的金融產品、抵押擔保方式和差異化的金融服務等。總之,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有利于活躍農村市場,提高農民收入,對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具有積極作用,能夠助力鄉村振興。
3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盈利難且盈利周期長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要達到一定的資產規模才能實現盈利,但是該機構是為“三農”服務的,而我國的“三農”資金需求呈現小額且分散的特征,因此,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難以達到一定的資產規模。同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風險大、成本高、收益低,且網點單一、渠道不暢,很難盈利。盈利難且盈利周期長,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全面發展的阻礙。
3.2 監管難度大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設立在農村,不同地區金融機構的經營規模、業務種類有一定的差異,監管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很難保證對其實行有效全面的監控。因此,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存在一定的難度,會給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3 融資渠道窄
目前,我國村鎮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內外銀行資本、國內產業資本以及民間資本,貸款公司主要由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是由農民和農村小企業投資組建,這實際上限制了吸收資金渠道,從而導致融資渠道狹窄、資金少,無法滿足“三農”發展的資金需求。融資渠道狹窄、資金少,成為“三農”發展的瓶頸。
3.4 農村金融市場環境不完善
農村金融相關的法律體系不完善,且有些地區的信用環境差,大多數農村金融消費者不了解相關的金融知識,且受教育程度低,不會運用金融工具,阻礙了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
4 全面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對策
4.1 完善信用體系,優化農村信用環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的需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是最重要的內容。1)要加強誠信宣傳教育。政府應聯合金融機構、社會團體等,開展適應農村特點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村信用宣傳教育的實效性和普及性。2)要加快信用立法。建立社會信用制度的基礎是農村信用制度的立法。加快信用立法可為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活動提供公開、完整和穩定的標準,引導和保障社會信用活動和行為健康有序發展,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且違約責任得到強化,失信成本提高,為鄉鎮個人和企業等主體提供法律保障。3)建立鄉鎮企業和農戶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加快推進鄉鎮企業和個體農戶的基本信用信息數據庫工作,盡快實現全國鄉鎮企業以及農戶個人信用信息的充分收集和查詢服務。督促和指導金融機構提高征信的數據質量,全面、及時、完整地將涉農的信貸業務數據信息納入個人和企業信用數據庫。4)健全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積極推進建立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多層次信用擔保機制;鼓勵和動員擔保機構拓展農村擔保業務,支持農業的相關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資金來參與組建擔保公司,為“三農”的貸款做擔保;建立信用調查、信用評級咨詢等中介機構,借鑒他們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幫助農村經濟主體提升信用管理水平[3]。
4.2 加強政府監管
加強政府監管能夠有效減少銀行風險,保障客戶利益,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同時還能保證有效且公平地進行貸款發放。而要加強政府監管,就要建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體系。1)采用傳統業務監管與新型監管理念并重的方式。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制度上必須嚴格,市場準入制度的確立不能由銀行所在區域決定,而要以更加嚴密的方式來降低風險系數。并且,監管模式還應該滲透到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日常經營,比如將傳統的存貸款進行單獨監管;嚴格控制內部人員在工作期間與外部人員的關聯交易;加強機構高管人員和董事任職的資格審查;健全監管制度,牢記機構建立的初衷,真正服務“三農”。2)以調控利率來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創新管理制度。開放利率才可以保證新型金融機構貸款的定價能夠有效覆蓋潛在風險,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和持續盈利。從目前來看,國家還需要進一步開放農業金融相關領域的市場利率,讓農村銀行的利率水平真實反映資金供求情況及平均風險水平。監管部門也應該強化利率的控制作用,規范農村融資活動,堅決杜絕高息攬存和高利貸行為。
4.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因為農村融資具有高成本和高風險的特殊性,沒有財政和稅收的支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是無法發展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農戶和農村企業作為發展對象,自身籌到的資金有限,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必不可少。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應立足于自身的突出優勢和比較優勢,積極尋找政府相關政策支持。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金融的財政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政策支持體系,推動更多的金融資源為其服務。財政部也應積極向金融機構制訂有針對性補貼的政策,增強金融機構資金的可持續性。在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時,要注意財政、監管和貨幣政策的配合,并通過多項政策組合形成合力,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對“三農”服務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4.4 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資金來源不足已成為制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1)引導民間資本有序、規范投資,改善資本結構,增強資金實力。2)增設營業網點,以便吸收更多的儲蓄存款來擴大資金來源。3)積極探索研發適合農村的金融產品,擴大吸收存款規模,擴充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 漆銘.村鎮銀行管理模式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8
(8):73-78.
[2] 陳希琳,李雪嬌,許亞嵐.強化監管引領 深化體制改革 推動村鎮銀行健康可持續發展——訪中國銀保監會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監管部主任郭鴻[J].經濟,2018(Z2):
52-57.
[3] 李榛.中國農村金融改革40年的經驗與啟示[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8(8):73-78.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