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榮 彭一航
摘 要 在創新2.0背景下,我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并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資源觀也隨之發生重大變化,農業資源的價值和利用方式也發生了多樣化的轉變。基于此,基于成都市新農村規劃設計實踐,對成都市農村資源規劃利用途徑進行研究,梳理出創新2.0時代背景下成都市農村生態資源、農業資源和“鄉愁”資源的利用途徑。
關鍵詞 創新2.0;農村資源;利用途徑;四川省成都市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57
1 創新2.0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生態轉型和新農村建設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援城市來發展工業化,導致出現“三農”危機、鄉村衰落、城鄉矛盾加劇。工業化基本完成之后,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也逐漸向低碳、生態經濟轉型。自2003年中央1號文件開始聚焦“三農”問題,國家扶持“三農”的政策相繼出臺:2004年,我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階段;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15年,國務院通過《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同時,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進行。
創新2.0模式是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面向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一種創新形態,是一種以面向用戶需求的應用型創新為主要方向、來源于生產活動的創新方式。“互聯網+”是創新2.0時代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融合而形成的新業態。在創新2.0和生態經濟轉型背景下,對農村農業資源的規劃利用也進入創新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業態新形勢。
2 創新2.0背景下農業資源概念界定、類型和價值
傳統農耕時代人類考慮的農業資源是水、耕地、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由于我國地貌復雜多樣,農業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有很大限制。對農業資源的概念界定的眾多影響因素中,人類資源觀是最根本的,它的發展和變化標志著人類對農業資源利用研究的演變過程。隨著人類認識到掠奪式工業文明會帶來自然危機、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以及由此而引發生存危機。人類開始向生態文明轉型、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建立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觀[1]。
在創新2.0背景下,我國正值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并大力發展新農村建設,資源觀也發生了重大改變,農業資源的價值有了多樣化表現,不僅在于其生產價值和商業價值,還有審美價值和精神文化價值,更有隨著工業化發展資源消耗和城市擴展而日益稀缺的生態環境價值。由此可知,現代的農業資源涵蓋傳統資源要素,還包括荒山、郊野、農田等生態資源,互聯網+農業資源,生態農業資源,現代農業資源,綠色三產型農業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物質文化資源,鄉土空間資源以及由此衍生的旅游資源等等。
3 創新2.0背景下成都市農業資源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在創新2.0時代背景和新農村建設政策背景下,成都市二、三圈層區市縣農業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成都周邊農村地區郊野農田如何在兼有收益產出的情況下又同時承擔成都市主城區強有力的生態保障;傳統農業如何在保證糧食產出和食品安全的情況下向現代農業、綠色農業以及休閑觀光體驗等服務型農業成功轉型;“鄉愁”文化資源如何在鄉村的現代化進程下得以留存并且成為鄉村旅游的顯性資源;鄉土空間資源如何在原有農村衛生條件較差的環境中治理出可觀、可游、可感的“鄉愁”空間要素;成都平原的川西林盤資源如何創新式發展;承載鄉村文化歷史的建筑物甚至是斷壁殘垣、瓦罐瓢盆等的物質資源如何延續利用,接續鄉村歷史脈絡成為記憶要素;作為創新式發展鄉村的主體——人,不管是本土還是外來的人,如何在尊重和延續鄉村文化和物質空間的同時給鄉村帶來新的生長點;鄉村旅游如何能突破季節性影響而帶來的淡季束縛而保持企業和農民有穩定和持續的收入。以上都是創新2.0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成都市農村資源兼具發展機遇和挑戰的發展背景。
4 創新2.0背景下成都市農村資源及其利用途徑探索
4.1 生態資源的利用途徑
成都市二、三圈層農村地區是成都市主城區的生態屏障,是消除成都這個大城市由于人口集聚和資源消耗所帶來的負面環境問題的生態腹地,其生態作用對成都市發展生態宜居的花園城市至關重要。農村生態資源要素主要包括農田、園藝、林業、水系、林盤、山地等,是農耕生產要素,也是生態資源要素,所以其利用途徑主要有農林生產、休閑觀光、教育體驗、生態生產、游憩修養等,其生產、生態、休閑綜合利用方式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湖田草有機生命體”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理念。
4.2 農業資源的利用途徑
自古以來,農業資源主要應用于農業生產。但隨著創新創業和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農業資源面臨著眾多的轉型發展機遇,其利用途徑主要有以下4種。
4.2.1 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為農業創新發展提供了信息通道、電商平臺、智能物聯網絡等,能及時有效地獲取市場信息、對農產品有效宣傳、縮短農業生產與消費者購銷環節、降低了購銷成本等。
4.2.2 生態農業
樹立生態優先理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傳統農耕文化是當前發展生態農業的本源,如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天人相參、精耕細作”的傳統技術體系;利用物種共生原理抑制病蟲害保護生態環境等。生態農業不僅創造綠色優質高效農業、保證食品安全,還可以構建山水良田的美麗鄉村圖景。
4.2.3 現代農業
我國未來要在越來越少的土地、水資源背景下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創新發展現代農業是唯一的出路。成都市二、三圈層農村地區地形多樣,比較適合現代農業的業態有成都市二圈層近郊區蔬菜種植的現代化溫室、三圈層區縣市農村山區和丘陵適合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近郊資源條件好的農村可以開展休閑觀光農業、三圈層外圍有比較好的環境承載能力的鄉村可開展現代化、集約化的養殖業。
4.2.4 綠色三產型農業
中華文明起源于農耕文明,鄉村即便是我們尋根溯源之所。正如三智書院高斌所說:“耕讀間隱藏著中國文化恢弘而幽深的智慧,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在創新2.0和鄉村旅游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回到鄉村創新創業,于是有了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采摘農業、都市農業、體驗農業、教育農業等多樣化的綠色三產型農業形態。
4.3 “鄉愁”資源
在對成都市鄉村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將鄉愁農業資源概括為非物質文化資源、物質文化資源和鄉土空間資源3類,根據不同的資源類型分別歸納其利用途徑。
4.3.1 非物質文化資源
非物質文化資源包括民俗、節慶、民族文藝、手工藝、習俗等,可采取創意挖掘型的利用途徑。對各種生產、飲食、文化類的習俗、民俗、文藝、節慶挖掘其歷史和文化并創意開發成體驗活動;特色手工藝可挖掘其技藝文化和產品品類,根據顧客群體需求和喜好創意制作成特色手工藝品展覽、販賣和制作體驗等。
4.3.2 物質文化資源
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指鄉村中的宗祠建筑、傳統民居及院落、傳統建筑結構和材料、農家灶臺的三口鍋、廢棄的瓦罐瓢盆、農具等,可采取再造型利用途徑。如對形制較好的傳統民居和院落可以改造為民宿、農家樂、農家書屋、幸福食堂、農家茶座等;對有典型川西風貌的老建筑即使比較破敗甚至是有年代感的斷壁殘垣也可采用現代隱蔽式的材料和技術進行保護和加固之后再造使用[2]。
4.3.3 鄉土空間資源
鄉土空間資源包括傳統街巷和廣場、村口、古井橋頭、田間地頭、河塘、草垛竹林、郊野等,可采取開發型利用途徑。如傳統街巷可開發成土特產、小吃、手工藝品集市,廣場可組織民俗文化活動,沿河可開發成綠道騎行,荷塘可觀景垂釣,可稻田捉魚、可郊野拾趣等。
5 結語
創新2.0背景下農業農村資源利用途徑包括:1)產業融合,突出表現為一產向三產尤其是旅游服務業的延伸性融合;2)農業資源向現代化和生態化轉型;3)依托“互聯網+”技術創新農業農村資源利用方式。
參考文獻:
[1] 郭艷榮,張俊偉,李莉萍.四川省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3):166-171.
[2] 王海燕.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農業資源承載力和可持續性評價[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