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紅
摘 要 高標準農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建設高標準農田是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護耕地環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基于此,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為研究對象,分析基本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分別從全局規劃、基礎設施維護機制、質量控制、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闡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建設;維護機制
中圖分類號:S28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6.085
我國為農業大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用地緊縮,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已成為新時代的重要課題。基于此,分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實現對農田的綜合治理。
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農田基礎設施維護機制
維護基礎設施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關鍵。當前,我國農田基礎設施沒有得到相應的維護,農業生產者只重視農業生產活動,不重視公共農田灌溉等設施,導致基礎設施缺乏管理,設備維護不到位。而且,多數基礎設施處于室外,季節變化對設備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縮短了設施的使用壽命,限制了農田水利設施功能的正常發揮。一般情況下,基本農田基礎設施由當地村委會管理和維護,但相關職能部門監管不到位,沒有建立維護機制,導致基本農田基礎設施管理工作不夠深入[1]。各地方政府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的爭取積極性較高,對建設的過程較為重視,卻忽略了建后的管護工作,一些破損的路、溝、渠等未能得到專業維修,也缺乏專業的管理,“重建輕管”的現象較為普遍。
1.2 農田機械化作業條件受到限制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進程中,機械化作業、自動化作業是農田建設的重要目標,但農村田間道路問題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生產,機械化設備無法被廣泛用于田間。農機設備體積大,運輸和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田間小路的損壞,且土路容易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土地泥濘不利于農機設備的使用。雖然當地政府展開了田間道路的維護管理,但依然存在兩方面問題。1)基本農田缺乏全局整體規劃。集中連片的農田沒有被全局規劃設計,土地置換調整存在問題,導致農業機械化設備無法發揮作用。2)田間道路缺少維護。雨雪天氣后,大雨沖刷了田間土路,導致道路崎嶇不平,車輛難以進入,無法保障農機設備的運輸。如果不及時修護道路,將會導致路基受損,甚至影響道路的正常應用。
1.3 建設規模大,資金無法得到保障
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但這項工作規模巨大,無論是人力還是資金,都要集中調動。當前,國家農業部門不斷增加對農業建設的財政撥款,財政部門、水利部門與農業部門一同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但基于各職能部門的共同建設,資金無法集中應用,各部門缺乏妥善的溝通機制,項目之間聯系難以區分,導致高標準農田建設在資金利用方面不夠合理,部分資金存在不必要的浪費現象。比如相似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被重復開發,或項目規劃、審批與實施需得到多方協同,資金審批流程煩瑣,資金分散管理,不利于農業財政資金的高效利用。
1.4 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一項系統性過程,項目建設涉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服務和建后管護等方面的內容。但當前仍有相關部門承擔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經驗不足,存在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理解不夠深入,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學習、研究不夠,對新政策摸不準、吃不透等問題,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切實有效的新措施,導致在高標準農田擬建項目中更改項目選址;在編制項目初步設計時,不能達到相關規范要求,多次修改初步設計,影響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實施進度。機構改革后,原來多個部門負責實施農田建設項目監督管理職責整合到農業農村部,人員編制大量縮減,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未能形成系統完備、分工明確、層次清晰、上下銜接的人才隊伍體系,導致工作推進滯后。
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有效對策
2.1 全局規劃,建立農田管護機制
2.1.1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農村農業部在近日印發《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規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應堅持“規劃先行”,遵循“突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分期建設”的建設原則,明確農田建設區域布局,優先扶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將這兩個區域建設為高標準農田。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應遵循全局規劃、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土地環境、氣候環境,按照集中連片的農田發展規劃要求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利于今后更好地開展田間機械化作業。高標準農田建設前期要廣泛聽取當地村民的意見,充分尊重當地的生產生活習慣,進行科學選點,確保規劃工程設計科學、布局合理、實用可行。明確有關部門的職能,促進多部門共同協作,合理劃分權責,做好基本農田的綜合管理。相關工作建議有以下3點。1)成立項目領導小組,政府職能部門直接領導,協調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2)建立問責機制,明確部門職責,對潛在問題進行預警。3)基于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做好分內工作,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改革力度,將項目的審批權力下放給基層部門,使項目審批流程得到簡化,鼓勵基層單位做好該項工作。
2.1.2 全面質量管理與PDCA循環
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嚴格執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 30600—2014)、《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T 2148—2012)、《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范》(NY/T 2949—2016)等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投資大、施工任務重、工期短、技術要求高,應擇優選擇具有相應資質要求、施工水平好、信譽較好的施工單位進行科學、規范、系統的項目建設和管理;應嚴格執行公示公告制、合同制、招投標制、監理制、結算審核制;應完善建設管理模式,解決管理力量不足問題,加強對建筑材料質量、施工環節等監管;應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加大工程質量抽出抽測力度,保質保量保安全,順利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早見成效,把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樣板工程。
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考慮融入全面質量管理措施,注重全員參與質量控制,以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穩定發展。使用PDCA循環軟件程序,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的順序開展農田建設工作,為農田建設質量控制提供4個重要環節。1)P階段。主要是制定工作計劃,按照工程實際情況設置計劃目標,滿足農業生產需求。2)D階段。落實計劃,達到預期建設成效。3)C階段。對方案的成果驗收。4)A階段。當成果驗收不佳時,歸納總結原因,將其作為下一輪PDCA工作的重要參考。
此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質量控制需要得到足夠的資金保證。因此,政府應加大對項目的投入力度,為項目爭取更多資金,可通過請示上級部門撥付土地出讓金或將項目管理投資費用作為重點,合理規劃投資成本等方式。同時,可綜合開發水利項目,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資源支持,鼓勵社會團體投身于建設活動[2]。
2.2 創新農田基礎設施維護機制
近年來,隨著人們觀念的變化,農業生產者開始對農業公共基礎設施進行維護。因此,相關部門應創新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維護機制,加大對農機設備等基礎設施的維護力度。1)引導農業生產者樹立對基礎設施的愛護意識,促使生產者在使用的同時做好維護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關注細節問題,做好基礎設施的保養與維護。這樣的維護效果遠高于管理效果。2)完善建后管護制度。重視建后工作力度較為薄弱的管護環節,實現有人管、有錢管、管得好。項目建成后要辦理移交手續,簽訂后期管護合同,確立責任人與責任單位,將責任落實到個人,確保固定資產不流失。確立基礎設施與農田維護周期,建立獎勵激勵機制,對惡意損壞基礎設施、破壞田地的人予以嚴懲。通過科學完善的農田管護制度,提升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農田保護意識,確保工程長久發揮效益,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順利進行。3)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資金投入,特別是基礎設施保護部分,定期修理或更換設施零部件,對設施進行保養,盡可能延長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3]。
2.3 統籌推進耕地質量管理
根據區域內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和質量現狀,突出糧食主產區和主要農作物優勢產區,結合區域農業生產特點,針對耕地質量突出問題,因地制宜開展耕地質量建設。在質量管理上要采取“改、培、保、控”等措施,“改”就是以科學措施改良土壤;“培”是要培肥地力;“保”是推廣保護性耕作,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控”是控施化肥農藥,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阻控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控制農膜殘留。以上措施要覆蓋90%以上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確保建成后耕地質量等級有所提升。
2.4 加強業務學習,提升管理隊伍素質
高標準農田建設有著成熟的管理辦法與程序,與其相配套的從實施方案到招投標、從施工監理到財務、從項目檢查到竣工驗收的政策與規范十分全面,相關部門也出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明確了農田建設的國家級標準,填補了業務空白。但是,仍有部分項目單位在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時無從下手。因此,項目負責人和相關人員應積極參與相關培訓,了解通則中提出的要求,提升自我工作能力,掌握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知識。國家農業農村部要按照新的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要求,加快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農田建設管理新體制,整合配齊農田建設管理業務技術骨干力量,認真組織學習并貫徹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田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耕地質量等級》以及《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等有關工程技術規范和標準,提高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建立高素質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人才隊伍。
3 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城鎮化進度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農村勞動力數量下降,有必要在農村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我國各地區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可通過建立農田管護機制、創新農田基礎設施維護機制、加強質量控制,提升管理隊伍素質等方面促進我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進而推進我國農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2019(23):45.
[2] 韓道寬,張仲伍.黃土高原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以山西省浮山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5):181-182,185.
[3] 譚敏.長三角經濟區“三位一體”的高標準基本農田選址與建設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7.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