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琨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種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在受教育者心中建立文化自信,是學校教育的使命。在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學校課程自主開發意識強,自理程度得以增強,如何通過課程自理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我們嘗試通過基于綜合實踐活動框架下開展區域文化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來溝通區域文化與學校課程之間的新樣態,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區域文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自理
【課題】基于“廣府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建設研究,編號:2016ZC021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30-02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是它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豐厚積淀,是它發展前行的基石與底氣。
從2001年教育部《基礎課程改革綱要》明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學校課程的自理程度得以增強,課程多樣化的趨勢日益加快,課程內容也向如何更能適應人的發展這個方向不斷調整。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各級教育教研部門、各類學校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奮力前行,以學校為單位構建的特色課程亮點頻出。近年來,我們立足西關文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面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與實踐。
一、建立區域文化課程資源,為學校課程自理提供豐富選擇
建立區域文化課程資源,要注重對地域文化資源的系統化整理。廣府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關文化則是廣府文化的縮影。這里既有“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自然美景,也有“生猛鮮活、清淡適口”的西關飲食特色;既有十三行、西關大屋、古祠的歷史沉淀,也有詹天佑、陳鐵軍、康有為等人的熱血春秋;既有粵劇、粵曲在市井古巷中的宛轉悠揚,又有廣繡、建筑等藝術的傳世留芳……如何將這些星星點點的地域文化資源串連成一個整體鏈?我們從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實際、從學校的需求與課程發展出發,充分發揮區名師工作站、區導師工作室的職能,組織骨干、新秀教師對荔灣區內的文化資源進行摸查、整理,分別從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五大維度十四個方面對區域內的可利用資源進行了整理歸類,形成了《荔灣區整體資源一覽表》。
建立區域文化課程資源,要注重建設網站資源共享平臺。近幾年,我們將區域文化資源制作成電子網頁資源庫,同時集合優秀的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科組課程開發案例、一線教師教學實踐經驗及課例等,以供參考與借鑒。
二、開發區域文化系列課程,為學校課程自理預留活動領域
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在基于綜合實踐活動框架下的區域文化課程開發設計以《基礎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引,圍繞《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的通知》,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作為課程總目標之一,以區域文化課程資源為基礎,融合各校特色文化課程的建設需求,以學生的需要、興趣和愛好為出發點,注重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特殊性,堅持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與綜合性,從實際出發,通過課程的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樹立文化自信。
區域文化課程的系統性開發要充分體現區域文化的生活素材,強調區域文化中“活”的成分,為此,我們打造了一系列的綜合實踐活動“荔灣文化精品課程”,以“童享荔灣”為例。這套課程以荔灣地區獨特的衣、食、住、行文化為主題軸,綜合聯系荔灣的人文歷史和學生的社區實踐、學科技能等活動領域資源,我們有機整合出《錦繡荔灣》《味嘗荔灣》《家在荔灣》《“龍”行荔灣》四本教材,并配備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由課程背景、課程目標、實施規劃、重點課例設計、評價指導等要素構成;學生用書以“開動腦筋,我會問;策劃活動,我能行;小試牛刀,我會做;取長補短,我能改;豐盛材料,我會集;多彩成果,我會展;博采眾長,我能知”為課程結構。這套課程旨在引導教師和學生走出校園,深入自己生活的世界,由淺入深地探究荔灣文化,從激發興趣到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一步步地將文化的種子根植在學生心中,我們更應整合與維護,使之發揮更好的效益。
三、構建區域文化課程模式,為學校課程自理提供實施導向
區域文化課程的實施我們總結了一個“大主題,長周期”的課程模式,每一個主題基本是以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為時間跨度,在區域內學校同期開展,由各學校自理本校課程內容。這樣的課程模式目的是給予學生更寬松的活動時間與空間,利于學生深入探究相關知識,用心感受地域文化的色彩,在情感上相互融合。
“大主題,長周期”的課程模式分為七個步驟:活動準備——選題與制定計劃——初期實施——中期匯報指導——成果形成——成果匯報及知識集成——評價反思。在活動準備階段,核心任務是讓學生了解某一文化領域的概況,達到對該領域的基本認知,并引導學生通過不同途徑自主或小組合作形式獲取可以利用的所有學習資源,此階段的關鍵是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認知程度和認知基礎對該領域提出問題。在選題規劃階段,根據學生對某幾個問題的感興趣度,將學生從自然組分成若干任務小組,形成大主題下的分支小主題,在教師的指導下規劃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在初期實施階段,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嘗試運用各種問題解決方法,在特定的實踐情景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四、強化區域文化課程研訓,為學校課程自理提供堅實力量
區域文化課程的實施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對文化的理解與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課程實施效果。
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對區域文化課程的內容開發、目標設計、校本化實施、實施過程中的方法論、各實施階段的有效指導、課程評價、區域性整體推進、教師培訓、公共關系處理、安全管制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
開設繼續教育課程。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和各學校分別設計有針對性的繼續教育培訓課程,以專業化課程形式幫助教師了解課程的價值及目標取向,把握課程的基本理念,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點評,每月組織參觀學習和現場教學交流等活動,提高指導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課程設計、教學與執行能力。
搭建教師網絡教研平臺。集合區內優秀科組、骨干教師力量,將實地講座、區域示范課借用網絡錄播系統、微信面對面建群、QQ在線視頻等形式展開教學和異地研討,增加教研活動的普及面、靈活面和使用面。網絡教研平臺要取得實效,還需建立一定的學習管理機制,如在錄播教學過程中,借助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網站中的聽評課軟件,教研員根據教研內容,給片區小組下達學習任務單,教師可隨時隨地與線上同片區的聽課者組成任務小組,共同完成進行學習內容和分享經驗。這類主題式的學習共同體,極大提升教師參與研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學校成為課程的管理者,課程就有了更寬泛的自理空間。學校課程自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當地的各種課程資源,這與地方文化就產生了唇齒相依的緊密關系。地方文化為課程自理提供物質與精神基礎,課程自理則實現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延續與創新,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個體建立起文化自信,這種文化自信將是一種持久的力量,讓我們從愛家鄉、愛國家的濃厚情感出發,用心地去建設我們的家國。
參考文獻:
[1]耿令新.課程育人 多元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與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吉林教育,2018(05):22-24.
[2]黃光雄,蔡清田.核心素養: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 滕星.鄉土知識與文化傳承:中國鄉土知識傳承與校本課程開發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