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閆曉俊 唐承華 王秋月 馬文靜 李佳奇



摘要? ? 本文以生態恢復學、植被演替理論等為理論支撐,借鑒LID技術在濕地生態修復的應用,結合對四川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本身植物資源的調查,通過對不同植物的配置選擇,構建起了多樣的新舊植物景觀模式,用以探索科學合理的濕地公園植物景觀配置模式,以期恢復濕地公園植被生態多樣性,提升視覺景觀效果。
關鍵詞? ? 四川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園林;植物配置;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 ? TU986.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103-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vegetation succession theory,referring to LID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and combining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lant resources of Baihetan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Xinjin of Sichuan,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variety of new and old plant landscape models through the allocation and selection of different plants.It was to explore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etland park plant landscape configuration mode,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wetland park vegetation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mprove visual landscape effect.
Key words? ? Baihetan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Xinjin of Sichuan;landscape architecture;plant configur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
四川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成都市新津縣境內,是典型的河流漫灘和沙洲地貌。受亞熱帶濕潤氣候影響,濕地公園核心區擁有種類豐富的濕地動植物資源,但近幾年人們在場地周邊的開發活動,對基地原有植物生態環境造成破壞[1]。現在核心區僅存那些對水質要求低和抗逆性強的植物,同時也因為植物種類過于單一,隨之而來的就是濕地季節性功能失調現象,如對水質凈化的能力差、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為緩解和改善濕地核心區現存問題,一個具有生態修復功能的植物景觀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
1? ? 核心區植物景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 景觀現狀
四川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典型的濕生植物50余種,其中喬木有20余種,優勢樹種為水杉、楓楊,樹林茂密,處于近自然狀態。主要樹種為闊葉樹,也有栽培的針葉樹種水杉。草本種類較豐富,優勢種有虉草、稗、水蓼、問荊,植物群落有虉草群落、水蓼群落。其中,虉草群落蓋度達90%以上,部分區域伴生有多花黑麥草、棒頭草、蛇床、水蓼、水芹等;水蓼群落呈小片團簇狀,常被虉草群落包圍,伴生種有棒頭草、雙穗雀稗、問荊等。
此外,有水生植物10余種,挺水植物有稗、粉綠狐尾藻、空心蓮子草等。稗群落成片生長,群落內伴生物種較少,在群落邊緣水面伴生有浮萍、紫萍和滿江紅,在水岸邊出現菵草、虉草、水蓼、水芹等。粉綠狐尾藻群落呈團塊狀點綴在水面,邊緣常伴生有浮萍、紫萍、滿江紅等。空心蓮子草群落內伴生植物極少。
漂浮植物有浮萍、紫萍、滿江紅和鳳眼蓮。紫萍+浮萍群落在水田、水洼等靜水面成片分布,水質富營養化,伴生物種常可見到滿江紅。滿江紅群落在局部水域處于優勢地位,繁殖快,冬季常成唯一的浮生植物。鳳眼蓮群落分布面積很廣,形成單優群落,僅在群落邊緣有紫萍和浮萍伴生。
沉水植物有菹草、金魚藻、狐尾藻等。菹草群落順著水流方向成片生長,多分布在局部水域,伴生種有水綿。狐尾藻群落幾乎分布于核心區的每一個水域中,生命力強、根系發達、生長迅速。此外,還未見浮葉植物的存在。
1.2? ? 存在的問題
目前,濕地植物整體上種類較豐富,植物群落較穩定,但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現有植物觀賞性差,開花品種少,色調單一,花期錯落,缺乏景觀的異質性[2];二是缺少灌木和浮葉植物,生態結構不豐富、生態效益不明顯,水生植物種類也較少,不能建立良好穩定的水環境生態系統;三是由于缺乏管理,雜草叢生,部分入侵性植物(如空心蓮子草、鳳眼蓮)生命力極強、繁殖迅速,堵塞水面,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繁殖過多破壞景觀、滋生蚊蠅等;四是植物形成的群落較少,整個群落往往以一種植物為主要優勢種,形成單優群落,伴生植物數量極少,不利于豐富的群落的建立,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下降,生物鏈缺失;五是現有植物的季節性功能失調現象明顯,冬季景觀較差,夏季植物生長過旺,過于密集,造成水面堵塞、水下空氣缺少、浮游類微生物頻生,最終破壞水體景觀。
4.2.2? ? 不同場地的植物配置。四川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場地包括深水區、淺水區、水邊、岸線、陸地區,不同區域的植物配置也存在差異。
(1)深水區植物配置。對水深0.9~2.5 m的水域,主要考慮濕地凈化污水作用和自凈能力,在植物上選擇凈化能力強的沉水植物和部分浮水植物,如苦草、狐尾藻、浮萍等,都有良好的水凈化能力[10]。
(2)淺水區植物配置。對水深為0.3~0.9 m的水域,以營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觀為主,主要考慮遠觀,植物配置注重整體大而連續的效果,水生植物應用以量取勝,營造一種壯觀的視覺感受。該區域以多種水生植物交錯配置,可形成層次豐富、寧靜和諧的水生植物景觀。為了營造豐富良好的景觀效果,一般選擇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模式,如香蒲群落、荷花群落、千屈菜群落構成復合的多結構群落組團,方能形成良好的視覺體驗。
(3)水邊植物配置。此區域為水域和陸地或沼澤地的過渡地帶,水深0.3 m以下,可配置以線性葉為主的禾本科、莎草科和燈心草科等濕生高草叢和部分挺水植物[11]。利用叢植、片植和散植的配置方式,點綴于水邊,形成倒影入水、疏落有致的景象,野趣十足。
(4)岸線植物配置模式。岸邊植物的種植不僅能豐富水面色彩,也能使生硬的駁岸更柔和。核心區的水岸多為土岸和石岸。土岸的地形變化豐富,自然流暢,植物種植要自然、?結合地形,考慮用多年生花卉結合濕地植物來布置花境,在植物配置上注意營造豐富的結構層次,形成精致優美的鄉土花境景觀。石岸的岸線比較生硬無趣,植物選擇上需要用枝條細長的植物來軟化邊線,使之更加生動有趣,如迎春花、貼梗海棠、黃荊等。
(5)陸生植物配置模式。①喬—灌—草型植物配置模式。在陸地部分結合喬灌草型的植物種植能很好地圍合和分割空間,形成不同的活動場地,形成前后錯落、垂直郁合的緊湊的植物群落,得到較大的生態效益,通過季相、色彩、高矮的搭配,形成極具觀賞價值的景致,是陸地植物配置的主要模式。②喬—灌型植物配置模式。喬灌型植物配置適用于地面鋪裝的活動場地,通過喬木和灌木的圍合,裝扮了垂直空間的景象,形成了優美的林冠線,又不會占用過多的場地面積,便于景觀小品和休息、娛樂設施的擺設,是活動場地的理想植物配置。在喬木選擇上選擇黃葛樹、楠木等能有較大蔭蔽空間的樹種,方便人們在林下空間進行休息、活動。③喬—草型植物配置模式。此模式具有喬木和地被/草坪雙層結構,可形成開敞空間,為游客提供大面積的活動空間,主要通過開敞的視線,讓人們注意到孤植、叢植的喬木的壯美,營造出空曠的植物空間景觀,進而產生明朗、簡單的視覺景觀效果,還能形成良好的透景線,便于引導游客觀賞遠處的濕地景觀。服務設施綠化區、休息小廣場、游樂區和科普教育館等均可使用該模式進行植物配植。
5? ? 結語
在新津濕地建設中,植物景觀的營造始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四川新津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的植物景觀模式構建從2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植物景觀的生態修復系統的構建,基于LID理念的濕地生態修復技術,建立陸生、濕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有機結合的物種多樣性模式、優勢種主導+伴生種的群落建立模式和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的植物組團模式,達到良好的生態效益和建立物種多樣性;另一方面是植物景觀的視覺美感建立,主要是在景觀層次、色彩及植物季相等方面的充分合理的設計,選擇以觀賞性為主的濕地水生植物,在能營造場地自然狀態的同時,能增加濕地景觀的觀賞性,需要注意選取姿態優美,色彩豐富,花期果期時間長,且秋季變色明顯的品種,搭配層次高低錯落[16]。由于核心區水域面積大,構建豐富的水面植物景觀也十分重要,使得水面景觀和陸地相互映襯,打破目前國內濕地公園普遍存在的水面景觀是陸地景觀的陪襯的現象。
6? ? 參考文獻
[1] 李文英.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管理現狀與展望[J].中國城市林業,2010,8(3):50-52.
[2] 黃成才,楊芳.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4,23(3):26-29.
[3] 劉碧云.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框架探討[J].林業勘查設計,2010(1):126-129.
[4] 潮洛蒙,俞孔堅.城市濕地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對策[J].規劃師,2003(7):75-77.
[5] 孫宏,張學星,陳強,等.滇池南岸白魚河濕地植物景觀改造模式探討[J].廣西林業科學,2011,40(1):34-37.
[6] 呂忠海,吳建平.人工濕地植物配置需考慮的幾個方面[J].養殖技術顧問,2012(4):256.
[7] 吳偉林.濕地公園建設中植物配置與景觀營造的分析與探討[J].種子科技,2019,37(4):87.
[10] 徐新洲.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8.
[12] 劉智.河口人工濕地植物配置與景觀建設維護研究:以沈陽市輝山明渠河口濕地為例[J].環境保護科學,2013,39(5):31-35.
[14] 王巧靈.長沙市洋湖琓濕地公園的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4.
[15] 歐克芳,林鴻,陳桂橋,等.挺水植物及其園林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8(20):8556-8558.
[16] 李婷,楊桓,郭麗,等.五種濕地植物組合對城市污水凈化效果的模擬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9(1):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