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虎 范結紅
摘要? ?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望江縣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在促進生態質量、國土綠化、森林安全、林業增效和林權改革等方面,多方施策、多措并舉,筑牢生態屏障。本文闡述了望江縣在推行林長制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績,分析了推進林長制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以期為望江縣林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林長制工作;實踐;問題;建議;安徽望江
中圖分類號? ? F326.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1-0148-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望江縣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邊緣、長江下游北岸,東南與池州市東至縣、江西省彭澤縣隔江相望,西南與宿松共泊湖為鄰,西北枕大、小香茗山與太湖接壤,北依皖水與懷寧石牌交界;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的地方。自201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林長制的意見》(皖發〔2017〕32號)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優化林業發展環境的意見》(皖辦發〔2018〕22號)要求,望江縣積極推行林長制改革,在促進生態質量、國土綠化、森林安全、林業增效和林權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闡述了望江縣林長制改革取得的工作實績,分析了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以期為望江縣更好地推行林長制工作,實現林業增綠、增效以及農民脫貧致富提供參考。
1? ? 工作實踐
1.1? ? 踐行新發展理念
望江縣自全面推行林長制以來,將林長制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和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五個一”工程,設立縣、鄉、村(片)、點五級林長制,共設立縣級林長20人、鄉村級林長為1 500人、護林員405人,實現了全縣林地1.7萬hm2和濕地等林長制全覆蓋。同時,望江縣積極做好“建、管、防、用”等4項工作,不斷優化林業發展環境,盤活本地林業資源,將林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環境治理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林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的全面增長。
1.2? ? 筑牢生態屏障
望江縣依托林長制改革,結合創建木本油料示范縣的契機,根據實際情況,將縣域內劃分為香茗山水源涵養區、南山泊湖濕地保護區、太陽山濕地保護區、沿江防護林功能區和環武昌湖濕地保護區等五大生態功能區,堅持“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同步推進,按照一林一策、分類施策原則,采取一系列舉措,筑牢生態屏障。
在丘陵低崗地區,積極推進芭茅山以及低產、低效林改造,發展油茶和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及特色經濟林。對沿江防護林區的長江防護林、林業血防等工程進行提升改造,大力栽植薄殼山核桃等;結合重點防護林建設、濕地保護等,積極種植抑螺防病林;建設長江沿線65 km和安九公路50 km高標準綠色長廊;發展“產業基地、林產加工、森林旅游”三大綠色產業。通過發展優質油茶產業、特色經濟果林產業、速生豐產林(竹)產業、花卉苗木產業,培育康養和田園綜合體,增加林業產值;著力打造“濕地+”品牌,實施武昌湖濕地植被優化、重建研究項目,建設水生植物種植繁育基地和防護林帶,并圍繞環武昌湖濕地帶,開發濕地旅游和生態休閑產業;在青草湖建立起淺水湖泊典型水生植物種植繁育基地和水生植物引種生態學研究實驗地。開發了林藥、林禽、林畜等多種林下經濟模式,發展貝母、石斛、覆盆子和梅花鹿等特色種養殖業[1]。同時,積極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實行森林保護與發展動態監管;全面提升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能力,實現林業無公害防治率達83%以上,種苗產地檢疫率達98%以上;通過“勸耕貸”、扶貧小額信貸、林業貸款貼息等方式,為農戶特別是貧困戶發展木本油料產業提供各類貸款;完善了森林保險機制,公益林、商品林、政策性森林保險投保實現全覆蓋。
以望江縣太慈鎮慈湖村為例,自實施林長制以來,該村堅持生態立村理念,積極建設旅游鄉村和森林村莊,做好“森林+”“旅游+”和“生態+”工作。將林業經濟與鄉村振興、環境治理等相結合,村集體共計流轉荒山逾66.7 hm2,經改造后種植油茶(牡丹、薄殼山核桃套種)、茶葉等63.3 hm2,并積極打造百果園。經過村莊整治和道路綠化,栽種樹木9 000株,改善了生態環境。全村共設林長、副林長、分林長共45名,確保了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人專管,責任落實到人,對各片的林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打擊,有效遏制了亂砍濫伐行為。
2? ?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 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優化
望江縣推行林長制時,在責任體系方面還要進一步落實。少數鄉鎮林長制實施目標模糊、責任不明、任務不實、缺乏特色等問題依然存在,推進過程中的形式化、模糊化等不良傾向仍然突出。相關配套制度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組織協調力量還需加強,大部分林長辦人員均為兼職,力量薄弱、工作效率較低。部分管理體制機制還需磨合,協調管理方面依然存在難度[2]。
2.2? ? 改革配套政策有待完善
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完善,享受生態紅利和產品的經營主體、企業反哺生態的補償機制還未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沒有得到同步跟進。林業工作問責制度相對較多,但林長制激勵機制還比較缺乏。對社會主體參與林業建設工程補助標準不高,獎勵份額不重,惠林政策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主體活力不足。林業投融資難的問題尚未有效解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措施滯后。
2.3? ? 基礎保障措施有待跟進
一是林長制社會宣傳工作不到位,存在“上熱下冷”的問題,基層群眾知曉度不高。二是財政對林長制推行資金投入不多,林業工程配套資金及時到位率低。三是林業科技支撐能力有待提升,林道、蓄水池等基層設施尚不完備。四是基層林業站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或老化,力量薄弱[3]。五是林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平臺建設滯后,科技成果示范與推廣有限,森林經營和產業發展科技含量低。
3? ? 建議
3.1? ? 對照標準,落實“五綠”任務
一是堅持護綠,守住生態紅線。完成《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規定的縣域內生物多樣性生態保護紅線,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開展以濕地保護修復和礦區植被恢復為主的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二是堅持增綠,拓展生態空間。以提高森林質量、優化樹種結構為突破口,統籌實施長防林、抑螺防病林等造林綠化工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4項創建工程等“增綠”三大工程建設。三是堅持管綠,控制生態風險。加強林業綜合執法,提高森林防火體系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建設水平,優化生態管護站點、檢驗檢疫站點、防火紅外監控站點、防火隔離帶等空間布局,構建天、地、空一體化自然資源管理與監測平臺,打造林業建設安全網,提升林業管護現代化水平。四是堅持用綠,促進生態惠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立足縣域實際情況,依托自身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建設優質油茶基地、特色經果林基地、林下種養殖基地、田園綜合體等[4]。五是堅持活綠,激發林業活力。培育壯大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積極引導集體林地規范流轉,促進林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健全林業管理服務體系,創新綠色金融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林權抵押貸款制度。
3.2? ? 規劃引領,凸顯區域特色
結合望江縣實際和生態功能區規劃要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在縣級林長制實施方案的基礎上,科學編制“一林一策”保護發展規劃,加強規劃建設,推進改造升級,在自然保護區、主要河流湖泊、重要生態廊道等重點生態區域推行林長制。
3.3? ? 注重實效,打造林長制品牌
圍繞武昌湖濕地保護工程,加快自然保護地建設。強化精品管理,積極推進林長制示范鄉鎮和示范工程建設,努力打造林長制望江樣板。
4? ? 參考文獻
[1] 王蘭英.歙縣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工作實踐與思考[J].中國林副特產,2019(3):86-88.
[2] 陳雅如.林長制改革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林業經濟,2019,41(2):26-30.
[3] 方志娟.黃山市徽州區林長制改革研究[J].鄉村科技,2019(4):67.
[4] 楊傳純.推進林長制改革的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8(19):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