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嵐
【摘要】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如果能夠從“眾生喧嘩”或“眾多雜音”中聽懂自己最想聽到的內容,并且或有頓悟、或有理解、或有引申,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養料和精神養料,是孩子的幸運,也是教師、家長和教育的幸運.
【關鍵詞】傾聽習慣;弦外之音;尊重體諒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立足數學課堂,培養小學生傾聽習慣的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3507.
彼得·德魯克有一句話很有意思:“溝通的關鍵是聽到沒有說的內容.”這就是說,聽不僅僅是“聽”本身,而要聽出“言外之意”,聽出那些難以言傳而又不得不言傳的地方,聽出那些內隱的、深層的、意蘊十足的地方.說得好不如聽得懂,大面積說,不如全方位聽.
一、在“半句話”中聽出弦外之音
聽過一節“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公開課,“輪子轉動是旋轉現象”“走路是平移現象”“大風車是旋轉現象”“升國旗是平移現象”“推拉窗戶是平移現象”……上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快速回答,幾乎昭示著學生對“對稱”等知識點已經處于“毫無問題”的前認知狀態.但是,事實的真相果真如此嗎?比如,一名學生說出了半句話:“推拉窗戶是平移現象,還有把門推開也是……”
“把門推開”是平移現象嗎?顯然不是,也就是說這個孩子的回答顯然是錯誤的,但是因為他只說了一半,同時,細究這名學生的發言,“把門推開”不是平移,而是旋轉,這還真既不是個案,也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例子——它不是平移,但它的確“平移”了;它不是旋轉(只旋轉了一半),但又的確“旋轉”了.就像秋千,它的上面沒有動,它也是圍繞上面的軸轉動的,雖然只轉了半圈,但它也是一個旋轉現象.
如果教師足夠細心,足夠耐心,有高度的警覺和敏感,不一定非要把“行云流水”的回答作為好課的標準,也不一定非要把“順暢精彩”的回答當作學生學懂的標志,反而時時刻刻注意孩子們“抓耳撓腮”的表情,捕捉孩子們還沒說完的話里面究竟有什么含金量.至少,孩子們會知道“推開窗戶”和“推開門”是不一樣的,“平滑門”和“帶合頁的門”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是“平移”,后者是“旋轉”;甚至孩子們還會知道“水池放水”是旋轉,“擰開飲料蓋子”是旋轉,原來……
二、在“圈外音”中聽出尊重體諒
以下是“方向和距離法確定位置”的教學片段:
教師問:“永昌縣西北方向已形成一股沙塵暴.假如你是永昌縣氣象局氣象中心發布人,向外發布時,怎樣向外描述沙塵暴中心的位置?”有的說用方向距離法,有的說用經緯線法.僅僅因為在本課的教學中,需要的是“方向距離法”,而“經緯線法”是下一課才涉及的內容,所以,學生提出用經緯線確定臺風中心的方法,沒有得到師生的及時回應,沒有被真正地傾聽并尊重.
并非師生不會傾聽,而是教師的心態決定了傾聽的“長度”——面對學生的“標準答案”之外的“圈外音”,我們不應該無視,不應該屏蔽,不應該關閉信息接收器.相反,如果我們認真聽,就會發現確定位置的不僅僅是方向距離法.
時下,教師視那個唯一的教學目標為一個強聲源,常常陷入一種不尊重的傾聽之中,所謂的“圈外音”的發言,常常被“被熄滅、被無視、被遮蔽”;學生不善于傾聽,盲目聽講,機械接受,只顧著自己表達,而沒有注意傾聽別人的發言,以至于一再重復別人發言的內容,以至于學習不快樂,發言不安全,思維不自由,傾聽不到位、不深刻、不全面.為此,我們必須引領孩子們積極地聽,認真地聽,關注地聽,聽得準,理解快,記得清,如此,才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應有的尊重.
三、在“不和諧”中聽出神奇之處
曾經聽過一節“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公開課,教師把9個巧克力藏于紙箱內,讓兩個孩子來取出這些巧克力的三分之一,一個迅速拿出3個巧克力,另一個出手慢了半拍,并且猶豫了一會兒拿出2個巧克力.頓時,臺下孩子們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取2個,不對,應該是3個.”正當大多數學生頻頻點頭時,角落里發現了一個不和諧音:“我認為他們這樣取出巧克力,都是對的.”
顯然正是這個“不和諧音”,才是有價值、有意義、有含金量的.此時此刻,教師不是“不了了之”,而是猛喝一聲:“單位‘1不同,那么它的幾分之一所包含的‘量相同嗎?”的確,第一次單位“1”是“9”,第二次單位“1”是6,所以兩次取出的個數不一樣.
面對學生的個性解讀,并以此衍生出的枝枝蔓蔓,教師不能輕率地下結論,而應層層開啟對話的大門,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容易被忽略的內涵,引導學生觸摸數學的神奇和廣博.比如,就上面的課例,假如教師利用這一意外生成的資源,順勢引領學生繼續探討,必將發現“分數”的更多神奇:誰來取走剩下巧克力的(4個)的二分之一(2個)?誰能自己說個分數,把這剩下的(2個)巧克力都拿走22?瞧,同樣是13,有的拿的是3個巧克力,有的拿的是2個巧克力;同樣是2個巧克力,有的表示是12,有的表示是22,分數王國真是奧妙無窮啊.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多少教育所到達不了的地方,正是我們的耳朵和傾聽所到達不了的地方.如何探索新課改理念下學生專注傾聽習慣的養成策略,以及學生注意分配能力、辨析能力、有意傾聽等能力的提高策略、方法和途徑,這是一門有意思也更有價值的藝術.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只要教師“真正把學生放在心里”,[2]時刻注意孩子們的半句話、圈外音和所謂的“不和諧”,那么,數學課堂就不僅僅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而隨后,在“眾聲喧嘩”當中聽懂學生,聽出精彩、聽出神奇、聽出意外之喜,也就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張齊華.既然殊途,自不同歸[J].小學教學,2016(3):35.
[2]李鎮西.得失寸心知[J].教師月刊,2015(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