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浩
【摘要】交流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也是直接體現學生數學思維的一種方式.針對如何提高交流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己的相關教學嘗試,對自主交流做了初步的探索,學會傾聽,讓學生有交流的依據;善于表達,讓學生交流自然發生;鼓勵評價,緩和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加主動交流,并結合相關教學案例進行補充分析.
【關鍵詞】交流;傾聽;表達;評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筆者一直致力于追尋學生數學課堂思考的有效方式,而課堂上的自主交流是使學生提高數學思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后筆者在課堂上對學生自主交流這一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形成了相應的訓練計劃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學會傾聽——交流的基礎
要想和人家交流起來,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學會傾聽,只有學會聽,才能理解別人說什么,別人怎么思考的.而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被動的聽,另一種就是主動聽,我們需要的是主動聽,是需要努力思考的聽,也是為了進一步高質量的交流做好準備的.
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對他人的發言是第一種聽,被動的聽,單純的看著人家說,并不思考人家回答的邏輯性,只關注人家的結果,或者等待教師宣布結果,抑或者等人家回答完后了再自己回答自己的,與他人回答的內容沒有絲毫的連接.這樣低質量的回答就是交流低效性的體現,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因此,剛開始訓練的時候,對學生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學會安靜地傾聽同學的回答,傾聽別人的回答是尊重他人的體現.第二個要求是讓學生努力積極的思考他人的觀點,重要的是聽懂別人是怎么思考的,思考別人回答的邏輯性,思考別人方法與自己方法的區別.
第一個要求是比較好實現的,一眼看過去就可以知道大家是否在聽了;但此時大家是被動地聽還是主動地聽就不太好直接觀測了.針對這個,我采取了一定的舉措,前期在他人發表完觀點后,我會主動問學生:你聽懂了嗎?還有什么疑問嗎?如果學生回答懂了,我會讓他再重復下那位同學的觀點并加以自己的解釋,一來可以顯示他是認真思考了,還可以再次重復,加深其他同學的理解.如果他在什么地方不明白,或者是還有什么疑問,可以明確地問出來,讓其他同學幫助解答.這也可以顯示他是努力思考了,而不是單純地聽完了,接著再讓其他同學解答這個問題,幫助部分存在問題的同學再次加深理解.
如,在“百分數的認識”教學中,某名學生回答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時.
生A:“因為百分數不可以表示一個量,分數可以表示一個量.”
師:“B你明白他的意思嗎?”
生B:“我不太明白,為什么百分數不能表示一個具體的量?”這體現了他的思考,只是不能夠想明白.
生C:“因為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兩個數的關系,所以不能表示一個具體的量.”很好的解釋了問題.
又比如,在學習解方程的過程中,
生A:“左右兩邊同時加上一個x,然后再解.”
師:“B,你明白了嗎?”
生B:“明白了”
師:“你能用你的話解釋一遍嗎?”
生B:“他是等式兩邊同時加上了一個x,利用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依然成立.”
因此,在一開始訓練的時候,需要對學生明確地提出要求,要求學生用心聽,動腦思考,要求理解人家回答的觀點,而且前期需要加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剛開始你會發現學生磕磕絆絆,回答得不利索,甚至重復不出來,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教師的主動詢問讓學生把這個過程變成一個習慣,這也有利于后面為更深入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善于表達——交流的藝術
很多時候,當一名學生回答錯的時候,下面就會經常有“他是錯的”這種聲音出現了,然后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出現一些笑聲,我們都知道,當我們回答的問題被人家這樣直接否定掉或者嘲諷的時候,心情肯定是不好受的,這勢必會影響之后的聽課情緒,這也是對回答問題學生的不尊重,這不符合以人為本的觀念,也不符合團結友愛集體的建設.所以這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是應該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他人的回答觀點,我們需要避免直接給出對錯、好壞這樣的顯性評價,而是應該通過詢問、反問或者建議的方式讓別人提供解釋或者改善的機會,既尊重了他人的思考,又進一步讓對方進行反思.
這個時候交流的藝術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這里我對學生的訓練方式是讓學生記住幾個常見的交流的方式.比如,人家回答的問題可能存在缺陷的時候,你應該說:“我不太贊同他的觀點,我認為是……”或者說“我贊同你的哪些觀點,不過要是這里你修改一下就更好了……”或者是:“我對你的觀點還存在點疑惑,你這里這么做(這么想)是為什么?……”;對人家正確但說理不夠明確的時候可以這么交流:“我贊同你的觀點,我再給你做個補充……”或者“你說的很好,我還想再說一遍……”對人家的回答有疑惑沒有聽懂的時候,可以這么交流:“不好意思,你的什么觀點我不太明白,你能解釋一下嗎?”或者說:“什么觀點我不太明白,請大家幫我解釋一下,謝謝.”
通過以上規范的話語讓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彬彬有禮、井然有序,學生既收獲了尊重,也收獲了成就,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進一步思考了.從上面這些交流的開頭語來說,我們也發現了這是建立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才可以順利進行的交流,因此,學會傾聽是多么重要.在開始的時候,學生會不太適應這樣的開頭,容易忘記,這個時候教師需要適當不斷地提醒,否則學生很難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就更難達到高效的交流課堂了.
在學習解方程“x-0.5x=2”的中:
生A:“0.5x=2,x=4.”
生B:“這里的為什么可以得到0.5x,我不太明白,誰能幫我解釋下?”
生A:“這是用字母表示數的化簡啊,x-0.5x=0.5x.”
生B:“我還是不太明白.”
生C:“我贊同他的說法,我再補充一下,這里也可以是用了乘法分配律,我們給x前面添加一個1,就成了1x-0.5x=(1-0.5)x=0.5x.”
這樣一說、一寫就更明確了,學困生好似明白了什么.
比如,在比例尺中,一個零件原來長是0.5mm,現在把它按比例尺放大畫在紙上長是15cm,問比例尺是多大?
生A:“先統一單位,15cm是150mm,所以比例尺是1∶300.”
生B:“我贊同你首先要進行單位換算,統一單位,我有個問題問你,你看看1:300是放大還是縮小?”
生A:“這是縮小的,哦,這題應該是放大,那比例尺應該是300∶1,應該用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我受到前面地圖影響,把大的放后面了.”.
在這里交流的話語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發言,也不是限制孩子創造力的體現,恰恰相反這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思考與交流,首先這些話術保證了學生需要認真傾聽與思考才能有話可說,其次這些話術也是更友好地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既可以讓其他同學坦然接受評價,又可以促進雙方積極思考.
三、鼓勵評價——交流的動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而且給予課堂和諧,安全的氛圍,學生只有在舒適、自然狀態下才可以更加活躍的思考,否則將縮手縮腳,不敢發言.因此,學生和教師的評價功能在自主交流中顯得格外重要,合理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建立自信,可以提高學生展示的欲望,也可以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高度.
學生的發言是需要評價的,主要是需要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可以選擇性地進行合理的評價.在評價的時候,我們需要有技巧的評價,如果一名學生回答的完全是錯的,正常情況學生會說:“他說的是錯的.”這樣長此以往的評價下去,將打擊學困生發言的積極性,對錯誤回答評價,我引導學生按照“先揚后抑”的方式來進行點評,先說優點,說說他好的地方在哪里,可以是哪些想法很好、聲音洪亮、儀態大方等方面進行評價,在進行自己的建議補充.這樣不僅顯示出學生有欣賞別人的能力,而且可以促進課堂整體和諧、輕松的氛圍.如果學生回答的問題完全正確,甚至是很精妙,全班同學會不約而同地給予掌聲鼓勵,這是對回答學生最直接的評價,而且是正面的評價,從而更加鼓勵學生努力思考,爭取為自己贏得掌聲.
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肯定學生這樣的方式,無論是學生的交流、還是學生的評價,教師都應該及時跟進、表揚,不斷強化這樣的舉措,讓學生真正養成了習慣,那么學生的自主交流也就源源不斷了,而且學生內在的自我情感也會蓬勃發展,對數學的興趣也會有所提高.
課堂交流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可以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而且這種方法是可以通過訓練加以掌握的,通過訓練學生學會傾聽、合理表達、鼓勵評價,可以提升課堂中自主交流的“情”與“理”,而且可以鼓勵學生多多交流.這里的三個訓練方向,他們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我們需要不斷地關注學生.交流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研究,比如,在課的一開始,如何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的內容進行提問;在小組探究研究問題中,我們如何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得更深入;在回顧反思總結中,我們如何提高學生交流的理性與邏輯性,這些都是今后需要研究與探討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