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財 劉得元
摘要? ? 農業廢棄物污染已經成為農牧業產業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為了確保大通縣農業生產快速發展,切實做好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技術服務和指導工作。本文分析了大通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問題;對策;青海大通
中圖分類號? ? X7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1-017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情況
1.1? ? 農用地膜回收
2015—2018年全縣累計實施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2.43萬hm2,使用地膜2 555 t,按照青海省項目投資,每年按使用地膜量的75%~80%回收殘膜,已投入回收資金330萬元,累計回收殘膜2 200 t,回收率達82.20%;2018年實施全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7 000 hm2,投入地膜735 t,已回收殘膜625 t,回收率為85.03%。殘膜回收建立供貨企業回收機制,主要由供貨企業青海省農牧生產(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恩澤農業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回收利用;殘膜回收實施合同管理。與殘膜回收企業、各鄉鎮簽訂殘膜回收合同,同時各鄉鎮與殘膜回收經紀人或收購人簽訂殘膜回收合同,對于回收的殘膜,統一由縣農牧部門負責與回收企業協調拉運。另外,全縣露地蔬菜種植4 666.67 hm2,中藏藥材種植1 066.67 hm2,使用農膜227 t,主要由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和種植戶自行回收處理。
1.2? ? 農業投入品使用
1.2.1? ? 深入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綜合示范區1個,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2.92萬hm2,應用化肥綜合利用技術0.67萬hm2,施用配方肥2.2萬hm2,建立油菜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融合核心示范基地0.73萬hm2,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07萬hm2,應用綠色防控及植保無人機飛防技術0.07萬hm2,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60%以上。2018年全縣化肥總用量為19 000 t,比2011年化肥總用量19 900 t下降900 t,下降率為4.52%。
1.2.2? ? 提升耕地質量保護,減少農藥使用量。增施商品有機肥約333.33 hm2,推廣秸稈腐熟還田和糧食作物增施有機肥技術約1 333.33 hm2,建立有機肥替代無機肥、精準施肥、秸稈還田、農機農藝配套施肥等示范區33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使用面積比例為78%。2018年全縣農藥使用量為149.40 t,比2011年農藥使用量403.16 t減少253.76 t,下降率達62.94%。
1.3? ? 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
加大了農藥、獸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力度。開展農藥廢棄包裝物的回收與處置,按照“誰銷售、誰回收”的原則,縣生產資料公司等銷售企業開展農藥包裝物的回收工作,實現各類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達到80%以上。在28家鄉鎮獸醫站設立獸用疫苗及獸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共28個,各回收點建立包裝物回收臺賬,對回收的獸藥包裝廢棄物統一歸集、核實和登記造冊,填寫回收清單,報縣獸醫站審核備案。截至目前,已回收獸藥廢棄包裝物共1 280 kg,使用醫療廢物專用運輸車運送和集中處理。
1.4? ?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
近年來,通過科技項目帶動、購機補貼政策拉動以及農機推廣部門與企業合力推動,積極開展以農作物秸稈機械化處理與利用技術試驗示范,有效促進了大通縣農作物秸稈機械化處理與利用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18年,全縣累計推廣農業機械61臺,全縣秸稈粉碎還田機保有量達20萬臺,秸稈撿拾打捆機3臺,青飼料收獲機8臺,牧草收獲機8臺,殘膜回收機22臺,共計投入項目資金18萬元(600元/hm2),實施秸稈機械粉碎還田300 hm2,共使810 t各種農作物秸稈機械粉碎還田;食用菌生產企業回收秸稈240 t以上,投資20.4萬元;秸稈飼料青貯4.6萬t。
1.5? ? 養殖場(戶)糞污處理設備配套及糞污處置情況
1.5.1? ? 全縣畜禽飼養及糞污處理情況。2018年,大通縣的畜禽存欄達81.11萬頭(只),其中牛存欄15.2萬頭、羊存欄18.8萬只、生豬存欄8.08萬頭、雞存欄39.03萬只。累計產生糞便130.19萬t,其中牛糞110.96萬t、羊糞10.29萬t、豬糞7.37萬t、雞糞1.57萬t。散戶飼養的畜禽糞便通過堆積發酵后還田處理。
1.5.2? ? 全縣規模養殖場建設情況。2018年底大通縣養殖場88家(包括2017年新建4家),其中歷年累計認定的規模養殖場76家,2017年禁養區清養13家,停止生產的27家。目前,大通縣正常生產運行的養殖場有48家(生豬養殖場14家,豬存欄15 680頭;肉牛養殖場17家,存欄7 690頭;肉羊養殖場8家,存欄6 843只;奶牛養殖場4家,存欄1 040頭;蛋雞養殖場4家,存欄157 000只;獺兔養殖場1家,存欄5 000只)。
1.5.3? ? 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備配套及利用。全縣48家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均建有糞污堆積發酵池16 492 m2、沼氣池6座1 420 m3及糞污處理設備13套、無害化處理坑48座1 719 m3。年產生各類畜禽糞便3.52萬t,其中牛糞1.657萬t、奶牛糞0.35萬t、羊糞0.135萬t、豬糞0.769萬t以及雞糞0.61萬t。糞污采取堆積發酵處理,6家利用沼氣發酵處理。共有48家養殖場出現病死畜,死亡數量為2 467頭,全部進行深埋處理,處理率為100%。同時,采用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生產有機肥料,減少環境污染,防止疾病蔓延,實現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在長寧鎮雙廟村新建萬噸有機肥加工廠,加強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
2? ? 存在的問題
2.1? ?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全民意識不強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還在起步階段,管理還不到位,缺乏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的全民意識。農民只考慮發展畜牧業生產和自身的切身利益,忽視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對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認識還不到位[1]。
2.2? ?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法律法規欠缺
目前,國家與地方政策法規都從環境保護角度來強調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法,缺乏完整的針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專門法律法規。農業主管部門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不夠,即便在當前注重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也未擺在應有的位置。現有的農業廢棄物的管理體制和相關標準可操作性差,更談不上預警、監測體系。
2.3? ? 農業廢棄物處理費用投入力度不夠
由于財政的支撐和吸納社會資金的能力不足、相關投入不足,導致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生產的發展需要。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投入規模不大、企業參與度不高,資本市場難以跟進,資源化利用程度難于提高,嚴重影響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即使當前很多地方形成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傳統,但是相關技術以及裝備水平仍比較落后,農業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相關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機構較少,不能更好地、有效地轉化農業廢棄物而實現資源化循環利用。因此,相關工作有待政策的大力支持。
3? ?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對策
3.1? ? 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
在推進化肥減量增效上,開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建設,重點在控制農業生產中的污染源、提高農作物品質、優化產品結構、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等方面加強技術集成與創新,加快推廣新型高效肥料;精準施肥減量,大力推廣有機肥使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推廣秸稈還田、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積極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行種養加循環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逐步降低農業資源消耗的強度。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實施大通縣創建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蔬菜產業促進項目,為促進大通縣農業綠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推進綠色防控工作機制,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預防控制病蟲發生,減少防控次數[2]。
3.2? ? 完善和健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
從建立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入手,實現常態化、長效化運行,明確職責分工,切實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高效運轉機制。切實改革農業部門分散管理模式,對農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探索農業廢棄物管理體制的信息化建設,主要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建設全面化、智能化、時效化、科學化的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農業廢棄物管理體制的建設,實現農業行政機構能及時、準確、有效完成農業服務和行政協調管理工作。同時,建立與農民互動的反饋機制,確保信息的共享程度、傳播速度、執行力度等更加高效[3-4]。
3.3? ? 完善秸稈資源化利用制度
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積極推廣機械粉碎還田、秸稈青貯、青干草調制、草食畜飼養等技術,推進以秸稈利用為紐帶的種養一體化發展。嚴格依法落實秸稈禁燒制度,全面推進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加工飼料、有機肥料和就地還田,開展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資源化利用。
3.4? ? 完善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等回收處理制度
加強農用殘膜和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力度,強化集中連片馬鈴薯全膜覆蓋栽培種植區域的殘膜回收監管力度,明確落實應用殘膜覆蓋種植經營主體妥善收集回收責任。
3.5? ? 加強對規模養殖場的監督檢查力度
加強規模養殖場的監管工作。按照《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地方法規,結合當地實際,農牧執法部門配合環保、國土等部門加強執法監管,相互配合、定期、不定期督促養殖場,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嚴厲打擊規模養殖場廢棄物偷排、漏排等違法違規行為,努力實現養殖廢棄物綜合資源化利用。
3.6? ? 建立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長效機制
堅持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積極培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龍頭企業,對畜禽糞污進行集中處理、生產加工有機肥。強化示范帶動引領,積極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利用,支持規模種植基地使用有機肥;要主動學習好的經驗做法,鼓勵支持畜禽規模養殖場、社會第三方探索和創新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5]。
3.7? ? 落實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制度
畜禽規模養殖場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規定,切實履行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建設污染防治配套設施并保持正常運行,嚴格執行堆糞場糞污堆積量不超過堆糞場容量80%、集污池儲存量不超過集污池容量70%的要求,加強糞污處理設施運行日常管理,確保畜禽糞污不直排破壞環境。
3.8? ? 嚴格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評制度
對畜禽規模養殖依法依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優化調整畜牧業區域布局,協調做好畜禽規模養殖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從建場門檻入手,嚴格準入條件;把養分綜合利用、配套與養殖規模和處理工藝相適應的糞污消納用地納入環評范圍;對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畜禽規模養殖場,環保部門依法依規予以處罰。
4? ? 參考文獻
[1] 劉媛媛.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6(5):51-57.
[2] 陳智遠,石東偉,王恩學,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的應用進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2):112-116.
[3] 張莉敏,劉合光,羅良國.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激勵機制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1,28(6):71-75.
[4] 安麗娜.黑龍江墾區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8.
[5] 鄧忠.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7(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