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摘要? ? 本文從基本情況、區域優勢、農牧業產業發展制約因素、目前主要產業等4個方面介紹了阿魯科爾沁旗城鄉結合區域發展現狀,分別闡述了城鄉結合區域農牧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思路和目標,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促進阿魯科爾沁旗城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現狀;目標;思路;對策;阿魯科爾沁旗;城鄉結合區
中圖分類號? ? G642.0?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22-022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 城鄉結合區域發展現狀
1.1? ? 基本情況
阿魯科爾沁旗城鄉結合區域含2個街道辦事處,下轄12個社區居委會、17個集體經濟聯合社。總面積37.48 km2,總人口8.96萬人,含城鎮居民7.39萬人、農業人口1.57 萬人。耕地面積1 260 hm2(水澆地面積266.67 hm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 200 hm2、蔬菜種植面積33.33 hm2(其中露地蔬菜種植面積32.87 hm2,設施農業面積0.47 hm2),蔬菜年產量達800 t,其他經濟作物26.67 hm2;牲畜存欄1.02 萬頭(只),其中肉牛存欄量300頭、肉羊存欄量7 900只、生豬飼養量1 700頭、奶牛存欄300頭;生鮮乳年總產量1 000 t。林地面積933.33 hm2,其中退耕面積566.67 hm2。
1.2? ? 區域優勢
城鄉結合區域是全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商貿中心,是以商貿流通和服務業為主、以農牧業為輔的發展區域。公路、鐵路交通便利,集通鐵路與國道303線橫跨東西,省際通道與魯寶公路貫穿南北;信息通訊設施齊全,通訊網絡覆蓋轄區各地;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等網點密布;農牧業發展平穩,大地蔬菜、糧食精深加工、農畜產品加工等產業正逐步發展為特色優勢產業。
1.3? ?農牧業產業發展制約因素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受環境和地理位置影響,本已相對缺乏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大量向工業和服務業流動,制約了農牧業的發展。
1.4? ? 目前主要產業
城鄉結合區域耕地少,目前主要產業有大地蔬菜種植、花卉種植、農畜產品加工、雜糧精深加工、雜糧收購等。
2? ? 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思路和目標
2.1? ? 產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
2.1.1? ? 發展思路。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以布局優化、產業融合、品質提升、循環利用為重點,堅持市場導向,尊重社員意愿,以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為原則,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結合的現代農牧業結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1.2? ? 發展目標。城鄉結合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科技、人才、資本等要素比較集中,市場需求空間大,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均衡配置,推動現代農牧業發展。努力爭取到2020年,轄區現代農業率先實現3個目標:一是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成為“菜籃子”產品重要供給區、農業先進生產要素聚集區、農業多功能開發先行區和農產品物流核心區;二是率先實現“三農”協調發展,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三是率先實現“四化”同步發展,農業現代化對工業化、城鎮化的基礎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大。具體目標:一是以發展大地蔬菜為重點,壯大蔬菜基地建設。依托區位優勢,以前進、東南2個集體經濟聯合社的大地蔬菜為重點,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業。到2020年,實現蔬菜種植面積66.67 hm2,蔬菜年產量達到1 600 t,其中,設施蔬菜種植面積13.33 hm2。二是培植花卉產業。到2020年,實現花卉種植面積6.67 hm2,效益30萬元。三是發展林果業。在現有果樹種植的基礎上逐年擴大果樹種植面積,改善果樹品種。到2020年果樹種植面積達到90.67 hm2。
2.2? ? 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和目標
根據區域特點,按照市場需求原則,大力發展綠色、有機、清潔、環保農業,合理調整糧、經、飼種植比例,到2020年調整到5∶3∶1,主要種植作物調整方向為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培育壯大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條。
3? ? 對策
3.1? ? 以市場為導向,培育服務型流通企業
城鄉結合區的首要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居民的食品需求,要發揮運輸方便、運輸半徑短、存貯空間大的優勢,主要發展生鮮農產品,重點保“菜籃子”“果盤子”“奶瓶子”。 在集通路東、烏力吉木倫街南建設3.2 hm2的農貿交易場所,建設房屋2.8萬m2,供蔬菜、水果、牛羊肉、海產品經營者使用。
3.2? ? 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
依托城鄉結合區設施裝備水平高、市場流通體系比較健全的優勢,通過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延長農牧業產業鏈,培育一批以牛羊肉、肉干、奶制品等為特色的知名品牌,提高農牧業效益[1]。
3.3? ? 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規劃,充分發揚民主
建立農牧業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確定負?責人和具體工作人員,具體負責規劃編制、管理、指導、協調和實施等工作,并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深入實地認真調研,廣泛征求農牧民及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的意見和建議[2]。保證規劃的制定符合當地發展實際,更具可操作性、科學性,真正起到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帶動農牧民增收的作用。
3.4? ? 積極開辟財源,加大資金投入
一是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各地在不違反專項資金使用原則的基礎上,對同項同類資金加大資金捆綁使用力度,發揮項目資金的最大效益[3]。二是按要求使用專項資金,堅決杜絕專項資金挪用,確保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不受制約。三是爭取銀信部門的支持,主要解決農牧民、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資金短缺問題。四是廣泛吸納社會資金的投入,助力產業更快發展。
3.5? ? 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搞好“三農三牧”配套服務
一是強化技術培訓,提高農牧民素質;二是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種養業水平;三是加大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動農牧業產業發展水平[4]。
4? ? 參考文獻
[1] 閆柳.城鄉結合部產業結構優化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14.
[2] 聶仲秋.城鄉結合部和諧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3] 汪娟,胡衛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9):180-182.
[4] 楊國林.淺議虎林市城鄉結合部農村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4(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