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暉
虞先濬,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上海市胰腺腫瘤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腫瘤學科帶頭人,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多學科臨床研究協作學組(CSPAC)組長,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胰腺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胰腺癌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美國外科醫師學會委員(FACS),上海市抗癌協會胰腺癌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百千萬工程人才計劃,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2019年9月9日,上海癌癥治療領域再添新力量——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正式開始運行。新院區毗鄰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新院區的落成啟用,標志著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匯院區、浦東院區、質子重離子醫院三者共同邁向融合發展的戰略規劃畫上了完美句號,為醫院建設國家腫瘤臨床醫學中心開啟了新的華麗篇章。
正值浦東新院區啟用之際,記者有幸采訪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浦東院區執行院長虞先濬教授。金句不斷、犀利幽默、直率磊落、自帶氣場,虞先濬教授的灑脫帥氣別具一格。
追隨恩師創業建科
2010年,當時已經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的虞先濬,追隨自己的恩師、我國著名胰腺外科專家倪泉興教授,來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開始創業,先后創建了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和上海市/復旦大學胰腺腫瘤研究所。
10年前,腫瘤醫院在胰腺外科方面是零基礎,他們從3位醫生、7張病床開始白手起家,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倪泉興教授,當時已經65歲,按照常規的人生軌跡應該可以功成名就過上頤養天年的生活了,然而他沒有選擇這種令眾人羨慕的生活,而是開啟了艱苦的創業征程。
“提起我們的創業,我覺得倪老師比我更不容易,”提及自己的恩師,虞先濬表達出強烈的敬佩之情,“我是跟隨倪老師來創業的,當初的選擇多少是有些被動和無奈的,但倪老師是在自己退休時不畏艱險主動開始創業的,他才是真正的先行者、奠基人!”之所以會如此選擇,主要因為倪泉興教授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他認為胰腺腫瘤應該專科化發展,放在腫瘤醫院的學科平臺上更合適。
虞先濬把恩師和自己的分工形象地比喻為“選地和栽樹”,“倪老師就是選地的人,我就是在他的指引下把樹栽上,然后澆水施肥,把小樹一點點養大”。在此過程中,虞先濬越來越認同老師的創業初心,成了老師堅定的追隨者,以“有擔當、攀高峰”為信念,帶領學科實現了快速發展。
10年時間,在倪教授的指導下,他帶領團隊將科室建成為國際一流的胰腺腫瘤醫教研中心,目前科室的醫生團隊已近60人,每年承擔上海市約1/3胰腺惡性腫瘤的手術(超過1 000例)以及約15 000例次胰腺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虞先濬個人主導胰腺腫瘤根治術約600例/年,已累計為4 000余例患者實施了高難度胰腺手術。隨著腫瘤醫院浦東院區投入使用,他們有望成為亞洲最大的胰腺中心,并向著國際一流胰腺研究中心的目標在奮發努力。
轉變思路特色發展
學科得以快速發展,轉換思路非常重要。當外科學遇到腫瘤學,只有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式,才能形成學科特色。“傳統的外科學,醫生關注的重點在于能不能把疾病組織切除掉,能否切得干凈、徹底,能否熟練掌握各種手術操作,因此外科強調的是技術,講究的是精益求精。而腫瘤學強調的是診斷,重點關注對腫瘤性質的確定以及手術風險獲益的評估,所以腫瘤學強調的是研究,講究的是追根溯源。”虞先濬向記者解釋。外科出身的他,原本對腫瘤學不是很重視,但隨著不斷與腫瘤學專家進行交流互動,他漸漸體會到“轉換腦筋”的重要性,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跨界思維——腫瘤理念為引領,外科技術要過硬,“胰腺味道”要品嘗。
說起胰腺腫瘤的學科規律,他將其概括為遵循“三個對半開”學科規律,即:臨床+科研、外科+內科、開腹+微創,對半開,齊頭并進。“胰腺腫瘤外科,前30年是技術定型,看你能不能做;現30年是技術全盛期,看你手術是不是做得好;而今后的30年就必須是新思維、新理念、新策略!深入理解胰腺腫瘤的生物學行為,理念與思維都要創新,最后才能帶來整體治療策略的顛覆。比如胰腺腫瘤的綜合治療,更要重視前期術前系統性新輔助和轉化性化療,內外科結合是胰腺外科發展的必然規律。”
“腫瘤醫院在全國最早開展了多學科診療模式(MDT),這些年的實踐經驗讓我們看到以疾病為中心、打破學科界限的重要性,胰腺外科也一直是沿著這個思路在發展進步。”今年,腫瘤醫院浦東院區正式運營,更是在MDT的基礎上大膽提出新的發展理念。走進浦東院區的病房,各樓層索引牌上“綜合治療部”的名字顯得特別顯眼。“綜合治療部”的名稱折射著醫院病房功能上的升級與融合,將較為松散的MDT機制固化成醫院的實體運行模式。
腫瘤醫院浦東院區毗鄰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一塊宜人的大草坪將兩院緊緊相連。兩院聯通,不僅實現了物理空間上的延伸,而且為學科交叉發展與融合帶來無限契機。虞先濬介紹:在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浦東新院區不會成為徐匯院區“量”的延伸,而將定位于疑難腫瘤診治及轉化醫學高地建設,聚焦“腫瘤精準診療”、“粒子放射治療”、“腫瘤病理診斷”、“新藥和新裝備研發轉化”四大平臺建設,共同創建“立足大浦東、服務大戰略”的國際先進腫瘤醫學中心。
以胰腺癌為例,對于Ⅲ期胰腺癌一般采用“新輔助治療+手術+輔助治療”的方案。有了浦東院區和質子重離子醫院的深度融合,跨學科的專家強強聯手,將依托綜合治療的診療模式,重點探索質子重離子放療在胰腺癌治療中的價值和療效評估,逐步形成更多“上海方案”和“中國標準”。
搶占國內外學術高地
當被問及堅持艱苦創業的動力源泉時,虞先濬毫不猶豫地回答——“情懷”。虞先濬是一位很有“情懷”的醫生,他驕傲地告訴記者他與科室里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有過一個難忘的故事。他深切地愛護團隊里的每一個人,把他們看作是科室最寶貴的財富,他堅信團隊的每個人都是寶貝。“既然在這個歷史時間點,我們走上了創業的這條道路,就要把它做好,努力成就一番事業!”他常常這樣激勵周圍的同事,同時也把這個信念深深注入自己的實際行動中。
要占領學術高地,擁有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很重要,因此很多研究機構都創辦了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以此為引領,推動學術交流和進步。但創辦高水平的學術期刊并不容易,虞先濬就想出了“借雞生蛋”的好辦法。2013年,接受ELSEVIER出版集團邀請,組建了國際著名學術期刊《Cancer Letters》的中國上海編輯部,負責大中華地區的審稿工作,此舉開創了國際主流雜志定址于國內單位的先河。這項工作讓科室的醫生每年有將近2 000篇稿件的審稿任務,通過這些審稿工作,大大提升了科室的專業能力。通過引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建立中國編輯部,也讓中國醫生參與國際交流變得更加便捷。
在虞先濬看來,中國的醫生不少,病人更多,很多醫生的診療技術非常優秀,甚至有些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可是為什么臨床使用的“指南”基本都是外國人制定的?為什么在國際學術講壇上聽不到來自中國的權威聲音?“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缺少循證醫學證據,我們很多臨床數據是分散的、碎片化的、不成體系的,雖然看起來有很多臨床數據,但如果要想把它體系化地進行整理分析,就會發現可使用的數據其實非常少。”
認識到問題往往不難,但想要解決問題卻十分不容易。“就是因為不好做,所以才很少有人愿意做,”虞先濬坦言,“但如果不邁出這一步,中國的醫生就永遠不會在世界有話語權!”如何做?首先,要承認差距,轉換思維,不能總抱著固有的思維定式,不能總是強調個人經驗;其次,要有一定的理想和信念作為支撐,摒棄一些不好的習慣,敢于給自己“革命”;另外,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學的信息和組織系統,有支撐、有監督,這樣才能讓研究更加深入人心,讓研究變成習慣、變得簡單。
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創新發明了“乳頭狀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新方法,將術后胰瘺率從15%(國際平均水平)下降至7%,減少手術并發癥,提高手術安全性;創新運用刮吸銳性解剖清掃法,不僅更徹底地清掃淋巴結,而且明顯減少術中出血,使手術時間縮短近50%;通過血清腫瘤標志物,甄別胰腺癌“手術不獲益”亞群,施行術前個體化干預,明顯提高了手術有效性;發現胰腺癌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增殖、淋巴轉移的特性,改變國際分期,提出“上海復旦版胰腺癌分期系統”,指導臨床決策;建立了基于間質比例的胰腺癌化療方案選擇策略,實現個體化化療。
同時,團隊通過研究發現胰腺癌淋巴轉移的特性規律,代表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撰寫了《胰腺癌淋巴轉移診治進展與處理規范》,被業界廣泛采納,指導臨床實踐。2018年,受中國抗癌協會委托,虞先濬牽頭執筆編寫了《胰腺癌綜合診治指南(2018版)》,該指南已在全國推廣,并在多家海外雜志上進行介紹,讓“上海版”胰腺癌診治指南發出“中國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