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霞
【摘要】童謠在我國傳統的文化體系中,所展示的內容不僅意味深遠,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如地方勞動文化以及家鄉特色等。在新時期的教育背景下,不僅需要集合其特性進行應用,還需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相應的改變,以保證童謠教學模式的質量性。
【關鍵詞】童謠教學模式? 幼兒教育? 游戲興趣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142-02
童謠在內容的形式上具有多樣性、趣味性以及韻律性,在幼兒的教育階段,其不僅可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根據其內容的豐富性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當前階段的幼兒教育需要重視童謠教學模式的發展以及優化,由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整體的幼兒教育水平。
一、童謠的內容結構特征
童謠從應用角度上看,其主要的應用群體以及服務對象主要為幼兒;從其內容的角度上看,不僅易于傳唱,還具有趣味性以及地方性等特征。其在結構的組成上,不僅體現了語言形式上的韻律學,還在內容上具有顯著的特色,比如《小兔子乖乖》《找朋友》等童謠作品。以往的童謠文化屬于民間文學的范疇中,但在近現代以來已被逐漸淡化,現在一般認為在幼兒階段所引用的歌曲以及相關的語言形式就屬于童謠的范疇。部分童謠通過譜曲等加工后就形成了兒歌的形式,不僅可以在幼兒間廣為傳唱,還可以豐富近現代以來的幼兒園教學內容。
二、童謠教學模式在幼兒教育中的意義
童謠在整體結構上具有良好的旋律性以及內容上的趣味性,對于幼兒教育不僅可以開展音樂教育,還可以提高幼兒的知識理解能力,具體的意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維涵養作用
童謠在刻畫與描寫的內容上一方面可以拓展幼兒的視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基礎的認知能力。在朗誦以及歌唱的過程中,能夠使幼兒在旋律性的作用下,加深對童謠內容的印象,進而在思維上形成完整的故事脈絡,對思維的聯想以及創造能力起到良好的涵養作用。童謠的另一特征就是內容上具有哲理性,比如《小槐樹》中的反向描寫,不僅增加了童謠的幽默性,還揭示了相關事物存在的原理,有利于構建幼兒基礎的哲學思維。
(二)情感涵養作用
童謠通過其文化底蘊還可滿足幼兒情感教育的需要,如傳統童謠《三字經》的內容描述,不僅可以涵養幼兒的情感,還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品格。此外,部分童謠通過與音樂的結合,可讓幼兒感受到良好的音樂感染力外,還可提高童謠的情感涵養功能。
(三)品格涵養作用
品格涵養是童謠形式所具備的另一項功能特點,不僅可以在幼兒階段宣揚正確的品格觀念,還可以端正幼兒的品格教育[1]。比如現代童謠:“半途而廢可不要,永不放棄把歌唱”,在內容上能夠對幼兒起到一定的品格涵養培養作用。
三、幼兒童謠教育的現狀
童謠教育的幼兒階段,其在內容的形式存在固化的現象,體現在教學措施以及教學內容的形式上[2]。在新時期的幼兒教育環境下,幼兒的興趣培養工作是現階段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對此,需要重視童謠在教育中的應用,以提高幼兒教育的整體水平。
四、相關創新思路及改善方案
(一)樹立教育的創新意識
童謠形式在幼兒的教育工作中雖然已經得到較大程度上的普及,但以現代的角度來看,部分童謠的教育形式已逐漸在形式以及內容上逐漸固化,實際的實施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此,需要從觀念上進行首要的創新改良,只有在創新的思維引導下,才能更好進行童謠應用方式的創新。教師在應加強自身的觀念轉變,在現代社會的基礎上進行童謠教育方式的創新,以調動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建立起高度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環境布置以及教學設施的應用
調動幼兒的游戲興趣,不僅需要內容豐富的童謠,還需要吸引幼兒注意力相關教學設施,以幼兒為主體設置特定生動、直觀的環境,還可應用多媒體設施播放視頻的形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在良好的課堂環境中,提高游戲的參與性,完善的教育設施則為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必然能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開展童謠形式的游戲化教學
調動幼兒的游戲興趣,重點在于結合童謠的形式開展游戲化的教學活動。對此不僅需要加強童謠內容的研究與應用,還需加強教學流程的游戲設計。比如:在《小蜜蜂》的童謠教學中,可由幼兒來扮演“小蜜蜂”、“小孔雀”以及“小鴨子”等,當教師唱道“八只小孔雀呀,穿上花衣裳呀”時,扮演“孔雀”的幼兒就需要及時進行穿衣動作,教師可適當進行內容的改編,比如加入起立和蹲下等動作。最終以游戲化的教學使幼兒感受到童謠學習的樂趣。
結束語
本文從童謠的特點、內容,并結合相關的幼兒教育理念進行了綜合的理論闡述與研究,旨在促進其獲得更好的發展。雖然目前的童謠運用情況還存在一定不足,但通過相關的理論探究及應用,增強童謠的游戲魅力,最終提高幼兒的游戲興趣。
參考文獻:
[1]鐘愛潔.幼兒園民間游戲中童謠的滲透方法淺談[J].考試周刊,2018.
[2]胡春梅.童謠與幼兒自主游戲的有機結合對策試析[J].好家長,201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