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贊 張敬亞
摘 ? ?要: 新媒體時代,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一系列變革,就業服務環境變化,就業指導服務模式也應做出相應的轉變。本文聯系實際,立足新媒體視域,以互聯網為新視野,對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分析,指出高校人才供給與市場人才需求失衡、勞動力市場供給與畢業生就業需求失衡、就業管理供給與就業主體需求失衡等問題,結合相關專業理論知識,借助互聯網手段,構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精準就業指導體系,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
關鍵詞: 大學生 ? ?就業指導 ? ?精準化服務
“互聯網+”時代,高校就業指導工作面臨深刻變革,就業服務環境由“供給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就業指導模式由“傳統形態”轉向“新型業態[1]。高校結合新時期經濟社會特征和學校自身實際,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精準的就業指導體系,不僅可以完善“全程化”職業指導服務、“多元化”政策咨詢服務等就業指導體系的理論建設,還可以為高校人才培養計劃的制訂實施和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決策依據,從根源上解決新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實際問題,最終滿足學生的就業創業需求,實現高質量就業。下面聯系實際就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現狀做簡要分析。
一、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人才是第一競爭力。在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現代化背景下,教育成為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推動國家經濟長遠穩定發展的重要途徑與舉措。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就業問題愈加突出,盡管當前我國多所高校均有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仍存在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二、高校精準就業指導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一)校、企、生三方信息不對稱
1.學校與畢業生之間信息不對稱。據調查研究發現,這一問題已經存在較長時間,甚至可以說屬于歷史性難題。主要因為學校招生時對學校、專業等相關信息介紹的較少,導致學生難以獲得更多的有用信息,學生整體比較盲目被動[2]。另外,高校在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的過程中,未能準確、全面地搜集相關就業信息,僅簡單整理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使學生就業成本增加,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信息存在不對稱。在現代化背景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社會結構不斷轉型變化,與此同時,就業市場與社會需求瞬息萬變,高校必須不斷創新、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指導服務模式,保證這兩項工作的高度先進性與靈活性,從而在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占據優勢。但實際上,國內高校各專業培養計劃均相對固定,未能緊跟環境變化及時更新專業方向與人才質量標準,難以達到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最新要求。同時部分用人單位在人才評價、人才選拔等方面存在片面性、盲目性,將高校層次作為人才評價標準,在很大程度上加大部分大學生的就業難度。
2.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現階段,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以“雙向選擇”模式為主,然而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在考核面試過程中信息交流時間短,導致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得不到保障。此外,由于近年來部分網絡審核不嚴格,網絡虛假招聘信息較多,不僅增加了大學生就業成本,而且增大了大學生就業危險系數,使企業遭受一定的損失。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缺乏全面的了解,難以準確實現入職匹配,難以選拔到最合適的人才。
(二)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
1.就業指導時效性不高。高校在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指導時,未能深入、詳細地對社會需求與就業市場進行深層次調研,對市場、企業的用人需求了解不深,甚至在缺少市場調研的情況下根據以往經驗與主觀意志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工作時效性不高[3]。同時,部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流于形式,僅是對當前就業形勢及相關政策進行宣講,并未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質性的、有價值的意見,導致學生難以快速適應企業招聘需求。
2.就業指導缺乏針對性。在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的影響下,“95后”學生的就業觀念、行為習慣、個性特點等均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指導應做到個性化,具有針對性。但據調查研究發現,當前,部分高校在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服務時,仍舊采用“滴灌式”“漫灌式”等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泛泛,缺乏對畢業生的合理認識與客觀定位,使大學生得不到實際幫助[4]。總之,高校在推進精準化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針對“95后”畢業生的性格、興趣、特長等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有待加強。
3.就業指導精準性不足。在現代化背景下,要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對學生的精準化指導與幫扶。但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學校普遍未能找準發力點,幫扶工作難以實現有效聚焦,學校在推進就業指導工作過程中仍以“面”為主,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未做考慮,且指導、幫扶手段單一,就業幫扶大多限于經濟、就業信息等,未能兼顧不同類型幫扶對象的具體需求,因此就業指導精準度不高[5]。
三、高校精準就業指導的創新
在“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必須主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立足實際學情與具體就業需求,依托新媒體、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服務一體化平臺,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市場具體變化,構建精心引導就業觀念、精準指導就業技能等就業工作體系,逐步實現就業指導服務精準化。具體分析如下。
(一)借助新媒體精心引導就業觀念
經調查研究發現,在就職過程中,部分畢業生對于職業、城市、崗位、企業等的選擇相對盲目,跟隨大眾選擇在大城市就業,選擇職業、崗位時薪資、福利待遇是首要的考慮因素,對自身未來成長規劃不足,未能深入分析、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特點、個人能力,個人信息與企業信息配比度不高,求職成功概率降低,最終導致大學生求職積極性、自信心受到打擊,求職道路更加艱難。針對上述情況,高校必須建立長效的就業指導服務機制,依托新媒體平臺,從低年級開始進行就業觀念與職業規劃方面的引導,讓學生準確知道適合自己的就業方向,樹立正確的就業目標,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6]。為此,在就業指導過程中,高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利用新媒體加強學校與學生、學校與企業、企業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并通過科學精準的數據分析,讓大學生準確掌握自身在求職過程中的優勢與劣勢,對自己準確定位,找到合適的求職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