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棟 董超 黃萍萍
摘要:高校是國家推廣普通話的主要陣地,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普通話相關課程,但課程門數單一,無法滿足學生持續學習的需要。首先概括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內涵,指明開設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明確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的課程性質和目標,確定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課程內容,并試圖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期形成一個關于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宏觀理念構架,讓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走向系統化、規范化。
關鍵詞:普通話水平測試 培訓課程 教學目標 課程內容
中圖分類號: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54—02
普通話水平等級證書是教師等行業的敲門磚,高校學生為了就業都積極報名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很多高校也專門開設了普通話課程。雖然如此,現有普通話課程仍有一定的局限和弊端,無法滿足學生持續學習普通話的需要。如何開設有效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已經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內涵
普通話水平測試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人進行的口語使用能力的標準化程度測試。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普通話的學習也同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單純一門普通話課程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學生普通話學習問題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應該像文學類、語言類課程一樣,由多門課程或多種培訓匯聚成一個體系。所有為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而開展的各級各類培訓及教學活動都可以歸入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體系內。課程體系應該既包括讓學生可以持續學習的長期課程,也包括短期的專門應對考試的考前急訓課程。
二、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開設的意義
首先,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普通話水平等級測試;其次,開設系列培訓課,保證普通話學習的持續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再次,可以提升學生日常普通話規范的程度和普通話應用能力;最后,轉變學生和教師對普通話課程的固有觀念,讓課程本身更有效、更有序。
三、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性質和目標
(一)課程性質
1.工具性
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從大的范圍上講屬于語言類學科,具備語言類課程的性質,即工具性。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普通話是中國人交流的主要工具,它打破了方言的局限,讓使用不同方言的人都能聽懂,可以進行無障礙溝通、交流。
2.技能性
普通話水平測試測查的是應試者的口語水平、普通話使用的規范程度和熟練程度,因此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應是一門有關口語教學活動的技能課。
3.實踐性
普通話水平測試考查的是應試者用普通話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在普通話等級考試中,最后一項說話題就是要求應試者對已經掌握的普通話技能進行展示。與理論課程相比,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
(二)課程目標
現有高校普通話課程的學時一般是36學時,每周2小節課。上課時學生往往呈現出兩種態度,一種是非常消極,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這類同學一般都是普通話基礎比較好,認為只要自己普通話測試能通過,就不用再上這門課了;另一種是非常積極,課堂上認真跟著老師學,課后也非常努力,這類同學往往剛找到使用普通話的感覺,結果課程結束了,一次考級沒有通過,再繼續不停地考,一直考到大四還無法通過。上述兩種情況的出現與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形式單一、內容單調、不成體系有很大關系。此外,有些校外培訓班專門開設考前培訓課程,針對應試個體,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訓練,這種考前急訓,應試效果明顯,但有些同學雖然考試通過了,可日常交流時語音面貌卻并不好。在一些學生和教師的固有印象里,普通話課程似乎就是專為學生考普通話而設立的,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學習課程后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但其更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是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學會規范使用普通話,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內容
關于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的內容,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規定。現有課程教材雖各不相同,但主要涵蓋以下四部分內容:普通話水平測試概述、語音知識(聲母、韻母、聲調、變調、輕聲、兒化等)、模擬試卷、附錄。從實際應用效果看,有必要增加以下三塊內容:
(一)聽音、辨音
從語言學科本身來說,語言的學習必須有輸入才能有輸出,如果輸入達不到一定的量,沒有相應的積累,那么是無法實現輸出的。在日常教學中會發現,當一個學生聽不出一個語音樣本錯在哪里時,往往他自己發的這個音也是錯的,也就是說當聽音者的語音和樣本(下轉第53頁)(上接第54頁)音的發音錯誤是一致的情況下,聽音者是無法辨別出語音錯誤的,反之亦然。因此,雖然普通話水平測試沒有聽力環節,但從普通話學習和應用的角度看,必須對應試者進行聽音、辨音的訓練。
(二)增加本地方言與普通話對照模塊
高校中,每所學校的生源雖然比較廣泛,但相對而言都會有固定的主體,大部分學生都來自某幾個固定的省份。課堂教學時,當我們泛泛而談普通話相關理論時,也必須充分考慮這些主體生源學生的方言背景,將生源地方言與普通話進行對比分析,進行集中的糾音訓練。
(三)考前模擬測試
在普通話測試評分過程中,經常會碰到應試者不了解普通話測試流程、等待測試機回應等情況,這些都是應試者考試經驗不足造成的,這種失分是很可惜的,而考前進行模擬測試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避免無故失分。
五、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各有千秋,從現狀看,普通話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理論有余實踐不足。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性質和目標,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建議增加以下幾種:
(一)拓展系列課程,實現系統化學習的長效機制
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只有建立起語言學習的長效機制,才能保證普通話學習的持久性和有效性。在原有《普通話》課程的基礎上有必要以選修的方式,開設系列課程,以滿足學生所需。
(二)進行分層分專業教學
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普通話水平的需求是不同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以二級甲等為目標,數學專業二級乙等就可以了,因此,有必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分層分專業進行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教學。
(三)回歸生活
生活離不開語言,語言也無法脫離生活而獨立存在,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的目標不能局限于通過考試,而是以提高普通話應用能力為準。語言是工具,要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設置真實的有挑戰性的普通話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內在動力,從而提高普通話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參考文獻:
[1]楊穎.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課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楊穎.建構主義理論對普通話教學的啟示[J].語言文字應用,2013(2).
[3]張瑞坤.地方本科院校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課教學模式新探索[J].河套學院學報,2016(2).
[4]張征,朱丹.高職院校普通話培訓課程體系建立與完善對策分析[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5]張小平.管理四納入,教學四突出——高校普通話測試課程化培訓模式創建的思考[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8).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