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瑩瑩
【摘要】有效的誦讀不僅最能體現詩歌靈動多姿的魅力,更能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詩歌中流動的思想和情感。筆者結合目前詩歌教學中誦讀法運用存在的問題,探析符合詩歌文體特點和語文學科素養發展需求的誦讀法運用策略。
【關鍵詞】詩歌教學? 誦讀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151-02
一、詩歌教學與誦讀法
詩歌是一種古老傳統的文學形式,葉嘉瑩先生說“詩詞中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詩讓我們的靈魂不死。”詩歌情感豐富但表達含蓄,語言優美但語義模糊。結合以上文體特點張心科提出詩歌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獲得一種審美愉悅并掌握獲得這種愉悅的方法”。[1]
誦讀是將聲音與意義有機結合的表達方式,采用不同的誦讀方法(延長、停頓、重音、語調等)和不同的誦讀方式(齊讀、單獨、歌詠、涵泳等),可有效促進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思考和情感的把握,將詩歌的韻律美和以及自身的審美體悟以誦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詩歌教學實踐中誦讀法運用不當的現象
1.混淆誦讀與熟讀、背誦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中,都有提及誦讀、背誦古代詩文作品的要求,因而教師在兩種方法的運用上出現不同程度的混淆,以熟讀、背誦代替誦讀,在教學實踐中常表現為課堂的誦讀以“讀準”、“讀順”、“讀齊”為標準;以背誦、默寫為最終目標或強化任務(課后作業)。
2.重技巧鑒賞、輕誦讀體悟
詩歌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一部分,藝術鑒賞固然不可或缺,但不應局限于此、著重于此,更要落腳于學生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把握以及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應試思維和閱讀教學思維的固化,教師常將意象意境分析、藝術手法品鑒作為教與學的重要內容,將藝術手法的鑒賞作為把握詩歌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徑,從而導致課堂上教師邏輯的講解和學生理性的鑒賞。
三、誦讀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誦讀活動具體化
充分運用誦讀法的詩歌教學,即用誦讀活動來促進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以誦讀引導學生的思考與審美鑒賞。單一形式的誦讀顯然不能達成以上教學目標,因此需要豐富且具體的誦讀活動來逐步引領學生走進作品、走近作者。例如余映潮將《我愿意是急流》[2]設計為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說四個環節,并逐步安排具體的聽讀任務:⑴第一遍聽男生配樂誦讀,聽的時候想象詩中的“畫面”;⑵聽那聲配樂誦讀,聽得時候要感受詩中的“情感”;⑶第三遍聽的時候要感受“以聲傳情”的細節,同時輕聲地跟讀;⑷第一遍讀,重整體感受,注意語音(飽滿、圓潤);⑸第二遍讀重體味情感,注意語速(節奏、停頓、快慢);⑹第三遍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語氣(輕重、抑揚、抒情性)。
可見,要求學生怎樣讀、讀出什么,在每一個任務中都有明確、具體的指導,通過具體化的任務,學生逐步走進詩歌的世界,走進聲音與情感的“急流”中。
2.以誦讀引領思考與鑒賞
誦讀與鑒賞在詩歌教學中往往被用作兩個不同的環節,而事實上,對藝術手法的賞析是由詩歌的語言形式逐步走向內涵意義的過程,而誦讀也是由“言”及“義”的轉換過程,因此藝術手法賞析與誦讀既不對立也不應割裂。例如在王威《短歌行》教學設計中,由于《短歌行》創作時間存在爭議,導致詩歌在情感把握上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以何種情感來誦讀進行思考和討論,并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誦讀展示。以誦讀任務促進思考和品鑒,再由誦讀呈現思考的結果,使誦讀與品鑒自然融合,也符合詩歌教學的審美要求。
3.注重個體誦讀的充分利用
在誦讀練習中,齊讀、分組讀不可或缺,但是個體誦讀也必不可少,個體誦讀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空間中盡情地抒發情感,實現審美與創造的升華。例如在《將進酒》教學設計中,首先設計情境,讓學生以李白的身份進行個體誦讀,充分體會李白由悲到歡、有憤慨到狂放的情感歷程;再讓學生以個體身份面對李白,手把金樽,將《將進酒》吟唱給朋友李白,或同情或贊許,或勸勉或責問,從而實現審美鑒賞、文化理解等素養的養成。
4.注重誦讀方法的訓練
誦讀是聲音與意義的結合,其“音”不僅是字音,也包括語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停頓的長短、語氣的轉換等,其“義”既包括詩歌的思想情感,也包括讀者自身對詩歌的理解。只有這諸多方面有效融合統一才是審美的誦讀。
因此在誦讀練習時,不僅要讀準字音,教師還要適當指導學生運用停頓、延長、重音、語調等誦讀的方法來進行審美的誦讀,實現聲與美相結合的誦讀,才是深入詩歌內涵意境的重要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心科.重建“誦讀”:詩歌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19,2.
[2]余映潮.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